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会在宁举行

发布时间:2023-07-20 15:22   本文被浏览过: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7月16日,由江苏省社科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主办,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承办,江苏省历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办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历史意义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7月16日,“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在致辞中就我国学术界对“抗美援朝”进行的相关研究作了学术梳理,他认为相关研究在数量与质量上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周瑞峰致辞表示,“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历久弥新,需要我们世代发扬,希望专家学者加强研讨、推动研究,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主持开幕式并表示,抗美援朝是影响东亚及世界格局的重要历史问题,通过对抗美援朝历史的复述与缅怀,可以实现文化政治的“仪式感”,增强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力。

  在主题研讨上半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仲华认为,“听党指挥”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证,正是因为“听党指挥”,我们得以完成紧急组织、编练志愿军部队投入朝鲜战场的历史任务。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宅巍讲述了他的大姐、抗美援朝烈士孙宅璞从赴朝作战到不幸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展现出志愿军战士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慷慨赴死的奉献精神。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颖奇提出,在是否要出兵朝鲜问题上中国经历“三波两折”,最终作出了艰难而正确的决定,毛泽东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中展现出了战略家的非凡能力。江苏省档案馆《档案与建设》副主编、研究馆员徐立刚就江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光荣贡献进行了研究并表示,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战场涌现出的杨根思、张振智、张桃芳等战斗英雄均为江苏籍,后方的江苏人民亦通过踊跃参军、推行抗美援朝爱国公约、捐献枪支武器等途径大力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东华从医学史的角度研究了抗美援朝复员麻风老兵的收治问题并提出,通过自主办理“康复病院”收治麻风病人,国家为抗美援朝复员麻风老兵提供了相应政策保障与支持。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刘超从微观史视角切入朝鲜战争研究,他认为在抗美援朝研究中可以从普通战士的心理变化、情感意识入手,深入挖掘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变革。

会议现场

  在主题研讨下半场,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解读了志愿军战士葛仲模的日记并表示,日记中“向着党!向着共产主义!飞步迈进!”等内容,生动诠释了普通士兵眼中的抗美援朝精神,展示了志愿军战士不断地思想斗争、自我锤炼的精神特别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明胜提出,民众的共同参与是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抗美援朝时期国家进行的宣传以及随之而来各种参与、支援、拥护“运动”,使得群众的普遍日常生活与抗美援朝战争结合,从而扩大了群众对抗美援朝战争参与度。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玉文论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逻辑并表示,解读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方面是揭示抗美援朝对中国与世界的时代意义。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严海建通过“牺牲”“烈士”的意义在近代发生的历时性转变视角探讨了抗美援朝“牺牲精神”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学者岳佳妮梳理了浙江省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条件,并就运动的展开与局限作了分析,揭示了抗美援朝运动在浙江省得以推动的内在动力。

与会学者参观吴先斌收藏的抗美援朝文物

  会议研讨涵盖个人、群体、民族与国家,覆盖战时、战后、前线与后方,既有宏观理论的建设与突破,又有个体记忆的细节与温情,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推动抗美援朝战争研究注入了活力。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作会议总结并表示,抗美援朝史是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会议对抗美援朝研究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解答,期待抗美援朝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