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京大屠杀遗址 尽快启动抢救性保护

发布时间:2015-01-14 16:03   本文被浏览过:

对南京大屠杀遗址  尽快启动抢救性保护
转自:现代快报2015.1.14
 


南京市两会开幕在即,民间抗战馆馆长呼吁——
对南京大屠杀遗址
尽快启动抢救性保护

      首个国家公祭日已过去一个月,纪念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份影响对于生活在南京的人们来说,尤其值得记住和思考:“12·13”过后,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为了下一个公祭日,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本周六,2015年南京市两会即将开幕,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上述问题建言献策。近日,市政协委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就此著文,从为国际友人塑像、支持民间交流、抢救惨案遗址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

呼吁一 为国际友人设置街头塑像
      1月11日,吴先斌这篇名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后的思考与建议》的文章一经发出,立即引发关注。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后,少见的来自民间的建设性呼声。昨天,吴先斌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建议被采纳,希望人们对那段历史的纪念形式更加立体和多元化。
      “70多年前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十多位国际友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军的残暴罪行。”吴先斌说,约翰·拉贝、辛德贝格、约翰·马吉、魏特琳和威尔逊等国际友人,不应被忘记。而曾被他们挽救过生命的南京人,更应学会感恩。
      吴先斌说,作为博爱之都的南京,首先应该是感恩之都。为此,他建议,在当年的南京安全区范围内的主要街道上,为一些国际友人塑像。“这样既可以彰显南京的历史文化,还美化了城市环境。”

呼吁二 融入民间力量来捍卫历史
      2014年8月,吴先斌曾带着24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照片,远赴日本参加“为了和平揭露战争的展览”。昨天,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已有三四家日本民间机构邀请他再去参展,而对方也表达了来宁展览的意愿,以向南京市民展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融入民间力量捍卫历史,这是吴先斌最想看到的。“应鼓励有条件的民间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等地,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南京大屠杀惨案,应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他说,关于大屠杀的宣传教育、资料搜集等,也有必要进行跨国交流。
      吴先斌呼吁,以后的国家公祭,主会场在南京,其他城市还可以设立分会场,同时要直接面向社区、面向乡村,鼓励大家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来纪念。在吴先斌看来,维护那段历史,既需要国家记忆,同样需要“错综复杂”的个人记忆。

呼吁三 抢救随时可能消失的惨案遗址
      国家公祭时,已逝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来到南京。吴先斌说,自己带着这对老人,到他们女儿曾走访过的地方,如幸存者夏淑琴家人被害的老家、幸存者李秀英与日军搏斗的地下室。遗憾的是,承载着不幸和抗争的那些场所,早已荡然无存。
      “那些地方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侵华日军制造惨案的第一现场,可充分证明日军在那里所犯的滔天罪行。它们的存在,不仅在教育上有一种切身之感,而且对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也是最有力的驳斥。”吴先斌说,如此重要的现场却被拆除了,这是个令人痛惜的教训。
      吴先斌建议,有关部门应走访目前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请他们指认当年的惨案现场。对于还没有被破坏的惨案发生地,有条件保存的遗址,要坚决保护。他说,仅靠设立纪念馆和纪念碑,是不能代表全部的历史事实的。
      首个国家公祭日,现代快报在南京20多处死难同胞纪念碑前发起“全城同祭”活动,引发广泛参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20多处纪念碑中,除了大部分是官方设立,还有一部分是民间或社会组织所建。
      吴先斌认为,无论是官方所建还是民间所立的死难同胞纪念碑,都是我们缅怀大屠杀死难同胞的载体。民间设立的纪念碑同样应该纳入同等的重视和保护范围。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