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共通点” 黄埔一家亲

发布时间:2014-06-10 15:13   本文被浏览过: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邓新柳、副会长何季元:寻求“共通点” 黄埔一家亲
                                                                                                                         洪奕宜 李劲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邓新柳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何季元。 曾强 摄

热血青年已老去,铁马勇士已归隐。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悲壮的回忆。在黄埔军校90周年华诞前夕,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邓新柳、副会长何季元两位耄耋老人向南方日报记者娓娓讲述了跨越近一个世纪历史风雨的人生历程。

85岁的邓新柳是广西柳州人,黄埔军校23期步科学员,1949年12月随校起义,1950年7月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到了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后到广东广雅中学任教,是广州首批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2007年起担任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

92岁的何季元是中山小榄人,黄埔军校17期步科、炮科毕业,先后在粤、湘、桂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奉命随军到越南和台湾接受日军投降,亲历台湾回归祖国。1949年,他参加傅作义将军领导的北平起义,从此走入人民军队。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何季元:“70年前就和台湾人民交了朋友”

南方日报:您在黄埔军校的生活是怎样的?

何季元:军校老师都是往期的黄埔生,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木马、单杠、浪桥、跳台、天桥等体能训练项目之外,还开设很多学科,有地形学、射击学、筑城学、测量学等。分校里都是危房,我们要自己修缮操场、搭棚建舍。粮食不够,要轮流到几十里远的粮站背粮食。因为粮食和肉菜供应不足,一周只能吃两三片猪肉,所以很饿,甚至以萝卜苗当菜吃,味道很冲、难以下咽,但饥不择食,没有办法。由于缺乏营养,我得了夜盲症。当时这种现象很普遍,遇到这种情况,学校就会让炊事员切几片猪肝给患夜盲症的学生,两片内服、两片敷眼。

南方日报: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的干劲如何?

何季元:虽然条件很苦,但训练时大家都没有丝毫懈怠。当时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会本领,上战场杀敌去!军校学生不许留发,我就剃了光头,暗自立誓: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再留发!

南方日报:让您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场战役?

何季元:1942年秋天,军校结业,我被分派到粤北前线第62军。1944年6月,长沙沦陷,日军南下攻打衡阳,中央军委命令62军赶到衡阳外围协助守城。我们连夜出发,打了40多天,还是没能守住衡阳,全军死伤6000多人,有的整个营、整个排都打没了。毕竟敌我悬殊很大,日军有10万人,我们才3万人,处在劣势。我在炮兵观测所,很幸运没被日本人的炮打中。我们往后撤退,从湖南到了桂林、柳州,最后在广西南部和日本人对峙,一边还和越南敌人对峙,一直到抗战胜利。

南方日报:听说何老您有几次到台湾的经历?

何季元:对,我1945年就去了台湾。那一年部队接到命令去接收台湾,我们分两批经过琼州海峡到了台湾高雄登陆,当地群众列队欢迎。军部最初驻扎在台南明治小学,我那时是炮兵营副连长,很快和照看学校的青年教师成为了朋友。一个多月后学校复课,我们搬出城外,老师们还经常到军营来看我们。日本人在台湾挖了很多山洞,武器食品全都藏在山洞里,台湾同胞还纷纷向我们举报。我们教给台湾同胞一些抗战歌曲,他们也教我们一些歌。所以说,70年前我们就已经和台湾人民交了朋友。2010年、2012年,我又先后两次去了台湾,每次去,我都一定要看看黄埔老同学。

南方日报:黄埔精神对您有什么影响?

何季元:在黄埔精神的感召下,我秉承的做人宗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择善践行,爱国爱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及格的共产党员和黄埔人,这就是我的心愿。

广东省黄埔同学会会长邓新柳:“黄埔同学宛如亲兄弟”

南方日报:邓会长,您是黄埔23期学员,也是在大陆的最后一期黄埔学员,还记得当年报考的情形吗?

邓新柳:报考黄埔军校,主要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们家是军人世家,叔伯都是黄埔出身,从小我就从邻居、老师那里听过不少关于我父亲的英勇事迹,他帮助推翻清朝政府,乱世中护送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父亲的经历深深影响了我,我那时年轻气盛,满腔报国热血,就报了名,到成都黄埔军校本部学习。

南方日报:1949年底,黄埔生在校起义,您经历了那次起义吗?

邓新柳:那时蒋介石突然从重庆来到成都,随行的只有十几名心腹,他指定我们这些黄埔生给他当警卫,寸步不离地保护他。期间,蒋介石经常给我们训话做动员,直到后来他离开大陆。12月底,军校学生宣布起义,是留还是走,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我当时往西康方向撤退,步行了3天,在半路上遇到解放军游击队,就并入了解放军部队,跟着他们围追堵截胡宗南。

南方日报:您后来执教当老师,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

邓新柳: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我被校领导委任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没有教材,我们就自己编写;没有复印机,我们就人手抄写。我是军人出身,身体还不错,但长期高压工作让我吃不消。在那段特殊时期,我经常靠抽烟、喝酒来排解压力,身体大不如前,还动过几次大手术。我们黄埔生就是有这么一股拼劲、韧劲,只要人还在,就接着拼搏,接着干。我在广雅中学教书,一干就是38年。我的工作得到大家认可,过了退休年龄很久我还一直在学校工作。可以说,讲台就是我的“战场”,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不怕死”、“敢拼搏”的黄埔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南方日报:黄埔同学会举办过许多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邓新柳:我们负责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黄埔军官及其后人,广州是黄埔军校母校所在地,人家来参观,一定要到我们这里来。还健在的黄埔同学很多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有些虽然未曾见过,但我们的骨子里都存在着黄埔精神,都延续着黄埔的血脉,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让黄埔同学一见面就宛如亲兄弟般亲切。我们同学会的活动,既是要一解数十年不知同袍兄弟身在何方之愁,也是为了弘扬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南方日报: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

邓新柳:我是2007年任会长的。同学会的宗旨就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有一次,我们接待一位来自台湾的退伍军人,为了拉近彼此距离,我努力寻找共同话题,后来得知他也会唱黄埔军歌,我就抓住这一点和他聊了起来,对方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聊得很愉快。“天下黄埔一家亲”,我们希望能广泛联系台湾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和亲友,为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积极努力。
(责编:常雪梅、谢磊)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