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作者:屈建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4-12-12 星期五
吴先斌手持1937年12月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田口房治的个人影集。该影集中收有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照片,其中包括12月17日华中方面军在南京举行的“南京入城式”,日军占领下的中山路、中央医院、国立美术陈列馆以及被日军炮火炸塌的中山门、玄武门、明城墙等。
本报记者 屈建军 摄
南京,一个在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城市。77年前的12月13日,日寇从安德门攻破南京城,屠城40多天,30万同胞悲惨地沦为冤魂,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史称南京大屠杀。这段人类文明史上泯灭良知、灭绝人性和践踏文明的暴行,一度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除亲历过这场人间地狱的幸存者外,鲜有人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报记者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试图去寻找在那段幽暗的岁月里,我们中国人用血肉之躯书写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无望和无救的。”博物馆的入口处墙上镌刻着田汉的名言警句。
通往三层展厅的楼道里呈阶梯状排列着为保卫南京城而捐躯的无名烈士的照片,在照片的周围写满了参观者的感言、签名。
走进展厅,迎门是堵墙,上面镌刻着巨幅《义勇军进行曲》词谱;侧面悬挂着的72张神情各异的幸存者照片,均为吴先斌采访时拍摄的。
“这个博物馆里,没有标语口号,只有陈列的文物、档案在讲述历史。让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在这里和历史对话,客观地反思历史。”
“国破山河在。正是中国人的抗争,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未沦陷,每一个从抗争中走过的中国人都值得历史铭记。”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吴先斌精心设计了馆徽,并在上面写有:“NO WAR”(反对战争)和“共赴国难”。“NO WAR”,这是如今每天沐浴着和平阳光的我们无法体会到的,却是当年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最渴望梦想成真的一句话;而“共赴国难”的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更要传承下去。
一个展览28幅照片揭露南京大屠杀
谈及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吴先斌说:“今年8月9日至12日,我带着馆藏的28幅反映侵华日军暴行的照片,前往日本名古屋市参加‘为了和平揭露战争的展览’,这也是中国民间人士首次参展。展览开幕的当天还引起了《朝日新闻》的关注,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参观展览的人数并不多,日本大多数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南京大屠杀了解不多,也不感兴趣。”
记者问:“日本年轻人为什么不关心这段历史呢?”吴先斌说:“我也问过一些参观的年轻人,他们要不就不了解这段历史,要不就说对于这段历史,日本政府的说法与中国政府的说法不一致。”
势川今年16岁,是一名日本高中生,他是跟着妈妈来的,在看完“侵华日军罪行照片”后,他说:“南京大屠杀,从来没听说过,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以前只知道日本有作为被害的一面,现在才知道日本不仅有被害的一面,还有加害别人的另一面……”
吴先斌说:“大多数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人还在坚守、反思这段侵略史。”
在一次座谈会上,吴先斌正在发言时,突然听到背后‘扑通’一声响,猛然回头一看,有一名日本中学生代表团的成员正跪在地上,双手把一套光盘捧过头顶,他说这套光盘刻录的内容是他们调查的有关反映南京大屠杀中受害中国人情况的资料,面对此情此景,吴先斌动容了!
看了展览的日本中老年人被问及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很多老人都点头。原口和加藤女士是特意赶来参观展览的,两人都已60多岁,在“侵华日军罪行照片”展区,她们一张一张认真地看着,不时用手指指点点。看后与吴先斌进行交流时,两位老人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日本官方淡化侵略历史,只谈东京遭遇大轰炸以及广岛和长崎被投掷原子弹受害的一面,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罪行则采取回避或淡化处理。这种对历史选择性记忆的态度引起了吴先斌的深思,他说:“南京大屠杀至今已过去77年,抗战胜利已有69年,这是南京大屠杀照片第一次亮相日本,很多日本年轻人不知道很正常,恰恰说明今年我们参展来对了,更加坚定了明年参展的信心。我们如果再不重视宣传,以后更没人知道这段历史了。”
在展览期间,名古屋战争与和平资料馆事务局次长竹内宏一,邀请吴先斌到他办的馆里参观,吴先斌考虑到日本的交通费较贵,就没有马上答应,但听竹内宏一说馆里有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示,吴先斌决定还是去看一看。竹内宏一的展馆有三层展厅,展览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二战期间日本人受害的一面,可他所说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只有一张,还放在角落里,文字说明也只有500余字。吴先斌看后非常气愤。竹内宏一向他解释说:“我知道,您看到只有这么一张是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会很失望,但您知道为了能展示这一张照片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吗?为了这一张照片我们每年要多付出120万日元的费用。”吴先斌问他:“为什么?”他说:“在日本有规定,凡是从事宣传文化场所的建筑税每年是可以免收的,就是因为我馆展示了这张照片,河村隆之市长不能批准我馆享受免税的待遇。”吴先斌听后,深受感动,“我们一行6人主动补购了门票,也算是尽一些绵薄之力”。
南京大屠杀后无家可归的孩子们
1937年12月9日拂晓,攻打南京光华门的日军工兵敢死队员手持朝香宫亲王的御赐军刀朝东向天皇宣誓。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供图)
一部14分钟短片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当记者问及吴先斌创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初衷时,他沉默片刻说:“许多人都会问我,你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吗?我说不是;你是抗战老兵的后代吗?我答,也不是;你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后代吗?我回答,什么都不是。有时候为了满足提问者的好奇心,我干脆回答,我是‘南京城’的后代……”
“其实,每当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会想起1983年的那个冬天……”
那时候,吴先斌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
一天临近下班的时候,他桌子上的电话响了,电话里领导几乎用命令的口气说:“你不能下班,马上有位历史系的老师拿一盘从美国带回来的内部材料,必须在专业的设备上才能播放,你得把这件事处理好。”他只好留了下来。没多久,他就见老主任陪着一位非常清瘦的老师来了。吴先斌将磁盘放进录像机内,屏幕上出现的画面里既无字幕,也没有声音,只有一段段剪辑而成的生硬画面,画面中充斥着杀戮和死亡,伴随着屠刀下各种痛苦的表情……“画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告诉我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我问老师,这是什么内容,这么恐怖!”老师用低沉的语调对他说,这是美国的一名牧师马吉先生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14分钟短片。“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这段历史教科书上并未提起,我们有伤而却从未伤悲过。这位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你以后就会知道。”
“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名字叫高兴祖,一个令研究近代史的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吴先斌说,这段无声短片一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我的运气挺好的,创业的时候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能够在40岁以前完成资金积累,可以在这之后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心中那个“知道”,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知道”的真正内涵,2006年12月,吴先斌选址在安德门附近创办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让参观者直面3700多件抗战文物及档案,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
一部书记录下南京劫后那段最恐怖的日子
吴先斌拿着一部厚厚的英文书稿告诉记者,这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在金陵大学图书馆难民所工作的一位名叫邰常仁(TaiChang sen)的知识分子,在看了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H.J.Timperley)《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侵华暴行》、刘易斯·斯迈思(LewisS.C.Smythe)《南京战争写祸》(1937年12月—1938年3月)两本书后,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敲打成的。
“我不知道77年前那个冬天,邰常仁是怎么拿到那两本英文版书的,不知道他在打字机上敲打下那两本书的日子有多长,不知道他为之经历过怎样的躲藏、恐惧和劳碌。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中国人的名字到底是哪几个字。”
邰常仁是个音译过来的中文名字,人们只见到这名字的英文拼法是TaiChang sen。他是一个精通英文的南京人。1937年,他在国际安全区内完整经历了南京劫后那段最恐怖的日子。
吴先斌请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连红把这部书稿的前言译成了中文:“我十分高兴我能读到这本书,它对于人们了解日军暴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也非常感激那些美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他们留在南京保护救济了25万难民。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我们最凶恶的敌人日本占领了。在那段时间里,我待在金陵大学图书馆里工作,当时图书馆的建筑里挤满了难民,一直到1938年4月这些难民才逐渐回家。我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为他们做些服务。”
吴先斌对记者说:“1938年,正是日军对南京进行殖民统治最嚣张的时期,不时有亡国论的声音叫嚣着。邰常仁这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候不但坚信自己的祖国不会亡,而且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勇气和精神非常可贵,所以,我很敬重他。翻开这部书的前言,每当我读着‘我祈祷,我们的祖国最终赢得最后胜利,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时,我都会泪流满面……”
据了解,吴先斌自创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至今已投入了3000多万元。
记者问:“南京市人民政府已于1985年建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什么您还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创建这家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呢?”吴先斌铿锵有力地回答:“我一直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真正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民族自卫战争,对于这么一个伟大而厚重的历史,仅有国家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民间记忆,把国家记忆与民间记忆相融合,才能构成全民族的记忆,只有全民族记忆才能承载这段屈辱与光荣的历史。我也想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实现一个公民的良知,履行一个公民的国家责任,只有尽了国家责任,我们才有资格说我们在维护民族尊严。”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在凶残日军的铁蹄下
日军牛岛部队攻进南京城后,沿路捕杀中国百姓。选自《牛岛师团写真贴》
日军士兵端着上有刺刀的三八式步枪,正对着一个中国平民。
日军疯狂抢劫中国百姓的物资。选自《支那事变》画报
大野部队占领南京中山门后“刻字记功”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