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占南京后 中山路曾改称为松井路

发布时间:2014-12-13 15:27   本文被浏览过:


1938年出版的“今日之南京”记载,中山路曾改称为松井路
现代快报记者顾炜 摄


一名日本兵的影集亮相。图为一名日本士兵用枪指着一名中国老百姓
现代快报记者顾炜 翻拍


日军金陵部队徽章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1938年出版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书,书中所刊图片揭露了日军侵华暴行
现代快报记者顾炜 翻拍

   
       中山路,是南京的一张名片,可是,侵华日军当年侵占南京后,这条路曾经被改名“松井路”,以“纪念”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
      昨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今年新征的文物史料亮相,披露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同时亮相的还有一本极为珍贵的影集,260张原版的黑白照片,其中14张与南京有关。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认为,这本影集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日本兵田口房治参加侵华战争的整个过程,不仅反映了他在侵华战争中的个人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据介绍,这些文物史料均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今年自己新搜集的,今年就花了200多万元,他说,不当历史的旁观者。
现代快报记者 毛丽萍


一本珍贵的影集
260张黑白照片
记录一名日本兵参与侵华战争的过程

      这是一本旧影集,封皮黑色,打开就像集邮册,一张一张的。
      照片都是黑白的,共260张,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影集中收有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照片,其中包括1937年12月17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在南京举行的“南京入城式”,日军占领下的中山路、中央医院、国立美术陈列馆,被日军炮火炸塌的中山门、玄武门、明城墙,被战火摧毁的建筑,以及在日军野战工兵厂南京支厂厂长办公室拍摄的南京支厂指挥官照片等,还有一张日军抓捕中国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士兵端着上有刺刀的三八式步枪,正对着一个中国人。吴先斌透露,共有14张与南京有关。
      王卫星经过考证证实,这个影集的主人为田口房治,当年隶属于日军上海派遣军野战工兵厂南京支厂。“日军野战工兵厂主要负责工兵器材的储存、维修、调拨等,有时也进行实际的工兵作业。”王卫星表示,这本影集没有血腥的屠杀,但较为完整地记录了田口房治参加侵华战争的整个过程。
      王卫星称,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随后,日军华中方面军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向南京进攻,并于12月13日攻占了南京。“这些在田口房治的影集中都有反映,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他认为,这本影集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吴先斌表示,还原历史影像,提供的是细节,而历史则是靠每个细节叠加而成。据介绍,这本影集,是花12000元征集来的。


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日军占领南京后
中山路曾改名为松井路

      《今日之南京,1938》,书的封面设计得较为独特,一眼看上去就让人不寒而栗:一个头戴钢盔、面目狰狞、站立着的日本兵,拄着一支步枪,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脚下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一个个骷髅,日本兵的身后矗立着南京的古城墙……
      书的作者叫白芜,各个篇章最早在《南京晚报》上连载,之后由南京晚报社出版部正式出版,出版时间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25日。该书花了3000元,由吴先斌从北京购得,“你看,新闻界的老前辈张友鸾为这部书题写了序言。”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序言中写道:“南京一天天被毁灭,恶兽正在剥南京的皮革,吮南京的血髓,咀嚼南京的硬骨。‘今日之南京’作整个的记录,在南京晚报上刊登的时候,多少人天天找这一栏看,多少人心里最难过的是看这一栏。这是一篇古今中外不曾有过的‘大账’,白芜兄乃是脑清心细的会计师。瞧瞧恶兽欠下我们偌大的债款,我们将如何一笔一笔地索偿?……”
      吴先斌说,他花了很长时间读完这本书,挺难受,尤其觉得不可理喻的是中山路还曾被改名为松井路。书中提及,中山路是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日军占领南京后,几经斟酌,拟改为昭和路。但这个名字报到日军军部却碰了个钉子:天皇如此神圣,怎么能命为路名,任人践踏?后来,他们想到了松井石根曾经骑马入城经过此路,于是便改名“松井路”。


一枚罕见的徽章
迄今为止发现的
唯一印有“金陵部队”字样的实物

      “有关‘金陵部队’一向只有文字记录,从来没有过实物,这枚徽章可以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有文字记录的实物。”吴先斌说。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枚珍贵的徽章很小,梅花形,中间是日本的太阳旗,徽章反面,清楚地印有“支那派遣军,金陵部队”字样。
      吴先斌说,这枚小徽章是他在北京一个收藏家那“淘”来的。
      昨天,王卫星透露,“金陵部队”是日军1939年1月建立的,1946年2月解散。据介绍,1939年,日军在中国各地作战,战线过长,导致兵力严重不足,部队中各类下级军官及下士官普遍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先后在南京各地开办了各类下级军官、下士官短期训练班或军官学校,选拔培养下士官和下级军官,于是“金陵部队”就产生了。
      王卫星称,日军高层对“金陵部队”十分重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大将曾亲自到“金陵部队”视察、检阅部队,并观摩学员的训练,“这些学员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到日军驻华中、华南各野战部队,也有些人被派遣到太平洋战场与盟军作战,或回国进行本土作战。”


关注
寻找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起点

      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中,有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即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方面有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日本右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理由之一是:如果南京发生了大屠杀,中国政界、舆论和出版传媒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反应?
      昨天,吴先斌拿出一本只有8页的书:《民族之血》,1938年出版。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本书为当年“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编印”,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里面的图片大家非常熟悉,全方面展示了日军当年的暴行:有活埋、刀杀、强奸,堆成小山的尸体……书中注明,本册所刊图片来源,大部分从被俘日军身上搜得。
      吴先斌称,研究南京大屠杀,记忆是重要载体,而记忆的起点,从这本书来看,至少从1938年就开始了,而且日军的罪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愤。
他表示,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虽然日方极为严格地封锁消息,中国方面依然利用艰难获取的少部分资料,对发生在南京的日军暴行,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揭露和痛斥。多位不同身份的幸存者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书刊也在暴行发生后期及次年问世,并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类出版物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文化界知名人士也通过文章和著述深刻揭露和痛斥日军暴行。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本书只有8页,吴先斌却花了8000元征集,可他说,很值。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