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珍藏着77年前的《大公报》:“日本投降矣!”

发布时间:2022-08-19 15:17   本文被浏览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77年前的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江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三楼展厅入口处,一整面墙上悬挂着一张报纸——那是1945年8月15日的《大公报》。2022年8月15日,馆长吴先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张报纸上面有五个八栏高的通篇大字“日本投降矣!”“从民族情感上讲,没有哪一张报纸能像大公报这张报纸让全世界华人看得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五个特大铅字,日本投降矣

      仔细端详这张报纸,右上角“日本投降矣!”的主标题字号格外醒目,副标题为“答复四国接受规定条款,今晨七时四国首都同时正式宣布”。新闻的正文引用了部分日本投降电文的原文:“天皇陛下准备授权并保证日本政府及日本大本营签订实行波茨坦宣言各项规定之必需条件。天皇陛下准备对日本所有陆海空军当局及在各地受其管辖之所有部队停止积极行动,交出军械,并颁发盟军统帅所需执行上述条件之各种命令。”

      1945年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表示愿意向同盟国投降,消息传到中国,抗战已久的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涌向街头。大公报记者陈凡曾写道,“这是八年来没有见过的场面,没有人能分辨得清各种声音,没有笔墨能形容这种场面。”记者还写道:“狂欢写不尽,欢声听不尽”。

      回溯报道背后的故事,《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1945年8月12日就开始规划日本投降后的新闻报道,王芸生认为这一天一定是中国人刻骨铭心难忘的日子。他找到有经验的编辑,甚至排字房的工友一起研究版面设计,他力主报道日本投降消息时,一定要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大字号,他请了刻字工人崔永超师傅临时专门制作了五个特大铅字,8月15日清晨,标有特大字号的“日本投降矣!”的大公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读者争相购买。“日本投降矣!”的报纸也随抗战的辉煌永载史册。

      当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中华民族不是没有光荣的历史,中华民族更不是一个卑屈的民族,但是,近百年来,尤自“甲午战争”这五十年来,中国受这个后起的邻邦侵略压迫,真是耻辱重重,记不胜记!日本投降了,中国胜利了,世界和平重现了!中国人在今天真可以抬头看人了,这一天,让所有经历了“九一八”后十四年殊死抗争而活下来的中国人终生难忘!

      兴奋不已的王芸生借用杜甫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道,“在八年苦战之余,得见这胜利的伟大日子到来,我们真是欢欣,真是感激,在笑靥上淌下泪来!”在多个反问句中,作者也阐述了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请日本军阀想想,九一八之夜,你们干的什么事?”“在这次战争中,日本军阀大屠南京,松井石根又犯了多么大的罪恶?”但最终,作者并没有以胜利之姿嘲讽敌人,而是表示“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人民为敌。若冤冤相报,无有已时,那绝不是人类相处及世界安宁之道。”

      1945年8月16日的《大公报》上,还有名为《我国庆祝胜利,日本签降书后开始庆祝三天放假一天》的消息,据吴先斌介绍,“后来定的是9月3日放假,这一天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除了放假,不少商家也因为抗战胜利纷纷举行促销活动,与国同庆。

      1945年8月17日,《大公报》再次发表了一篇名为《最后胜利,与民更始》的社评,提出了抗战胜利后的六点建议与思考。“胜利是多少同胞的鲜血与苦难换来的,我们应该不辜负这斑斑碧血,不辜负这重重苦难,使这斑斑碧血、重重苦难不仅供今日之一时快意,要使这战果奠定国家千万年富强康乐的基础。”并建议“对战死者,宜加调查题名,在各原籍县市勒碑纪念。对阵亡将士家属特定恤典。对荣誉军人尤其残废者,国家必须予以生活保障。对现役将士宜有一次奖赏,并积极改善其待遇。”

思念这张报纸15年,也苦矣

      1945年底,大公报迁往上海。这一年,大公报众多的应聘人员中,仅录取二名员工,这二名员工后来都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杰出的外交家——钱其琛,一位是武林大侠——金庸。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靠自学成才,钱其琛最早是学会计的,后来自学俄语,金庸最早是学法律,后来自学文学。所以说,一个人孜孜不倦的自学是通向天才的唯一路径。

      “从2006年我创办博物馆那天起就日夜思念,希望博物馆能够收藏到大公报的《日本投降矣!》这张报纸。”回顾收藏过程,吴先斌说,“2021年年底的时候,有一个收藏家告诉我,他说在南京有个老学者,他1945年在重庆读书,他在日本鬼子投降的那天,买了所有的刊登日本投降消息的报纸,其中就有这张经典的《日本投降矣!》,经过几轮谈判(商量),我把当时老先生所买的所有关于(日本)投降的消息的报纸都收藏到博物馆中,抗战经历14年,苦矣!我思念这张报纸15年也苦矣!”

(扬子晚报记者 张楠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