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在宁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03 15:06   本文被浏览过:

在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12月3日下午,“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学术研讨会在省社科院举行。研讨会由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具体承办,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及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专家学者从各自学术专业为引领,利用新史料,从新视角出发,跨越学科的界限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旨在推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精细化、普及化、国际化。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月清研究员从史料搜集、跨学科研究、和平教育和研究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提出殷切期望。研讨会上半场由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主持,5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交流。省社科院孙宅巍研究员提出南京大屠杀的早期研究经历了两个初创的阶段,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开拓者,分别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得高兴祖教授和曾担任“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组长张允然先生。两位先生为南京大屠杀的早期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从时间、空间与历史书写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了拓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可能。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卫星研究员在系统梳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形成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新起点。南京医科大学孟国祥教授对于国家公祭视角下如何构建和延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共同记忆做了深入思考,他提出要认识到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对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养成的作用与机制;区分和研究各国公祭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史学研究与成果传播的关系;研究“悼念仪式中的记忆重塑”;结合相关学科,寻求研究的新增长点。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楠引入伦理视角分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提出基于记忆的伦理,玛格利特的“共享的记忆”概念为分析个体的责任以及宽恕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同时研究者的职责在于尊重叙述的伦理,应避免理论先行的陷阱。

研讨会下半场由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主持,先后有6位专家发言。省社科院杨颖奇研究员报告的主题是后疫情时期关于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他提出国家公祭的宣传与配合、南京大屠杀中幸存者、进一步深入推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三个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南京大屠杀研究与当下公众历史教育的契合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的报告提出纪念馆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以学术社团“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为学者联系纽带,以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为成果转化平台,不断增强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专题化、精细化,进一步加强南京保卫战系列研究、南京安全区和难民救助系列研究、南京大屠杀丛葬地系列研究、南京沦陷后的系列问题研究以及战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系列研究。同时,要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非专业人士易于接受的大众读物,同时加强史料外译,推动史实国际传播。南京档案馆的夏蓓研究员的报告揭露了侵华日军对南京城市的破坏及其影响,指出日军对南京城的毁坏,使南京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停止;而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极大地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省档案馆徐立刚研究员对侵华日军举行南京入城式的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省社科院崔巍研究员的发言主要是关于南京大屠杀时空范围及日军侵害第三国权益的几点看法,他提出应该将日军轰炸南京纳入“南京大屠杀”的概念范畴,同时关注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侵害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权益以及由此引起的受害方与日方的交涉及产生的国际影响和后果等。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严海建利用日军官兵日记重新检讨侵华日军军风纪问题。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张连红作会议总结。江苏学界通过学术研讨与交流,引导人们铭记历史史实,增强爱国情感,珍惜和平生活,坚定不移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 杨丽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