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蕙|多元化叙事与科技赋能:近十年来中国抗战主题场馆建设的回顾

发布时间:2025-11-13 09:39   本文被浏览过: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

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玉蕙

      日本的侵华战争长达14年,全国各地留存着数量极多的抗日旧址与遗存。它们是中国人民反击外来侵略不屈精神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抗战主题场馆具有地域分布广、类型和数量多、发展模式多样、文化服务效能高的特点。近十年来,中国抗战主题场馆在党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迅速崛起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成为向国民开展历史教育、国防教育与和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塑造历史认知、传承民族记忆、反思战争和倡导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6183家,其中历史类博物馆占比约30%。抗战主题场馆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其影响力在过去十年间逐渐上升。2014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被公布。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国家政策层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高度重视,持续推动了抗战旧址与遗存的纪念保护工作以及场馆的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近十年来抗战主题场馆与展陈的建设进展与成效作一回顾和展望。

一、 场馆数量、覆盖范围以及主题类型的增长
 
      自2015年起,各地积极开展对抗战文物和抗战遗址的调查、保护与利用。在此基础上设立的中国抗战主题场馆具有数量增长快、覆盖范围广、主题类型多的特点。

      抗战主题场馆数量增长快。尽管目前还没有对全国所有抗战主题场馆的专门统计数据,但通过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的名录可以观察到这一发展趋势:2014年第一批名录共80处,后于2015年、2020年、2025年又新增三批。目前,我国共有29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名录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数量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山东省36处、河北省26处、山西省26处、江苏省19处、辽宁省13处、内蒙古自治区12处。

      抗战主题场馆覆盖范围广。除中国境内不同类型的抗战主题场馆外,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列入了中国境外的纪念设施,包括缅甸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与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英烈纪念设施,以及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等。这些境外设施是中国军民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

      抗战主题场馆主体类型多。国家级综合馆和多类型主题场馆并行是显著特征。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其展陈内容涵盖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多方面,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也成为国内外观众了解抗战历史的权威窗口。此外,专题纪念馆在纪念设施中的占比最高。这类场馆可分为重要战役和事件纪念馆、重要人物纪念馆、罪证类纪念馆等。这些场馆为讲述抗战历史提供了不同的叙事角度,成为重要的“历史记忆之场”。

      另一方面,在遗址的基础上设立纪念馆正在成为新的趋势。这类设施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建馆的原址博物馆,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重庆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二是以抗战遗址为核心扩展建成的公园化空间,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三是以博物馆为主线,串联一系列遗址,如松山战役纪念馆(联结松山抗战遗址、惠通桥)。这些场馆的共同特征是强烈的现场感,对抗战历史场景与抗战精神进行了具象化表达,从而向观众传递鲜明的历史记忆。

二、 展陈内容叙事的革新
 
      近十年,抗战主题场馆的展陈质量显著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展陈内容的更新与完善。其中,在展陈内容叙事的重点上,增加了14年抗战史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在战后惩处日本战犯的作用,在展陈内容叙事的主体上倡导多主体叙事模式,在叙述方式上注重立体叙事网络。

      第一,14年抗日战争历史叙事得到确立与长效传播。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场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在其“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中呈现了14年抗战的历史。至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该馆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中进一步通过“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等板块确立这一叙事框架。2017年,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开始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作为社会教育重要场所的各大抗战主题场馆由此全面肩负起在全社会树立这一历史认知的重要使命和在全社会树立这一概念的重要任务。除增强1931—1937年期间的局部抗日战争,如东北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历史事实的展陈,一些场馆还调整叙事结构,平衡呈现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如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与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的协同作用。通过国际视角展示中国战场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紧密联系,一系列主题展览得以推出,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中国战区中美苏空军联合抗日史实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举办“飞虎队抗战记忆与和平守望特展”、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举办“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特展”等。这些展览不仅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华军事合作与国际民间支援,更进一步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与贡献。

      第二,战后对日审判相关展陈内容进一步凸显。惩处战犯不仅是中国伸张国际公平正义和捍卫和平之举,也是重塑亚太新秩序的步骤之一,凸显战后对日审判是捍卫正确二战史观的重要举措。然而,战后惩处日本战犯的历史以往国内关注不多,此前仅有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2014年重新开放)对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日战犯审判做过集中展示。近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建立,相关研究和史料搜集整理的工作都有了长足进步,这为战后审判主题的展览打下良好的内容基础。2018—2020年,关于东京审判的影像图片展先后在中华艺术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湾东吴大学等场所展览,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了东京审判、盟国对日本乙丙级战犯审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主对日审判的历史。2021年以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专门设有“沈阳审判”等主题单元,以图片、影像、声音、物品组合的场景,具象化阐发战后对日审判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第三,多主体叙事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展览”,展现台湾同胞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的“抗战时期西方侨民集中营专题展”,从在华侨民的视角揭示日本军国主义对平民的暴行。又如重庆图书馆与牛津大学共同举办的“共度时艰:伦敦·重庆大轰炸展览”,展示了二战期间中西两座城市的市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中英两国人民互帮互助的战时友谊。再如滇西抗战纪念馆展示傣族、景颇族民众支援远征军的事迹;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突出介绍抗日女杰李林等女性英雄的事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烽火中的中国女性专题展”。这些展览都体现了以往较少被关注的群体的战争经历和抗战贡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场馆向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如北京警察博物馆展出的日伪时期普通民众的“良民证”,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出上海孤岛时期红十字救护工作的文物图片等。这些展陈可以使观众了解历史的更多面相。

      第四,在叙事方式上,场馆建立起立体叙事网络。如松山战役纪念馆与松山抗战遗址、惠通桥相互联结,形成“纪念馆—战场—交通线”的空间叙事链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使用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式地图,将大屠杀丛葬地的过去和当代场景进行对比,展现战争创伤与和平重建。同时,多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助力博物馆在内容呈现形式上的拓展,将过去以图片、文字为主的“单向说教”发展为沉浸式场景体验。许多展陈融合雕塑、光影、戏剧化布景,营造多感官叙事体验。例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左权将军的望远镜、飞虎队的运输机、杨靖宇的抬杆枪等一件件革命文物得以‘活化’,让访客穿越回烽火岁月”。

      可以说,近十年来抗战主题场馆在叙事革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突破单一的政治军事叙事框架,更全面真实地呈现了抗战全貌。叙事结构的完善、叙事手段的进步,将历史从“纪念碑”转化为“对话场”,让抗战记忆既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石,亦成为人类反思战争的共享遗产。

三、 建设渠道齐头并进
 
      近十年,抗战主题场馆建设及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得到政府和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了国家的支持态度。中央与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场馆新建、维护、文物修复和数字化升级,抗战主题场馆的建设由此出现崭新的面貌。

      其一是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突破,将场馆主题深度融入建筑空间,使之成为历史叙事的组成部分。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三期扩容改造工程通过“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等艺术装置与建筑语言,建成一个“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容纳历史记忆与当前生活、胜利喜悦与死亡悲痛”的城市空间。又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通过“黑匣子”的外观设计象征记载真相的容器,暗喻打开“黑匣”,事件的真相便将曝露于天下。

      其二是考古和数字技术的引入弥补了场馆环境的局限。如2021年,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密营遗址区域及出土文物进行数字化测量与复原,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影像和文献资料,在虚拟空间还原密营场景,从而弥补了遗址本身遭受破坏带来的历史信息缺失。

      其三是新建的国有抗战场馆与民间抗战场馆取得长足发展。在政策与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全国多地依托抗战历史资源,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场馆。2015年以来,新建的抗战主题场馆有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2015年新建)、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2019年试运营)、东北抗联博物馆五大连池分馆(2020年新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2022年建成)、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2022年建成)、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2024年改设)等。

      在国有场馆不断完善提质的同时,民间抗战主题场馆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其中,建川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最具特色。建川博物馆原是民间大型综合博物馆聚落,现已建成的抗战系列场馆,包括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日本侵华罪行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中国抗日壮士群塑广场、援华义士广场等。此外,该馆还长期投入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公益活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是江苏省第一个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设有“1937·南京记忆——南京保卫战史实展”“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老兵资料展”“典籍里的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革命文献展”三个基本展陈。笕桥抗战纪念馆于2015年开馆。展览以“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为主题,分为“航空救国”“空军抗战”“国际援华”“浙江抗战”“侵华罪证”5个版块,展示了中国空军从无到有的历程。

      总之,民间抗战主题场馆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大众需求与文化自觉的体现。民间抗战主题场馆在展陈上更注重微观视角和个体故事,和国有场馆实现了在叙事内容上的互补。

四、 社会服务、教育功能与学术研究的深化与融合
 
      我国自2008年开始实行博物馆的全面免费开放,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自2007年至2009年,博物馆年参观量从2.8亿人次增长到11.22亿人次。抗战主题场馆同样迎来了参观量的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次,抗战主题场馆年均接待观众逾6000万人次。各抗战主题场馆在社会服务、普及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抗战主题场馆线上平台广泛设立,集成宣传、互动、网络教育等多重功能。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各场馆对官网、公众号等媒体的运营越来越成熟,除基本的场馆预约、资讯发布之外,还普遍实现了云展览、线上资源库、短视频直播互动等功能。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场馆结合纪念日展开“云游抗战纪念馆”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2021年起与相关部门共同发起“国家公祭日网络云班会”活动等。

      其次,各抗战主题场馆积极融入当前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之中。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2014年开始组织“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首都中小学生走进抗战馆”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面向学龄儿童的“小小讲解员”项目、面向青少年的抗战主题研学课程,以及“讲座进学校”等馆校合作项目。此外还有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各类公益文化讲座。如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自2015年开始组织公益讲座《抗战大讲堂》,截止目前共办40期。可以说,抗战主题场馆已逐渐形成全年龄段的社会教育课程体系。

      再次,各抗战主题场馆深化馆校协同,努力构建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的融合。相对于社会教育功能,各抗战主题场馆在学术研究上是短板。近年,各场馆有意识地强化与各高校的学术研究合作。例如: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与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合作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滇西抗战纪念馆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淞沪抗战纪念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筹备“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专题展,从展陈设计、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文物保护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2024年3月,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推动馆校协同建设高质量革命文物博物馆,并公布首批20家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可以说,政策层面的制度性突破正在为馆校合作注入新动能,这将有力推动抗战历史研究、传播和教育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余 论
 
      作为抗战历史的“记忆之场”,各抗战主题场馆不仅是回顾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历史的窗口,更是捍卫和平与正确历史观的教育平台。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的抗战主题场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陈列展示上,各场馆积极引入新资料、新成果,通过艺术装置、多媒体互动、虚拟现实等手段,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在宣传教育方面,各场馆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开发文创产品、制作短视频、开展线上直播等,显著提升了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在功能定位上,抗战主题场馆实现了从“纪念场所”到“历史记忆枢纽”的转型升级。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使博物馆成为仪式活动的核心场所,有力强化了社会集体记忆。在发展方向上,各场馆注重将历史记忆的保存与时代需求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拓展和国际合作等多维路径,既守护了民族精神根脉,又塑造了更具时代性的历史传播方式。

      当然,抗战主题场馆未来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是在叙事内容上,除继续展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事迹,揭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罪行,还应向观众进一步呈现不同维度的抗战历史面相,更应探索如何向观众传递和倡导和平思想。这种努力源于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它不是为妥协辩护,而是为后人提供更深刻的反思战争与人性的镜鉴,既需要学术勇气,也需要在民族情感与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平衡。二是发力国际话语传播,提升展陈的海外影响力。尽管过去十年中,政府与相关场馆已成功组织了若干跨国展览,如在洛杉矶、马德里、佛罗伦萨等多个国外城市巡展的“世界记忆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2017年至今),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旧金山举办“事实与真相——二战时期发生在亚太地区的暴行”专题展览(2017年)等,但总体来看,我们在多语言叙事能力与全球视角展陈上仍显薄弱。三是一些抗战旧址与遗存的保护工作尚不到位,亟需各方展开协调和组织。

      新的十年开启,抗战主题场馆建设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全面摸清抗战文物资源家底,系统加强抗战文物保护,持续提升主题展陈水平。这为抗战主题场馆的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加强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展陈水平,创新传播方式,使抗战历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在制度上,应着力构建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例如:尝试建立“学术委员会共建制”,实现研究选题与展陈需求的精准对接;推行“策展人—研究员双聘制”,促进学术思维与传播理念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应在遗址发掘、文物保护与利用,以及展陈等各环节引入数字技术等手段,推动抗战文物数据、口述史料、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从而实现“学术为体、教育为用”的良性互动。不过,我们也要警惕技术过度化的风险,避免沉浸式体验削弱历史沉重感而走向娱乐化的倾向。

      最后要强调的是,通过叙事重构与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抗战记忆的国际认同与话语权,以应对海外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是我国抗战主题场馆未来不容推卸的责任和工作。2024年11月,“战争历史记忆与展陈”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与会者达成共识:战争历史记忆的学术研究与公共传播不可分割,学术界、博物馆界与传媒界应紧密合作,打破国际传播的瓶颈,让中国抗战故事更好地“走出去”。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抗战主题场馆在下一个十年中将取得更亮眼的成绩。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