主办单位: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季我努学社
联合主办单位: 爱德基金会、超星数字图书馆、中信数字出版、拇指阅读、《历史教学问题》杂志、《温故》杂志、《新华月报》杂志、凤凰历史频道、 腾讯历史频道、网易博客频道、中华军事频道等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季我努沙龙 学术讲座第35期
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发挥好场馆的教育功能——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
主讲嘉宾:张建军
主讲嘉宾:张建军
时间:2019年3月10日 下午14:00-16:00
主讲人简介:
张建军,现任南京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省级重点智库南京大屠杀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持人:各位听众提一个小要求,把手机放到静音状态。下面正式开讲,博物馆创办的大讲堂,到现在已经讲到30多期。今年形式上有所突破,今年第一期办了馆长说,把中国博物馆馆长请到博物馆和市民朋友交流馆长们的办馆经验,从中学习历史。我们今天馆长说第一堂课,很荣幸邀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给我们演讲。
张建军:感谢各位周末,能够在一起做一个交流,很荣幸让我第一个来讲,可能我在南京来的近,一召唤就来了是。我和吴馆长的这个馆也是友好馆,我们一起做一个交流。今年做一个创新,就如果说我作为馆长我也特别愿意能够和很多其他的馆长做一些交流,并且办馆各家都有各家的高招,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互相交流一下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今天我大概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把我一些想法和大家做汇报。希望后面能有时间做交流,可能更多想法能在交流中得到体现。
我今天汇报题目是: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这也是我到纪念馆工作三年以来的一些工作思考,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应该说江东门纪念馆在历任馆长努力下,特别是我的前任朱馆长多年努力下,和我们纪念馆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年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点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们旅游部门有一个调查,说关于外国游客到南京参观的首选之地,后来他们告诉我们,我们也是首选地之一。我们800万观众,散客量占到70%,以前都觉得你们是不是组织来的,不是,绝大多数都是自发来的,而且自发来的过程中这些参观者70%是35岁以下年轻人,就可以看出来馆的影响力更多是自发的,更多是年轻人来参观。
我从三个角度谈谈我到工作,我用工作情境,其实就是到馆几点感受,就是我们面临的工作环境。一是场馆物理空间这几年有了一个拓展。
2015年12月,我们的三期工程也就是现在叫“三个必胜”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我们从图片上可以看到,最左边是我们老的馆区,是我们大屠杀纪念馆。中间这个区域是我们这个馆的扩充工程,也就是“三个必胜”展厅,里面展示是关于在二战整个背景下,中国抗战艰辛历程,以及特别体现了南京这个地域特点,南京日军在这签字投降这个重大事件,以及战后南京审判等相关内容;最右边这张图是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在南京大行宫利济巷,目前是亚洲最大的一个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2014年总书记到我们纪念馆来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的时候,在他所做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了三句话,就是国家公祭仪式所举办的这个缅怀的对象是哪三类呢?第一类是讲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这毫无疑问我们看到最左边这个图,是我们最核心一个馆;第二句话: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就从这个仅仅南京大屠杀拓展到整个抗战期间被拓展的遇难同胞;第三句话叫: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我们在“三个必胜”展厅里面就会看到相关主题。在我们这个广场外围有一圈这个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铭刻抗战期间牺牲的所有将领们名单,这是我们物理空间一个变化,它也带来管理上一个巨大变化,就从单一场馆向场馆群运行管理一个转变。
第二个我们场馆影响力在舆论空间扩展。从2014年开始国家公祭仪式,所有很多海外媒体,还有国内央媒、各大媒体都会给予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对国家公祭仪式进行连续四年全球直播。去年虽然没有做直播,也是做了联线和集中报道,规模也很大。国内一个纪念仪式这样海内外集中报道很少见。应该说媒体这种行动进一步促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在我们国民中集体记忆的塑造。使我们公祭传播热度逐年得到提升。我们互联网空间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相关数据,应该说这几年有了等量级增加。我们前年新华报业搞的全媒体行动,他们把全媒体行动作为自己重大主题报道新突破,其实很多媒体都在对国家公祭的报道中相互之间是有比较的。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南京报业、新华报业、还有广电,甚至自媒体,包括南京完全是土身的硬腿子,南京头条这种自媒体也都到这个时候自发组织集中报道。
去年三胞集团自己在他们大屏上做了大屏宣传,这些都是自发。我们自己纪念馆这几年也高度重视全媒体宣传。在上次到馆里做宣传是专门针对传播,传播做了一个报告。我就讲过一句话:纪念馆有建筑红线,规划部门给我们有红线,但是传播红线是没有,是面向全球的,是开放式的。我们纪念馆这几年开设微博、微信、抖音号、头条、官网等等形成一个传播举证,关于南京大屠杀信息权威发布,我们这边也形成一个平台,每年到国家公祭前,我们都会对当年需要做重点传播的一些历史知识,重要新闻点提前做好准备,当媒体蜂拥而至的时候,我们会端出一桌子菜出来,各家可以取各家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媒体把我们纪念馆的宣传处,以前叫宣传处,现在叫国际和平宣传部称作江东社,就是我们履行一个通讯社的功能,为大家提供权威的信息源。
第三个面临工作情境是参观者人数增加。网上有一个数据,今年春节博物馆里过年这种现象。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游客在春节期间去旅游,但其中去到博物馆占40.5%,这是一个庞大的量,这是前些年不敢想象的。据我们南京紫金山客户端,南京报业集团报道,今年春节南京四所博物馆一共有40万人到博物馆去,其中我们市博物总馆是11万人,我们是19点几万。去年我们大概比今年少十万人,今年一年春节我们增加了10万人,也超出我们的预想。
我记得我第一年到纪念馆,2015年到纪念馆工作的时候春节我特意注意了一下。大年三十来了5600多人,今年的春节期间我们都在上万,最高的一天接近七万人,我原来想去年大概最高两万多人、三年,今年预计是四万人,后来紧急调力量,今年达不到七万人,七万人,春节期间30万人大概在长江大桥,长江大桥4589米,如果按照一纵一纵的排,排13列。今年春节期间又是雨、又是雪非常冷,要排三个小时才能进馆,但是来参观都坚持排进来。以前,大家都说过年期间屠杀类场馆,内心有点顾忌不大来,现在已经没有这样顾忌,都成为重要的文化场馆。当然我们作为管理者第一个很高兴,有更多人到来接受教育,到这里来了解历史,培养对于和平的愿景,这是好事情。我们也很担忧,就是超出承载量的观众,给我们运行管理会带来很多风险。
所以,我们围绕大客流专门安排了救援志愿者团队,我们专门的救援人员等在边上,万一哪个有心脏不舒服或者紧急情况可以救助。从我们角度来说看这个场馆面临工作情境,换个角度再从国家角度来看,我们面临时代要求,有人曾经说:有一个地方在喧嚣中静静伫立,有一个地方在方寸中一览千年。这个地方就是博物馆。这几年我们看到,总书记对于博物馆建设非常重视,他本人也到了很多博物馆打卡,对博物馆建设做出很多重要指示,我随便选了几个。
第一个是2014年2月到首博的时候讲了: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5年2月到西安调研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
2016年11月广东省深圳市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习近平发来贺信: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这次参观中还说了格局: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样一讲,我们虽然是传承历史的,我们也觉得我们对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是见证者和参与者,责任感更重了。
2017年4月,总书记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千馆一面”,难以展现历史波澜壮阔;“突出特色”,方知历史精魂所在。我跟吴馆长讲你们馆的特色在民间,这是很多馆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2017年12月13日,总书记第二次来到我们馆,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对我们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场馆发展做了很多重要指示,在参观结束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当时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馆很重要,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要把这个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好。其中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很重要,这是总书记对我们馆的评价;第二个是标志,在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实现进程中的标志,一个重要标志性节点;第三个希望我们要把功能发挥好,三个了指示。
2017年12月13日,总书记第二次来到我们馆,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对我们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场馆发展做了很多重要指示,在参观结束走出纪念馆的时候,当时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馆很重要,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作用,要把这个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好。其中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很重要,这是总书记对我们馆的评价;第二个是标志,在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实现进程中的标志,一个重要标志性节点;第三个希望我们要把功能发挥好,三个了指示。
的确,我们这个纪念馆是一段惨痛历史记忆的承载之地,这段历史记忆留存、展示、传播的这么一个平台,我觉得这么多年以来,在历任馆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这个纪念馆走到今天经过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永志不忘。是从1985年建馆前一段时间开始整理历史,到1985年真正建馆然后立碑,最后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这个是15年大概1985年到2000年是一个永志不忘,是我们搜集历史、搜集证据,搜集文物,进行展示。
第二个阶段是国家记忆阶段,其实大概初始从1994年,再往后一点越来越影响大,真正是从2000年到2015年这15年,是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逐渐使这段历史成为国家记忆,它的标志就是2014年国家公祭仪式。我们知道纪念馆从1994年开始进行地方性的悼念活动,连续不断的,之前也有,其实最早的公祭活动是1947年,当时的林参会(音)曾经做过一次,在譬如寺做过一次公祭活动,但是随后就断掉了。但是80年代以后也有过悼念活动,连续不断的是从1994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成为国家记忆。
第三段就是从201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世界记忆名录把它收录进去,它标志着这段记忆成为世界记忆。我们就要进一步面向世界来讲好中国故事,来面向和平与发展来讲好这段历史。我觉得这是三个阶段。
我个人对纪念馆来以后学习定位,也是围绕这三个阶段,我觉得它是一个记忆之所,就是承载这段惨痛历史的一个场所,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它是一个特点的地方,是一个地标性在中国各个纪念馆里是具有地标性特点。
第二个就是一个公祭之地,承担着国家公祭的场所,应该说从国家公祭在纪念馆每年定时举行以后,这个地方就不仅仅是一个纪念馆,它是一个国家仪式所在地,我们这个馆的工作的定位,它的工作内涵、外延和我们运行管理都要求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这个地方我深切感受到,再小的一件事情都会被舆论观众,被媒体所放大。
前年,有几个小孩子向我们水池子里面丢石子,有观众把它拍下来上到网上,很多观众就形成了一个舆论热潮。像这种事情,可能在别的地方、别的景区、纪念馆、博物馆,可能都不是太为关注,但是在我们这儿都是高度敏感。所以作为观众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今年,我们对纪念馆的物业和保安团队做了重新竞标,有几位在我们馆服务了十多年的老同志,他们就转岗了,就是到别的物业盘子里面去了。因为我们这次标准明确要求40岁以下、本科以上。因为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有更新的思维。其实那几个老同志兢兢业业做的非常好,我对他们也很敬佩,但是没有办法。
第三个我觉得我们定位是和平之舟,我去年日本共同社的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曾经问我过一句话,你们作为反日教育基地怎么怎么样,我当时就打了他一句话,我们不是反日教育基地,我们是抗日教育基地,什么叫反日?就是不加分辨一概进行反对才叫反日,我们现在也在跟日本做交流,我们也有共同的商业往来,也有和平交流,怎么能叫反日呢?我们是对14年抗日历史进行教育。我说可以从场馆建筑体能看到这一点,走进我们馆一号门的侧面,这个图的侧面是一个断裂军刀标志,我说这就不忘历史。但是如果你用无人机升高,从高空往下看,就是我开头那三个图的时候,你就看到我们这个馆的馆体是一个和平之舟。看待这段历史我们既要从侧面看不忘历史,我们又要从高空看,要怀着对未来的发展来看,这句话被他回去在共同社的报道中引用,我觉得这也是我对这个场馆定位,是记忆之所、国家公祭之地、和平之舟。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主要的做法我也向大家做一点汇报。
第一个,就是我觉得因为有上面三点定位,所以我们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人,我们是国家公祭仪式的执行者,我们是和平思想的传播者,三个定位。在这个定位中我们第一条是把文物和史料研究作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学术支撑。因为开头那段更多是定位思考,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工作考虑。
比方说我们在海外文物征集上,曾经有个广告案例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可口可乐的公司老总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可口可乐公司忽然失火烧掉了,他说第二天我就可以把它重新建起来,因为我的商标在。我觉得对于博物馆、纪念馆来说最重要的文物。吴馆长这边做了大量工作,这里有很多史料。我们一样,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只要文物在馆就在。
我们去年新增了1204件文物史料,其中海外有765件。有几件还比较重要,一个是我们通过美国那边发现了马吉牧师当年拍摄影像中间有一部分片断我们所没有的有新发现,目前正在进行对接,这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个我们从罗伯特•威尔逊医生后代那里征集他当年在鼓楼医院教学笔记,当我打开那个教学笔记那一刹那,我还是很震惊的,因为他用全中文的方式,这个字比我们现在很多写的还要工整,他那个医学笔记;我们从日本友人松冈环哪里征集到他数十年来走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影像资料;我们从已故以色列艺术家卡迪诗曼儿子那里征集到寓意对战争无辜这悼念的“金属脸”和“和平之吻”元件雕塑;前年还征集到接近9000张美军图社关于太平洋战斗、也有东南亚战争原版照片,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博物馆展出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可能会走到各个馆,发现图片很模糊,那是因为都是从画册上,从报纸上来复印过来的。一个博物馆级的展览是应该有更多的原版高清照片,所以我去年征集到这里面照片,我们当然正在整理,将来会做专题展,有几张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张对我们纪念馆有特殊意义的,就是慰安妇朴永兴那张原版照片,那张照片这么大,是美军当时拍完以后冲洗,背后有拍摄者所做的场地记录,情况简介,所以现在网上传了很多各种影片,原版现在在我这边。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张很知名的远征军小兵,有一个小兵大拇指点赞的原版照片也在其中等等。还有一些反应太平洋战争都是非常珍贵的照片,我们将在研究基础上进行展出和出版。
第二个我觉得人才是学术支撑力的基础,就是文物这个是馆的最基础,但是人才是保证学术力的一个支撑力量。我们这些年通过招聘、人才引进、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我们研究力量。2016年开始,我们在江苏省和南京市以及和南大一起,我们联合办了一个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这个研究机构每年还会招收博士后,我们和南大一起在我们馆里建了博士后工作站,2018年有两位博士后新入站,出站两位、新入站两位,新增包括五名在职博士后,十余名在馆研究人员。以及我们从全球聘请的100多位各个领域专家,以前更多是史学领域,我们现在把传播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等各个学科的专家也都邀请到我们研究院。
我们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外语学院也联合一起设立了外语类的研究生工作站来做好对外的传播,同时我们每年还会拿出一笔资金面向全球来做课题的招募,去年我们从研究会的角度,我们还有史学研究基金会,我们立项23项课题。我们从研究院角度立项39项,这样就接近有60项课题,这样把全国各地,包括国外专家通过课题形式把他们凝聚到这段历史研究上来,这几年感觉到南京大屠杀研究力量有些断层,可能跟史料发掘等相关因素有关,所以我们急需让更多青年学者关注这一领域,把这个研究力量保持下去,所以通过课题形式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式。
另外就是发挥研究平台的作用,打造学术精品。我们也通过在省社科院做了南京保卫战史料征集与研究课题,第一批成果《南京保卫战档案丛书》八卷去年年底已经出版,我们其实还有对口述历史研究,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最早应该说是从民国时期,也就是战后审判的时候,从林参会开始做市民成文开始,就开始做相关的证言搜集,但是之后断了很长时间,到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又开始恢复这段历史征集活动。到90年代纪念馆和教育局曾经做过一次全市性的大型口述史的调查,之后纪念馆也持续不断的发现一个就调研一个,我们到今天也是这样,当有一个信息来了以后,我们专业人员就会立刻去做相关口述调查。
2017年我们做了一次特殊的口述史调查,这个特殊在哪里呢?就是我们以前做的,包括从民国开始以前所做的口述史调查,都是针对大屠杀那六周期间他所受害,你家里哪个人被杀了,你自己哪里受害这些内容进行调查,反反复复做了几次,应该说都比较牢靠了。我们2017年开始,这次调查是从他有记忆开始到他今天他一生的调查,我们通过大概50多位幸存者调查,我们深切感受到那段惨痛历史对他历史是一个重大转折性的作用。很多人从此改变了人生,我们也出版了一本书《被改变的人生》,这个以及出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另外,依托我们研究院我们除了历史研究以外,我们还对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建设等等提出一些资政向中央提出一些建议。研究院这几年提了建议被包括中总统书记在内、中央省市领导批示很多。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件。一件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立法的建议,被中央领导批示,并且被全国人大采纳所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立法已经完成,我们今天都要按照这个法来进行。其实这个事是2016年我们和田汉的村子在我们馆里办了一个展览,就是讲国歌的这段历史,在办展的过程中我们就交流,说国旗有国旗法,国徽有国徽法,但是国歌还没有立法,所以我们当时提了这个建议,也得到中央采纳,这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
第二个就是我到馆里工作以后,深切感受到在这么多参观量下,怎么样把这个场馆运行好、管理好,把国家公祭仪式保障好。在市人大带领下,我们研究院的课题组和课题组中间有很多是律师,我们也委托很多律师来共同参与。就提出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这个概念,去年年底市人大已经立法。通过这些专家资源、发挥平台作用既对历史进行研究和传承,又对当下一些工作提出建议。
第四点是我们以南京侵华日军受害援助协会为平台,持续挖掘死难者和幸存者史料,尤其是加大社会对幸存者的关爱力度。我们去年通过各种途径又搜集、考证确认了26位遇难者名单,新发现3名慰安妇的幸存者,在上周又新发现了2名,有五名了。我们同事这两天正在做调查,我们举办了以幸存者为题材的《重生•繁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族影像展》,我们请了新华社摄影高手也是大家,找了30位家庭在南京,大家有这个意愿来拍家族照,找了30家人,很多是从海外赶来拍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应该说随着这两年幸存者老人家的去世,很多已经不可能再重现这种影像了。
在2017年我们展陈改造过程中,我们对幸存者这个版块做了一个设计。就是那个时候非常巧在,在2017年的时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刚好在册,我们能查证清楚还有100名,所以我们组织南京城市摄影队到这100个老人家里面去进行影像拍摄,然后在我们的序厅里面做了一个影像墙,在设计过程中最右边这张照片,设计过程中我们把每一张照片背后设计了一个单控的灯,就是当一位老人家不幸去世的时候,这个灯是可以熄灭的,我们会在这个墙的前面和他的家人和我们馆的工作人员,会与援助协会一起举行缅怀仪式,应该说从2017年这个展览改成到现在已经有20多个老人家不幸去世了,20多次这个缅怀仪式,每次媒体都给予高度关注,包括中央媒体。这次我们的缅怀仪式《人民日报》也进行了转发,是让大家更加关注这个群体。
我们在馆里面开展了募捐活动,一年为这些老人家募捐接近100万的资金,主要是为他们做好医疗保障。我们知道大屠杀期间一些有钱、有权的都跑出去了。留在城里很多都是一些穷人,又家庭遭受这么大的重大变故,其实他们这个家族生活条件一直不是特别好,我们就运用这些捐助的资金,给他们做医疗的一些保障,对一些节日的慰问。除了我们以外,我们和市民政局、红十字会也都给他们一些资金、或者精神上的慰问。每年到国家公祭前期,我们会组织大规模的慰问活动,我的要求就是说,我们不能把钱寄给她,她拿的是一张汇款单,我说我们一定要到她家里面去,握着她的手把这个钱给她,要把我们的温暖通过手传给她。所以我们在社会上招募,今年有170个志愿者参加接近80多组人,远的到宿迁、句容等地,保证我们每个慰问,每个温暖都送到她家里面,也非常感谢社会人士对我们关心和支持,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我们把文物和史料研究工作作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学术支撑。
第二个推动教育大众化,教育服务大众化。让这段厚重历史更容易为人所了解。我以前没有到纪念馆之前了解一点这个历史,但是真的了解的不多。也仅仅对一些30万的概念,纪念馆里面简单内容,几个知名幸存者略有所知。来了以后首先面临任务就是学习,当时我的同事就告诉我,这馆里面曾经老馆长编过36卷史料集,还有南大的张老师72卷的史料集,落起来比我还高,我当时压力也很大,把这些内容都要学下来不容易。当然先从简单开始学起,先读了简本再去读个史料,但是我想我作为一个来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读这些史料都感到有压力,我想一般观众、社会大众可能去了解这段历史,可能会存在更多的这种阅读上的障碍。
那么怎么办呢?从前年开始,我在管里面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我们研究人员、教育人员全部参加,请我们的专家、学者来做导读。对南京大屠杀史今年准备读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等,让全馆同志做更深入的学习。这么厚重的历史需要再翻译,就是把他里面重要的史实、主要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再告诉大家,我觉得这是我们在教育大众化方面所要做的工作。
我们提供再翻译的内容最重要的产品是我们的基本展陈,我们现在有基本展陈、有“三个必胜”展览,有慰安妇问题展览,最重要是我们南京大屠杀史实展。2017年这个展览十年了,按照业内规矩十年一个展览可以再一次调整,所以我们2017年进行了改成布展,改成以后我们觉得在努力往三个“静”上努力,一个是敬畏的敬,走到这里面要对历史有一种敬畏感,我们要靠扎实的史实让人有敬畏;第二个是安静,走到这个场馆尽量没有宣传,要保持一种宁静;第三个干净,整个版块更加重点突出、史实突出,800万观众在馆里一年流淌下来人非常多,如果说站的比较远,看不太清楚,所以一定要比较干净的画面,才能让大家阅读的更清晰。
在这个里面注意把展板信息排版像拨洋葱一样的,一层一层的拨,最重要的,然后二层的、三层的,有不同的信息带,这样子时间短可以看主要的,愿意细细可以看更详细的内容。我们很注重这次展览情节的叙事、情绪的营造、情感的进入和情怀的共振,这个展改完以后得到各界认可。总书记参观展览结束以后对陈列的史料和展陈形式给予肯定,去年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来参观我是陪同他的。他看完以后说这是一个记录主义的展览,日本讲纯记录主义的展览,没有更多的绚烂。他说看完展览以后感受到事实就是事实。
我们通过三个“静”来达到事实就是事实这个目的,所以我们展陈一进门那面墙上面只有五个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没有第二部分内容,黑底白字,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很简洁的来表达这个内容。今年,日本总领馆有一位官员到我们纪念馆来参观,应该说从2012年开始撞船事件事后,日本官方就没有人到我们这儿来了,这是第一次。我跟他讲了展陈过程中一个幸存者小女孩的故事,就是在我们序厅墙上面。这是我展陈过程中,后来了解到一个故事。当时我们在排版过程中,我发现这张照片很奇特,一个小女孩的照片,她的一只眼睛白白的,就像拍白眼那种感觉。我说这个是不是照片有问题,不太好看把她放高一点,换一张照片吧。后来我们同事就查证这段历史,她说这个小女孩在大屠杀期间和她的妈妈在家里面,她妈妈正在烧饭,煤炉烧饭,三个日本兵冲进来要把她妈妈拉走,这个小女孩冲上去抱住她妈妈的腿,这个时候日本兵就把煤炉里面钢钎拿出来插瞎了她一只眼睛,当然后来那三个日本兵一看就退出去了没有把她妈妈带走。她损失了一只眼睛保住了她的妈妈。后来这个日本官员听完以后,他说他很感动,他说当年确实罪恶就是罪恶,今天我们要对面向历史,要多为和平事业做贡献。通过展陈我们既展陈历史,也把我们当下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表现好。
围绕这段历史的展陈,我们去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图集》,里面还放了一些音频和视频类文件,大家看这个图集也可以扫描,我们馆里面一些影像可以直接看,一些朗诵、一些故事可以听。我们针对青少年还专门编写了《紫金草丛书》,现在每个季度出版一本,全部都是历史小故事,在馆里进行售卖,大家也非常喜欢。这是我讲基本展陈。
第二个就是关于我们新媒体力量,我前面提到一点,就是我们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更注重运用媒体的力量。去年年初的时候,有一股妖风就是“精日现象”,我们很多年轻人可能都关注到网上穿的那种日本的军服在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地点招摇过市,四行仓库,紫金山碉堡等等都有这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运用我们馆的自媒体,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发声。因为那个时候临近两会,可能大家对这个事件没有去更大的表达,我们认真的研判了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这个纪念馆不出来说我们就失职,所以我们对此进行了斗争。同时,我们也联合国内三家抗战纪念馆,北京抗战馆和九一八馆我们三个关于抗战的三个大馆,集中发出倡议,就是面向青少年要开展历史教育,要进一步开展历史教育。这个事情也获得了政务新媒体案例奖,我们纪念馆新媒体团队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紫金草工作室”,一共有七、八名年轻人组成,他们通过一年来,去年一年一共发了3000多条微博,进行30多万次的互动,推送了近300篇微信。在国家网信办的评比中,我们的微博被评为两微一端的百家,全国有几十万的客户端,我们能近前100也数为不易。在新浪微博评比中,我们的官微被评为文博类,就是全国所有的文化类包括文化厅、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所有都在内,我们排在前三。
另外,我们通过各种主题交流活动来推动全媒体和各界传播,特别是在每年国家公祭期间,我们和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通力合作,我们发挥好纪念馆通讯社的功能,提前梳理准备好新闻亮点,包括采访人的名单我们都采访好,为大家做好服务。我以前是做新闻工作的,在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我担任媒体运行部的负责人,也主要是做媒体运行的。国际上在做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的时候,其中有一项服务叫信息服务,就是在大赛。因为媒体记者来报到这个大赛,他有很多场馆,有很多比赛,他一个人是无法进行全面报道的,那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新闻信息服务就非常重要。一样的,那媒体来到我们馆来采访国家公祭,我们运用这个理念来提供一些信息。
另外,我们每年在国家公祭的时候都和海外来举行海外的和平集会,提供一些服务,海外很多侨社团都有这个意愿,我们也积极支持他们。另外,每年国内抗战馆也都会开展同步的国家公祭活动。我们自己也研究和策划一些新媒体产品,去年清明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2.18清明季的短视频,让我也很诧异,去年短视频的受众达到了一个亿,成为一个爆款的爱国主义教育产品。今年,我们在国家公祭期间,以国家公祭这个所主持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5.6亿。和新浪共同策划的“点亮紫金草活动”这个在12月12号到13号三天里面参与用户达到近1000万。
还有一个重要的品牌就是紫金草这个概念,南京叫二月兰。每到这个时候开遍南京,它最早的故事是日本一个老兵山口诚太郎在南京大屠杀后期,就沦陷之后在南京他其实反战人士,有一天他到紫金山边上看到漫山遍野的二月兰心里面很感慨,战争给人类带来这么大的伤害,他回国的时候搜集了一些种子带回来,他就在自己家的花园里面撒,后来居然在他家也长了很多出来,他又把这些种子撒出来进行传播。他曾经坐着新干线沿途进行播撒,然后在日本叫世博会期间发放100万袋,日本现在有很多和平团队关于紫金草名字,像紫金草合唱团等等,和平人士推广。
我们是对紫金草进行重新定义,因为对于日方来说他首先是忏悔基础上的和平乞求,他面对这个紫金草他想的是战争带来的伤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他是一种悔罪的情绪,同时他希望和平。我觉得对于我们南京人、对于中国人来说,二月兰它有一个特别它叫诸葛菜,生命力特别顽强,耐阴,很容易活,到处一撒马上就能长出来,是一种勃勃生命力的象征,我觉得特别像我们南京人的性格,历经波难,但是我们依然顽强的成长。所以,我们赋予它的顽强性格,然后面向和平,达到目的中日之间都是一样,所以我们在推紫金草这个符号。
这几年先后开设了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紫金草和平大讲堂、紫金草读书会,紫金草小小研学课堂这几个产品。我们的紫金草和平学校两年来先后培训了来自美国、挪威、加拿大等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接近3000人,这个培训量也非常大。和平大讲堂,吴馆长这里做的早一些,已经30多期了,我们才做了第11期,但是今年还会继续做下去。我们紫金草读书会也做了将近快15期了,这里面我们清华大学、南大等专家学者都走向讲台,我们馆青年学者也走向讲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进行授课交流,这些视频都在网易公开课上进行发布。
紫金草我们还有一个品牌就是学雷锋志愿服务这个品牌,也就是义工。去年我们义工服务时间是43200小时,在2017年的时候中央文明办有一位同志来我们馆参观,他说我告诉你,你们馆是全国文化场馆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点,是第61家。我说这什么意思呢?他说最初报到中央去批的时候是60家,但是在最后批的时候有中央领导同志把我们加上去,他说你们是加上去那个“1”,你这个“1”更重,所以我们这几年对于志愿服务工作高度重视。现在有8个志愿服务团队在我们场馆运行,包括讲解、外语翻译、医疗救援、青少年教育等等,还有法律工作者,幸存者关爱等一共8个团队在我们场馆内来进行。在去年又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的先进典型。
在社会教育中,我们还重视一点就是仪式化教育。2017年总书记在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结束以后,曾经对公祭仪式有一个评价,他说公祭仪式组织的很好,很有仪式感。这种重要的仪式活动必须要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的对内涵的挖掘,仪式的编排,以及精准的运行上面。 所以我们在场馆内也开发一些仪式活动,比方说捐款献花活动,进馆人只要愿意他可以拿一只花我们提供他去捐献,你可以捐一元钱,也可以捐一百元钱这是自愿,这些钱全部用于幸存者老人的医疗救助。
艺术志愿者每个节假日都在馆里面演奏和平乐曲。我们每天开馆日子,第一批进馆12名观众,会组织他们撞13响大钟,就是12.13,让钟声每天在纪念馆响起。现在我们周边的居民把我们这儿叫做“江东门的钟声”。另外,我们对14岁以下的青少年开展七个一的活动,也就是让记忆照亮未来,他进来献一支花,给他讲一段故事,唱一段抗战歌曲,做一个手工,写一篇作文等等做一个七个一的活动。去年一年我们光七个一活动做了375场,每年国家公祭的时候我们还会做线上线下活动,就是到国家公祭前,我们通知所有幸存者家庭,在那期间来到我们馆做祭奠活动,会为他做鲜花、乐曲各种服务配套。我们会组织南京留学生和市民代表围绕当年国际安全区3.86平方公里这个区域,我们走下来大概8公里,要走就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年年走,为的就是感恩他当年对南京人民的救援,我们连续走了三年。其中两年我都邀请了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来参加,今年他毕竟年纪大了一点走了一半,他说我今年实在类了,前年是走下来,去年走了一半。
通过这些仪式性的活动来开展,每年到了所有的节日,清明、七七、八一五、九三,9.19的国际和平日我们都会开展相关的活动。我们去年六一的时候请幸存者和这些孩子们举行手绘和平鸽的活动非常好。去年过中秋的时候我邀请幸存者到我们纪念馆跟他们一起做月饼,我跟夏淑琴老人一起做,她说这么一辈子头一次做月饼,吃月饼但是没有做过很开心。去年的国际和平日中央联络部专门把国家21项制度性的民间外交活动,其中一项国际和平日活动主题活动放到我们馆里面来,把100多个国家的政要带到我们馆来进行和平教育。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是推动史实传播的国际化。总书记2017年来参观的时候,对我们提出要求,说要加强南京大屠杀史的国际传播。包括我们像旅行社的几位领导,他们经常带一些外宾来,也都是做国际传播重要的渠道。我们这一年多来,通过办跨国展览,组织史料翻译,建立与国际场馆的关系,建立国际友人常态化的机制,来深化大屠杀史的国际认知。
一个是加强对外交流。三年来我们先后到法国、美国、俄罗斯、韩国、白俄罗斯、捷克、以及我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举办了展览。如果算上每年到海外公祭举办小规模临时展览的话,2017年光海外公祭小展览有40场,这样加起来场次还是非常多的。我们去年全年举办24场临时展览,包括到白俄罗斯、捷克的展览,这些展览我们都是用第三方的史料来进行展出,可能国内没有觉得影响力,也就是《联播》和《人民日报》做了一个简短报道。在海外光白俄罗斯他全国60家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在整个白俄罗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白俄罗斯中国大使馆专门给我们发来了感谢函。
我们还加强和国际场馆之间的交流,我们2018年先后与白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纪念馆合作在南京举办了展览,在国家公祭期间我们还到中国台湾举办了展览,这也是两岸同胞首次在国家公祭期间同时举行公祭,第一次在那举行展览。从前年开始,我们南艺合作在全世界来举办国际和平海报征集活动,并且举办展览,两年一次,今年又要开始。2017年征集活动我们先后征集30多个国家、3000多幅作品,很多都是大师做的,这些作品在国内的瑷珲、旅顺、腾冲、南京、苏州等地也都进行了展览。此外,我们还做了像斯洛伐克的《战争与和平》展,我们当代艺术的一些展览来通过这种艺术话的语言来反思战争、呼吁和平。
第二个是我们拓宽对外传播平台,做好史料外译工作。这段历史不能关着门自己说,我们要用世界语言向全球来说,要把它变成世界记忆。我们去年由我们研究院主编的《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实证》,这就是关于大屠杀史料里面最核心的证据,72卷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出版。先后出了中文版、英文版,现在德文版也入选2018年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翻译工作,就是《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刊物,很多同学知道做学术研究以书代刊,我们在2017年集刊的C刊,很多高校也认我们这个东西,在2018年开始我们拿到了国家的正式刊号,现在是以正式刊号的形式在运行。这本刊物我们也同时出了英文版,是中英文双语在出版。这些刊物英文面向美国、日本、德国等50个国家进行推送。
去年我们还围绕国际传播做了一项工作,30多年和纪念馆进行交流的日方人士,有些不为中日了解,他们其实也是维护这段历史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觉得不能忘记他们所做的历史贡献,我们先后邀请十几位到日方人士到纪念馆来做口述史,他怎么来做这段工作的。去年年底我们专门形成一本口述历史叫《和平之旅》。从去年年底我们还编发了一个叫《南京国际和平通讯》电子刊。就是到我们纪念馆很多人非常希望常态性了解我们的工作,希望跟我们发生一些合作和联系,怎么联系呢?我们通过这个电子刊,现在向全球专家学者和来馆重要嘉宾进行精准推送。最近我们还是改版我们的英日文版网站,来实现与海外传播这对接。
第三是开展常态化的交流,特别是当年国际安全区的一批友人,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是25个国际友人,拉贝、马吉、威尔逊、特里莫等等这些人,他们的后代,我们只要能找到的,每年国家公祭的时候都要邀请他到纪念馆来参加仪式,并且我们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每来一个我们就教他怎么注册中国的微信,他们以前不会用这个,都用推特,facebook,我们现在做了一个“和平大家庭”的微信群,各家有什么情况我们还在里面进行交流。
其中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我们专门邀请他到纪念馆来,组织一个项目就是他拍今天的新南京和他祖父当年拍惨痛的历史做一个对照展览,目前这个展览在我们馆里面已经展出,这个创意在2017年总书记参观的时候我向他汇报,总书记当场还说你这个创意蛮好,还肯定了一下。我们在对外交流上注重搭好对外交流桥梁,仅仅去年就接待了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还有100多个国际友好的人士以及各个场馆,特别是日本的像心连心访华团等等参加我们南京活动。这是关于国际化的传播。
管理工作最后一条我就汇报关于场馆运行的标准化,这个可能更是馆长们运营关注的内容。一般大众可能更关注你搞什么活动。从2018年开始,我们纪念馆运行标准化建设得到了深化,这里面做了几个工作。一个是做内控工作,可能很多年轻人不大知道什么叫内控工作,但对一个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场馆的运行风险他随时存在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改革过程中有一句话老话叫:改革改革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多单位包括纪念馆都是一支笔,事无巨细都是馆长一个人说了算,要签字。十块钱我签,一百万我要签,但是这种工作方法我觉得我们需要调整一下。
我是2014年在国际奥委会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工作期间,我觉得他们有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运行体系,尤其是在财务的运行管理上他会进行预审,会进行很多内控的把关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完善制度流程中,适当放权有利于调动场馆各位版块、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16年,其实我们就开始这个工作,来提高我们的运行能力。所谓内控就是岗位写、专家审、会议批。
岗位写就是你的流程制度由你来写,像我们今天来的刘程,他是负责文物征集的,今天会后我们还给吴馆长发一个捐赠证书,他给我们捐东西。那么这个岗位流程必须他来写,所做的人来写所干的流程,但是你不是说写了就行,我们要有专门的标准化专家来进行审,审完以后要由场馆所有相关业务口,比方说他涉及到资金财务口要跟他谈,涉及到宣传我们传播口要跟他谈,形成一个标准和的集合体来进行运行。大家都谈完了,那么上我们的馆长办公会议研究,叫会议批。我觉得我做这项工作就是:岗位写、专家审、会议批。目前,对一些重要的版块已经来推进了,特别是我们的采购、文物这些涉及资金内容都进行了。
有一次我和一位馆长交流,他说这么多很碎的东西怎么批?我说要打包批。比方说买二斤茶叶这种事情,不需要去公开招标没必要太碎了,经常会发生的碎事,他要买几只笔,那边信封没有了,这个就是网上,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这些政府规定的网站上,他价格已经谈好了,政府谈完了不,不用比价了。对于没有达到招投标限额,又有一定规模,有的是要进行比价,有的要进行磋商的,但是所有这些东西,还有超过50万以上,多少万以上进行公开招投标,不管怎么样,只要经过比价、经过招投标,再经过我上会之前,比方我们作为馆长要研究这项工作之前,那么就必须还有一项流程叫:预审制。会由聘请审计专家团队、审计公司进行预审,买这个杯子,买50个杯子,每个杯子五块钱,我们馆长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必须要有专业的审计机构现在市面上4块8,他们在给我报审不能超过4块8,谈的更低更好,这样通过这个制度,来通过需求部门报申请,采购部门提意见,审计部门把关,会议集体决策方式,把我们内控制度完善好。每年国家公祭花的搭台子,墙上字体、甚至花圈,每一项都要经过严格规范流程来做,确保运行管理,特别是财务上不出问题。
第二就是创建省级的服务化标准示范点,内控是标准化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场馆管理项目更多,可能吴馆长这边压力稍微少一点,我们那压力最大的就是保安。就是场馆保安团队是我们最基础的,这么多人过来怎么维持一线秩序是我们最重要的,我们现在这两天正在就岗位,岗位里面包括一进门他怎么安检,查出来打火机怎么办。不能带打火机进来,开始收了很多怎么办?交给公安,公安说我怎么处理。后来就想办法,我们放到尾厅你出门的时候可以拿走,所有想法变成可运行的流程,能实现的一个流程来进行。
我们在大客流期间,平时还好,每年像到了三天以上的小长假,每天参观量都在五万到六万,多的国庆节最多一天九万多人,已经排队要排将近三、四个小时,排到江东路还拐弯过去。在这种大客流情况下,怎么保证参观者安全底线要保证,我们和属地进行沟通,外围的保证,进了场馆我们安保人员保证,医疗团队保证,里面特殊通道老年人怎么办、军人怎么办,我们都有设计,通过详细的运行规范是场馆运维有序。通过2016、2017年两年的努力,到去年年底有了场馆标准化体系1.0版本,今年正在以这个为基础推进岗位标准化。
在国家公祭期间,最右边是公祭期间的模拟,每年通过电视转播可以看到国家公祭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直播,这中间要付出巨大努力,因为将近一万人在现场,你光进、出场要一个多小时,哪支团队先进、在哪个位置?进来以后怎么上厕所。一万多人就两个厕所,都要详细的规划这些工作。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去年国家公祭的时候,我们已经达到精确度在五秒之内,就是说从中央领导出来到现场开始时间到直播,误差不会超过五秒钟,这中间是需要非常精确的预算。包括撞那个钟,一定是听到鼓掌声响起。比方说我讲一个放鸽子项目,每次都有放和平鸽,这是公祭背后的故事,也算运营管理的内容。
怎么放好鸽?这个还真不容易。第一次公祭的时候我们曾经做了一次模拟演练,放了一千只试一下,后来领导批评我了。说你这个鸽子怎么放的,这不向场里飞,直接从那边飞出去,没有从场馆里盘旋,从另外一边飞走了,那直播出来镜头一定不好看。后来我们就找团队,找信鸽协会一起来研究。发现这个鸽子是定向飞,比方说你要从城北拿的鸽子,养鸽户拿的鸽子它一定往北飞,要从南边拿的鸽子往南飞,从那以后我们所取的鸽子一定是东南方向的,确保鸽子一定往那飞。
第二个风险点。放几千只鸽子飞出来时候我们鸽子一飞就要排泄,全场这么多人怎么办,这里面还有技巧。就是你提前一天晚上不能喂食,这是第一,减少它的排泄量;第二在大家撞钟和鼓掌那一刹那,要先晃动鸽笼,因为你晃动的时候鸽子以为让它飞了,鸽子有一个习惯就是起飞的时候先排泄。那么它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了;第三个你要保证它飞行方向,因为我们场的中间是国旗红颜色的,鸽子见红颜色会规避就不往哪儿飞会绕远,怎么让它要拐去飞呢,我们出口处工作人员一定有一个小红旗,另外我们鸽笼是侧向一定的角度的,让它飞出来以后见到我们工作人员红旗就往那个道飞。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我们仪式,鸽子都非常完美的绕场走,背后都有这么多的细节要去把控。
包括我们的仪仗兵上来,多少步在哪个音乐响起,都要细化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直播才能够到分到秒。其实,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对于我们场馆,我们自己团队来说,这几年有了组织重大活动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几年经常听到同事说,熟悉的一些同事,老同事以前不太了解,现在张口就说你的流线冲突了,你的机位不对,我就觉得这个对我们整个场馆团队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围绕国家公祭仪式,我们光是仪式组要演练六次,我们参加桌面演练一次、全要素演练一次,核心要素演练一次,确保我们的重大活动到分到秒。去年9月20号,中联部在我们这组织150多个嘉宾,国内外的要客组织国际和平日活动,后来我们做了一套方案送到中联部,后来中联部的一位领导同志来馆里面检查的时候,一看方案就知道你很专业,就没有问题。这就扯远了。
简要三句话报告一下我们下面的工作。应该说纪念馆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在这个里面工作又承担国家公祭仪式这么一个重任,所以我们也是感觉压力非常大。下面几年我们有几个工作,一个是围绕场馆三到五年发展规划,来提升场馆标准化和智慧化的水平。标准化我刚才已经汇报过了,智慧化我们正在做智慧博物馆,因为总书记讲:互联网是一个最大的变量,但是我们要把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增量。这个马上5G要开始了,怎么在5G时代让我们纪念馆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最近正在立项做整个场馆信息化的框架。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三到五年重点是标准化、智慧化。
第二个是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来提升传播的国际化。除了打造精品的境外展览以外,我们还引进国外的优秀的展览资源来开展。我们最近也在和国际博协战争与记忆委员会来进行沟通,来进行加强交流,南京申请加入了南京国际和平城市,我们和和平城市协会在进行项目性的交流。
第三个着眼于提高参观仪式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会进一步放大紫金草学校、讲堂、读书会、研学课堂这些品牌的作用来做好工作。
第四个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时代,来提升场馆运行环境。我们这个馆运行十年了,从2007年二期开始建成,有些设备需要提升,包括一些水池还有一些漏水现象,我们最近正在立项,来做场馆环境的提升工程,让大家进来参观有更好的环境。
另外,我们正在调研场馆预约,最近中山陵预约了,南博预约了,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年内会准备推出。因为毕竟一个场馆是承载历史有限,我们应该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感。
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是我觉得做这个馆长一个工作总体思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也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我也会在历任馆长工作基础上和大家一起来做好我这任的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把总书记指示贯彻好,把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完成好。我要汇报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提问:上次去年26号,这次我们有一个感觉,有那么多人最近才到台湾去,有一个慰安妇民间,馆比你们馆小,但上面照片是老照片,这个交流还是非常重要。我今天不耽误大家时间,这次文化产业,文创比较多,文化可以把教育、记忆当成一个小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本身也想和你们汇报,是不是把文创产品,我们拿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定位?人那么多,人多推广是很好的,但是组织标准比较难,我在想文创,我们载体上吴馆长带的东西小巧,做的很有特色,博物馆过程中对于文创有什么样好的方法。
张建军:我没有提这个问题,因为是经营问题了。我们场馆是江苏省文创试点单位,就允许我们成立一个试点公司来运行,我们现在叫紫金草和平文创公司,我们最重要IP就是紫金草概念,全领域能注册都注册,我们开展文创大赛,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研发,已经开发几百个产品。但说实话在营销不是专业,场馆去年才开始做这方面的试点,应该说和很多大馆项目我们,还有它的题材相对比较特殊,不像故宫可以做各种东西,它有一定的局限,是一个屠杀题材,我们更多是着眼于和平,也有历史相关的。这些产品,其中有几款爆款,我们的徽章,还有紫金草图书也卖的非常好,去年应该做了小的试点,营业额还不到400万,是一个试点,未来这个场馆这种题材我预计应该在1000万左右的营业额是比较合理的,而等中央政策更明晰一点,现在所有都在公司运行,将来不断滚动来推进我们文创的发展,我们也在研究一些新的IP,最近还在研发。
我觉得文创有三个重要的点,一个IP要准,我觉得更重要开发历史与和平的点,更多是历史记忆的东西,比方开放一个戒指并没有很多血腥东西,但是是可以铭记一个东西。比方说我们的图书,我们开发了一款给青少年读的、小孩读的有音频的,叫《烙印1937》,我还在里面参与朗读,所有图下面都配着二维码可以讲故事给小孩听的。上面全部都是用手绘形式,展现一个物品,一个日军军靴,通过这些文化产品,不能像故宫那样做;第二个做好营销,毕竟我们场馆一年800万人,流量非常大,现在正在试点;第三个文创,如果说面向所有馆来说是一个在戳经济,老吴这里做困难,文创只有你走量才叫文创,否则叫艺术品,只有走几万件才叫文创。一个找准IP;第二个做好营销;第三个就是要走量。前面也谈过,文旅集团做交流,也希望跟大的品牌来进行合作,来把这段历史记忆能够让大家带回去,仅仅送给别人的东西出门就人了,我们小册子十块钱一本,很多年轻人买回去还给别人看,传播度就上去了,也希望这种方式做好历史传播,谢谢。
提问:张馆长你好,我是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常感谢今天下午精彩的演讲。刚才领导讲了怎么样开发纪念品文创产品说到紫金草系列,马上二月兰就要盛开,现在开始有许许多多市民提前去打前站,我们这片紫金草、二月兰和平园和咱们关系密切,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江东馆作为我们实践教育基地,我们还有牌子在那里,每次去江东门纪念馆的时候都有很多感慨,我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到这,已经成为南京一个很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了。
现在也有一些,就是大学生去了以后基本上是了解这些史实,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怎么样有针对性对群体进行更深入的有关史实或者理论或者思想价值挂的教育,不知道馆长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思考,或者有没有一些安排。 还有吴馆长的抗日大讲堂、紫金草大讲堂,我们老师是可以去安排一些讲解,不知道运作情况怎么样,每次去人特别多,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怎么样把参观、教育提升效果,想请馆长给予一些解答。
张建军:参观是有时限,我们基本展陈大约在40分钟到一个小时,如果就走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更重要的教育是在场体验,我们支援服务团队也欢迎各界人士参加。预防打个比方讲解,我儿子前年叫他来当过七天讲解员。他也是大学生,跟很多同学差不多,他不大愿意来不好意思,我说不要太复杂,你就说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可能这个故事就五分钟。后来他就挑了马吉故事,回去很认真,他做了四维导图,找了各种史料,自己回家背稿子。后来讲了五到八分钟演讲,在我们展厅里面做了一个星期,我觉得改变了他对这段历史很多概念。以前年轻人对惨痛历史,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不仅年轻人,一般人都有回避心理,对于痛的东西都不愿意面对,包括我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多年以后很多人去采访的时候都不愿意说,他并不是说没有经历过,他不愿意面对,不想揭这个伤疤,其实成年人也是一样。
我们只有走进去能感受到他的时候,才能够有体验。他经过七天讲马吉故事以后,有很多领会。回家跟我聊了这个故事,并且他是学设计的,然后他做了一个作业送给我,是一个西装的胸针,是一个梧桐树的树皮形状,我问他什么意思呢?他说这个城市经历惨痛一年一年的,但是他一年一年在成长,就像梧桐树一样不断掉皮,每年还成长。我说你这个故事讲的非常好。其实文创产品,还是这种设计都需要这种想法,我在我的西装上别着,经常会给海外朋友们讲解这个故事。法国画家帕赫先生来到馆里面我也跟他说了这个故事,他说我能不能也要一枚这个东西呢?我说这是手工的只有一个,回家我求我儿子能不能帮我做一个,后来帮我又重新做了一个,专门把那个送给了帕贺先生,他非常高兴。
我觉得了解历史只有深入走进他。我们志愿服务团队有一个晓庄学院的一个孩子,四年在我们这志愿服务,我们还派他到韩国志愿服务的了半年。前几天算最后一次来,因为要毕业了,现场都流泪了,他说我走到哪里都会做这段历史的传播者,去向我身边人讲述和平的珍贵。我说仅仅上一堂课或者看一次展览,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但是我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来,能够介入其中,能够体验。就像我当年一样,我没有当馆长之前,我也没有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当我走进来,我真的觉得我责任很重大,我真的觉得我要好好去努力。可能过去我看电影的时候,那个周星弛讲:你在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觉得是大话,现在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我们是这样子,是在做这项工作。所以我想无论是我们各种平台载体,大讲堂还是志愿团队,都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参与。也很简单,我们在网上有专门的报名渠道,谢谢。
提问:去年夏天我到美国东部走了四个城市,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都有大屠杀纪念馆,你有没有想过在美国东部开一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没有这个雄心壮志。美国人很喜欢了解这段历史,十年前我侄女结婚下了飞机,金陵饭店一放下行李,全家四扣人马上就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且我侄女在美国的联邦著名检察官,她推荐美国人到南京来就参观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纽约大屠杀纪念馆就在炮台公园,讲炮台公园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是去参观自由女神像,你必须要坐船从炮台公园到自由女神像,而这个大屠杀纪念馆就在炮台公园里面,很可惜我去的时候他关门没有看见。但是华盛顿那个大屠杀纪念馆我去了,去了两次才让我进,他选的那个地方太好了,而他那个大屠杀纪念馆全是由个人捐资建设的,就在美元印钞场旁边,和平规模、大小比这个大不到哪里去,就是楼层高一点,外表不张扬,但是进去以后非常震撼,据说也是有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给他提供材料。这个东西只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牵头,由民众捐资,华人,尤其南京人要带头。这个东西放在美国,如果放在世界上某一个城市,为什么犹太人能想的出来,中国人想不出来。为什么人家,当然纽约市长人家是犹太人,可以选炮台公园那么好的位置给大建馆,我们华人博物馆只能建在唐人街,当然那个设计也不差,但是可能你们这个馆责无旁贷。
张建军:在国外有一个现象就是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特别多,背后因素是什么,就是犹太人财团支持。我今年在北京和美国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做过交流,最近还有一些合作项目,邀请我们办展,他们后面都是基金会的支持。以色列馆提供一些史料帮助,只要海外友华人愿意去做这项工作我们全力支持,史料支持,复制文物支持我都愿意,但是在海外要办展览叫我们自己办也没有哪个做的,也不是以色列做的,都是后面犹太人在办,我呼吁海外华人朋友,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意愿来做这项工作,我作为馆长我会在史料、文物各方面的支持,这是回答第一点。
提问:再一个吴馆长展览没有放一台电视,可以把张纯如碟片放进来,放进来因为视频毕竟比静物要好一点。再一个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一进门,首先问你哪个国家,然后给你当年经历大屠杀深的简历,你是中国人给你中文,你是俄罗斯人给你俄文,你是德国人给你德文,两三张纸让你看,这也是跟我们这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简历,上面有那个人照片,当年怎么经历大屠杀,是这么一个情况。谢谢。
张建军:我们已经通过微信形式把相关这些史料介绍,这点比西方做的更快一点,已经更好的运用互联网传达这些东西,纸质东西有一点不是为主。吴馆长加个电视机还是可以的。
提问:张馆长你好,每年都要见几次面。曾经跟日本人交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前2005年馆里面出过一套日文《南京大屠杀图片集》,定价200块钱,现在好一点2017年重搞以后简化很多更容易看,大概说明什么东西,一下看明白,看明白最后带回去以后了解,那个日文版的图片集现在没有了。
张建军:最近在编两个东西,一个已经出版就是《人类记忆——南京大屠杀史证》,看起来比较简单,有日文版;第二个展陈日文版这两天在翻译,新展的正在翻译,下一步会出更多简明扼要的读本,来为参观的日本客人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服务。
提问:后续没有了。
张建军:都有,到时候我们叫他们提前把信息给你。
嘉宾:让他们带回去给周边的朋友看。
张建军:您这边带的都是日本客人为主,如果他们来的时候如果愿意留下邮箱,可以定期把南京国际和平通讯发给他们看。
嘉宾:另外,预报一下今年8月15号继续过来,到时候请你多关照。
吴馆长:日本观众都会给我们回信,给中国观众都没有什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我来谈我的感受,听了张馆长的报告,我过去看英国书,英国国际上博物馆,博物馆概论很多,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是这样讲的,博物馆是藏的珍奇异宝的东西,今天跟馆长交流,了解博物馆你所看不到的一些东西,甚至于无法理解的东西。通过张馆长讲述,发现大屠杀纪念馆这几年有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由战争博物馆方向和平博物馆转变;第二个变化就是有形博物馆向无形博物馆转变;第三个向观众面向观众,这三个使博物馆有很大的提升。回到刚才讲的,馆长也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所以说大家以后还是要有机会还要多跟馆长交流,理解馆长办馆思想、理念,然后从中更好学习历史、学习更感兴趣的话题非常重要,希望各位可以多跟馆长交流,也是我们想办馆长说的起因,大家跟馆长在一起多交流。非常感谢张馆长的支持,我们再次用热烈掌声表示欢迎。希望下期还能见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