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80多年前的民族呐喊

发布时间:2023-09-18 15:15   本文被浏览过:

        1936年12月底,西安,一名中年男子指挥一群青年唱歌,当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时,青年们眼中含泪,悲愤仰天,所有的人都紧握着拳头,高呼:“打回老家去,驱除日寇!”这首歌叫《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昨天,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向记者展示了这张黑胶老唱片——《松花江上》,介绍了唱片背后的故事。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抗战老唱片,馆内已收藏有100余张。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利用民间小调填写了大量抗日歌曲,例如《可恨小日本》《告我青年》等。

  1935年,张寒晖在东北军出版的《东望》杂志上,见到王以哲将军写的一段文字:“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面对王将军遒劲的字体,以及对家乡的悲情,让张寒晖文思泉涌,写出《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是一首让人心酸至极、为之落泪的歌曲。歌曲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吴先斌介绍,在谱曲时,张寒晖采用了河北定县城南寡妇哭坟腔的大悲调,同时还采用了一些北方昆剧腔。据说,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在听到东北流亡学生演唱《松花江上》时曾热泪盈眶。

  在延安期间,张寒晖创作过《军民大生产》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因长期积劳成疾,1946年,张寒晖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4岁。葬礼上,在场的200多人齐唱《松花江上》,送作者最后一程。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松花江上》创作者,一生都未去过东北,去看看他所热爱的松花江。1946年3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文章称,应该给张寒晖立两块碑,一块立在延安,一块立在松花江畔,纪念这位艺术家。

  个人的呼唤经成千上万人传唱,就成为我们民族的怒吼。张寒晖生前曾任延安文艺协会秘书长,有人问他:“如何才能写出好的音乐作品?”他说:“作曲并不神秘,只要到民间去……”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正是立足于民间,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吴先斌透露,自己想打造一家“有声音”的博物院,“希望能让人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民族呐喊。”他表示,将筹备一场抗战歌曲唱片的专题展,并且在全国巡展。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4000多首抗战歌曲,能够有条件录制成唱片的有300多首。目前,博物馆正在全国各地征集抗战歌曲唱片,已经收集到100余张,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家乡》《国难来了》等,仅今年就收藏了70多张。吴先斌介绍,“这种唱片很难找,当时,发行需要条件,播放也需要条件,而且不易保存,一不小心就裂了,能够留到今天很不容易。”

转自:南京日报2023.9.18 A3版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