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202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5-22 14:34   本文被浏览过:

    记忆可重追,岁月不可回。2021年,博物馆珍惜每一天,避浮躁、求实效、创佳绩。紧紧围绕六“史”勤奋工作,写出好乐章,唱出好声音,赢得社会好评。2021年线下观众23940人次、线上观众1205777人次。
一、牢记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核心,以物见史
    文物是博物馆的“硬实力”,也是博物馆的“青山绿水”。我馆始终把文物征集工作放在第一位。在2021年中,我馆先后投入文物征集资金150多万元,共征集文物100多件,其中有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重庆的签名本;汪道涵先生签发的《淮南会计毕业证书》;中共地下党郭汝瑰及与国民党重要人物顾祝同、萧毅肃等人共同签章的《中国人赴日本收缴被日军掠夺的地图述职报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2006年建馆那天起就思念的著名抗战胜利刊物——大公报的《日本投降矣!》终于在今年被征集至馆中并展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让观众永远牢记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一天来之不易。
    戴安澜将军家属向我馆捐赠《戴安澜军团勋章》;导演李杨向我馆捐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痕》及其工作台本。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记忆的片段,人们通过文物可以聆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声,探索历史的原貌,感受到抗战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人的行为是记忆所决定的,图书是记忆的载体,是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1年我馆购买抗战图书521本,其中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在海外购买127本抗战图书,让人从多角度来了解抗战。南京市档案局向我馆捐赠大型文献抗战资料图书160册,抗战老兵李林亲属捐赠抗战图书200多本,丰富了馆藏图书。我馆志愿讲解员陈刚同志著作《讲解员日志》出版。
二、着力红色宣传的主旋律,以心铸史
    百年征程,百年奋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史丰富而伟大。我馆专门制作了庆党百年的标识纪念物供观众留影,观众通过留影留下自己的历史瞬间。我馆举办各种讲座12场,免费为观众讲解100多场。7月5日博物馆承担了江苏省地方志与南京市地方志、雨花台区地方志联合主办的专题讲座,馆长吴先斌受邀担任主讲嘉宾讲述《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受到媒体广泛传播与现场听众一致好评。4月份馆长吴先斌携文物赴南京体育学院羽毛球场为集训队员讲解党史,形式独特,别开生面。被媒体誉为把“党史送到球场上”。前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南师附中宣传抗战史。2021年先后有重庆民建、内蒙古民建等2000多位民建会员来馆参观,我馆向重庆民建市委会捐赠早期刊物《国讯》一本,支持在重庆的民建会史馆。博物馆还利用馆藏文物丰富的特长,积极帮助其他馆办好“党史宣传馆”,先后向《江苏省百年党史展》、《南京市党史展》、钟山宾馆、六合区档案局、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提供文物文献资料,向新华日报报史馆捐借18件文物。其中新华日报早期出版的《论持久战》是红色文献极品,受到新华报业集团领导高度重视。
三、致敬关爱老兵志愿者,以人证史
    大道其行,以爱为先。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是自1998年起在中国大陆民间开始的,从伊始到现在始终都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及发展的,其成员几乎涵盖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的路上他们义无反顾、砥砺践行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抗战老兵们的关注、帮扶及呵护。他们是抗战精神与抗战历史的一种延续,是民族大义的一种担当,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传承。
    在关爱老兵的公益路上,也有很多志愿者因为各种原因,倒在关爱抗战老兵的风雨中,他们的逝去是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的损失。他们不仅带走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艰辛道路的一段宝贵记忆,也是带走老兵与志愿者之间无法弥补的一段珍贵情义,在这些英年早逝的志愿者中,也有我馆的义务馆员。为此,博物馆深刻的意识到,是时候要给这些可敬可爱的志愿者们做口述访谈了,把他们的公益经历保存下来,把他们的情感记录下来,把他们的付出书写下来。
    2021年3月博物馆开始与龙越慈善基金会统筹策划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口述访谈”项目,并于5月份开始正式实施。截止2021年12月31日至,此项目共计访谈了108位志愿者。其中年龄最大80岁,最小19岁。时间跨度为80余天,地域跨度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共13个市县,行程约5000余公里。形成口述文字稿80余万字。
    2021年度博物馆参加全国性线上线下专题会议四次,涉及社会学、口述史学等。我馆副馆长薛刚学术文章:《口述史人物访谈的策略与技巧》和《论战争史口述内容谬误的产生原因》,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警工程大学等多家院校相关公众号转发,并在课堂上作为口述实操教学的范例而引用。
四、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办展,以情塑史 
    打破固有思维,突破自身局限。向社会寻求更多合作的机会,力拓博物馆工作新局面。2021年我馆积极跟兄弟单位合作办展:6月份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共同举办《书籍里的红色中国》展;7月份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全国三十家单位共同举办《中流砥柱—中共抗战文物展》在北京举行,12月份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联合举办《青春热血保家乡》抗战老兵口述史展等一系列的联展,提升了博物馆的展陈能力,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加深了与兄弟单位的友谊。这一年,我们还接待了全国40多馆博物馆负责人来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了我馆的社会运作能力和专业圈内知名度。
五、通过媒体宣传来助力博物馆,以宣传史     
    实事为根,宣传为本,互通为要。今年4月协助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在我馆拍摄,6月10日份新华日报发文介绍我馆《一个民间馆长的家园情怀》并被“学习强国”转发;7月份紫金新闻拍摄专题片《我们从未忘记》再次荣登“学习强国”;7月9日份扬子晚报发表《红星照耀中国多个珍贵版藏于南京》的文章;12月13日新民晚报发表《重温苦难历史,厚植爱国情怀》的文章;12月14日南京晨报发表《13年坚持他们为1600位抗战老兵留下口述史》的文章,特别是12月14日《南京日报》刘根生先生社评《抢救活资料,履行历史记忆的责任》,对我馆的老兵口述史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于我们有铸心立魂的作用。还有诸多的新媒体如《梨视频》、《群姐不懂历史》、《田柳工作室》分别对我馆进行报道。通过广为宣传,让人们更多的关心抗战历史,关心博物馆的发展,让人们对历史记忆有了许多延伸。
    充分利用自媒体网络平台,达到更好传播历史的目的。馆长吴先斌撰写稿本并制作发布《听老吴韶文物》栏目,目前已经发布十三期,分别是:第一期《日本投降军刀》、第二期《沈佩兰毁家抗战》、第三期《胡蝶的十九路军唱片》、第四期《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第五期《空军英雄王光复》、第六期《日军罪恶旗舰出云号》、第七期《罗伯逊的“起来”唱片》、第八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第九期《张纯如,用个人力量改变了世界》、第十期《铁血书生徐特立》、第十一期《书生报国何思源》、第十二期《不屈的女人李秀英》、第十三期《一代船王卢作孚》。总计获有107143多次的浏览量,2022年将继续发挥自媒体平台的优势,以博物馆的文物讲好抗战故事。
六、我馆志愿服务传播文明,以善固史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有机组成。志愿者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能为他们以后走进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馆作为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机构为社会服务,与社会互动,为社会良性发展提供动力。我馆在江苏志愿服务网设立“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在江苏志愿服务网实名注册成为志愿者。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了志愿服务平台,为志愿者实行志愿服务计时,参与到项目中的活动引导、观众服务、报刊装订、义务讲解、自媒体平台编辑等等的志愿服务岗位中。
    2021年2月至10月,有88位来自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及南京中小学生参与到我馆报刊装订活动中;7月11日,来自南通大学8位同学来我馆参与义务讲解活动;7月12日-22日,来自南京工业大学7位同学参与到我馆组织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志愿服务中来;12月,长春理工大学的王君涛、杨龙飞、朱煜琦三位同学,在利用寒假时间来博物馆参与志愿服务,帮助我馆完成1233位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刻录资料光盘的工作。
    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在由我馆联合江苏省民建、南京市民建、爱德基金会发起的《思源爱民公益基金》项目,在2021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节日中,慰问抗战老兵580人次,投入共募资金309390.49元,参与该项目慰问老兵的志愿者550余人次。
    2021年12月13日,我馆作为全市35个同步开展悼念活动的会场之一,在馆内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名录墙前,以15名大学生代表、17名市民代表,开展国家公祭日同步悼念活动。 12月13日在馆内举办的国家公祭日同步悼念活动
2021年我馆被定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京市的“红艺书轩”、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向我馆颁授《抗大成立85周年纪念章》。
    我馆被定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 2021年,我馆向雨花台区慈善总会捐赠2万元,向尹西社区捐赠1万元支持抗疫,传承博物爱人的精神。
    2022年是建馆的第十六年,十六岁对人来讲是花季少年,充满美好。但对于博物馆是更加艰辛的一年,可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前方路远,需我们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