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的民间守护者

发布时间:2015-10-09 09:45   本文被浏览过:

抗战记忆的民间守护者
——记市政协委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201412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办。市政协委员吴先斌和他个人筹建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迅速成为全社会广泛关2006年开始,吴先斌陆续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含5100多件藏品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9年间,他前往全国各地搜集抗战遗物,走访500多名抗战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吴先斌扛起了保留民间抗战记忆的重担。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现场扫描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 田汉的名言警句镌刻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入口处,震撼着每位参观者的心灵。博物馆设计简朴而凝重,入口处两侧雪白的墙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签名和留言,“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成为留言的主旋律。展厅迎门镌刻的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侧面悬挂着的 72 张神情各异的1937年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均为吴先斌采访时所摄,真实记录了那段黑暗的大屠杀史。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由吴先斌个人出资创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因此,他被誉为“南京民间收藏大屠杀史料第一人”。“我一共收集了 300 多张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所用的作战地图,把这 300 多张地图连在一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军侵华的整个路线。”吴先斌说,“它们能让今天的青少年居安思危,形象地懂得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博物馆核心区域是三楼陈列厅,厅内珍藏文物5100余件,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4万余册。这些藏品和书籍,都是吴先斌四处奔波收集而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十分了解吴先斌的辛苦。张教授说,“为了让资金更多地用于收集史料,吴先斌十分节约,他省下火车的卧铺费,千里迢迢坐硬座,甚至站着,去外地‘淘宝’,一站就是10 个小时,下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文物和旧货市场。这个民间博物馆也不追求豪华,它体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价值。”

      从2006年开馆至今,吴先斌一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博物馆一年的运营费用就要200万元,每天的空调费都要800多元。起初这些费用全部来自吴先斌自己的工厂盈利。现在工厂转行,博物馆的员工却增至10名,每人每月工资3000多元,加上水电等成本,博物馆一年开支耗费他年收入的近四成。而文物收集的费用更是日涨,用吴先斌的话来说,以前一件几千元的文物,如今至少上万元。“近年来关于抗日的题材非常火,去年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光文物征集就花费180多万元,超过了政府档案馆年征集的费用。”

      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不好好挣钱,去办什么博物馆,有点不务正业;也有人怀疑他,办博物馆是不是为了更长远的经济利益。吴先斌说,“很多企业家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都想为社会做点什么,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人生有一种收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他认为一切的花费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在南京像我这样的小企业家成千上万,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无所谓,但不能少了一个在民间捍卫历史的人。”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发展之路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南京已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存在意义何在?面对这样的疑问,吴先斌说,“我想,公共纪念馆给参观者提供的是一种宏观上的介绍,我这里突出的是一些重要细节,让大家换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历史有时存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和实物之中,历史叙述也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展开,而我们这里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来强化民族的集体记忆。”国家博物藏品代表国家记忆,民间博物馆收藏代表民间记忆,二者融合才是民族的完整记忆。 

      经过长达9年的收集和整理,吴先斌保存了一份关于战争和灾难的民间记忆,他为抗战这个主题注入了更为生动和鲜活的血肉。张连红教授这样评价,“民间博物馆的存在是国民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真实测量民间对历史认识的温度。”

      随着藏品的丰富和博物馆的发展,吴先斌对博物馆建设、对抗日战争和历史的认知和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他痛感:民间博物馆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收藏搞上去了,但是研究搞不上去。研究和收藏不能平衡。 

      “如果仅仅是专家学者来研究这段历史的话,他提供给社会的只是一个‘思考的历史’,而当各种阶层的人都来参与的话,他给社会留下的将是‘历史的思考’,这种‘历史的思考’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吴先斌希望,通过建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给“历史的思考”提供一个民间切入点。 

      平时,除了展出文物,博物馆里也举行许多活动,越来越多的机关、党派、团体与学校组织学员前来参观,吴先斌还时常受邀去学校演讲,向学生宣讲抗战历史,传递爱国情怀。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抗战历史,吴先斌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和季我努学社联合办起抗战大讲堂,计划每月举办一场公益讲座, 邀请20多位学术“大咖”来馆讲课,讲述他们研究的抗战往事,让市民一睹“大咖”们的风采。

      民间博物馆发展不易。吴先斌说,他觉得南京这个城市需要“它”,这是他坚持的动力。若真有一天,博物馆穷途末路、无法支撑,他将把馆内所有文物、史料捐赠给大学,让年轻人延续对历史的思考。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声名播

      9年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保证了每年300天的开放日,截至目前总计已有20万人次的参观量。近年来,连续被民建中央、江苏省国防教育委员会、民建江苏省委、民建南京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1224日,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建立教学基地,并举行揭牌仪式。

      在2014年南京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我最喜欢的博物馆》网民投票活动中,该馆在全市39家博物馆中排名第4,成为进入前十的唯一一家私营博物馆。

      和早期相比,吴先斌现在越来越关注宣传。现在,博物馆有了自己的网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及时发布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及工作动态;组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团队,可以系统策划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自从成立以来,博物馆一直坚持开展探访和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9年来已经做了500多位老兵的口述记录。吴先斌觉得关爱抗战老兵,如同关注抗战历史,是博物馆的责任。虽然财力有限,他仍尽力扶贫帮困,为改善抗战老兵的生活境遇奔走呼吁。20144月,吴先斌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时,洋河酒厂承诺资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20万元,用于博物馆建设。吴先斌却与出资方商量,把这笔款项转赠给贫困的抗战老兵。近年来,吴先斌办了一份题为《抗战》的报纸,作为内部交流使用,另有一本《山河记忆》杂志公开在网上订阅发行,目前已经发行了数万册。这份杂志每份定价10元,发行杂志的收入款都捐给了抗战老兵。今年7月,由民建江苏省委、民建南京市委和爱德基金会发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主办了纪念七七抗战78周年暨“聚首七十年,纪念抗战胜利专项公益基金签约仪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3位抗战老兵颁发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牌和慰问金。201577日《人民日报》头版专门对此作了介绍,这也是南京市社会民生类新闻近十年来首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

      20115-6月,吴先斌与戴安澜将军幼子戴澄东远赴缅甸,寻访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地,几经波折,终让客死异国的将军及远征军200师将士魂归故里。博物馆还拍摄了专题片《寻找戴安澜》,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迷淘天下》栏目播出。今年45日清明节,中央电视台专门在《新闻联播》节目里播放了用博物馆提供的素材剪辑成的9分钟短片,介绍戴安澜烈士的家国情怀。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陆续接待了日本名古屋市民间友好访问团、香川县日中友好协会、宫崎县日中友好协会等参观,开始探索与日本友好民间团体的交流与合作。201489日,吴先斌带着精选的近30幅图片,前往日本名古屋市,参加了由日中友好协会爱知县联合举办的为期4天的《为了和平揭露战争》展览,把历史真相告诉日本民众。这也是中国民间人士首次在日本参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引起中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现代快报、日本《朝日新闻》均派记者作了现场报道。

      20141211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公祭专题节目对吴先斌和他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作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

      虽然博物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吴先斌还是经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我不想强求谁来关注,这件事情更多是我个人的事情,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吴先斌感慨地说。 

      现在每年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观众有2万多人次,还有近百名历史爱好者和学者前来查阅资料。这让吴先斌感觉收获满满:“我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热爱历史的人,不论贫穷与富贵,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总是一件幸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个博物馆做研究,博物馆的成果能被社会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向世人表明一个公民维护历史的决心。”(转自:南京政协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