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战精神 共弦公益之歌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5-22 15:06   本文被浏览过:

    2021年9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口述历史工作室联合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发起“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口述”项目再次启动。此次口述工作的核心是前往南宁、贵阳、昆明、昭通四市采访志愿者,留下他们最真实的关爱经历与内心感受,致力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保留最珍贵的公共记忆与国家记忆。因本批被采访支愿者多达70位,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只能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位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大家,还请大家见谅。
一、令人口碑载道的“神仙眷侣”——李太新和韦雪明
    9月24日起,我们开启了对广西关爱老兵公益团队的采访。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美好的婚姻都是妙不可言的,来自于贵港的李太新和韦雪明(阿泰和奇拉)他们因为关爱抗战老兵公益而相识相爱走到一起,他们的姻缘一直是广西老兵公益团队里的一段美谈。
    奇拉是从高中时间就热衷公益的一个爱心满满的女孩子,毕业后在体制内单位工作,但公益一直是她坚持的唯一兴趣爱好,还曾获得贵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2012年的一次公益论坛上她被老兵的风采所打动,开始了老兵公益的一路艰辛历程,为此她依然放弃了可以进入政府编制的仕途前程,转为一个专职的公益人。阿泰是2012年在深圳工作时看到孙春龙老师所做老兵回家公益的纪录片后,开始关注抗战老兵群体的,2013年回到贵平老家后就加入了老兵公益行列。
    两个人在一个公益团队里相识,随后一段美好的姻缘也悄然而至了。讲述到个中的坎坷时奇拉几度盈眶,阿泰却是一脸淡定从容。当薛刚老师问及公益对于他们的感情和工作有什么影响和帮助的时候,阿泰说:老兵就是我们两口子生活中绝对的调和剂及粘合剂,我们可以不富有,但我们可以很快乐!奇拉说:“既然我被评为杰出青年,哪我就要努力做出比杰出还要杰出的贡献来回报老兵爷爷们!”
    拍摄他们的时候,我能看出两人眼中的深情,当一人在说话的时候,另一方总是认真的看着,充满了爱。
二、不辞辛苦的公益“女强人”——郑加莉
    在10月11日这一天我们采访了南宁志愿者团队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郑加莉(苹果)老师,郑老师是广西壹方公益基金的现任秘书长,也是广西老兵公益团队现任大管家,更是一个见证中国公益发展历程的代表人物,薛老师对她的口述访谈与其说是畅谈个人心路历程,不如说是梳理与探讨中国公益过去、现状和未来,在4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从个人的公益经历到壹方公益成立后前前后后,再到广西老兵关怀计划项目艰辛历程,她的口述内容价值极高。
    郑老师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也是一个倔强而坚韧的“女强人”,对老兵、对老兵公益以及志愿者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等,都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为了老兵公益郑老师也是付出了旁人所难以理解的努力和代价,2020年99公益日,为了给老兵筹款连续劳累过度的工作,让郑老师失去一次做母亲的机会。郑老师说:我感谢公益给了我一颗强大的心,更感谢老兵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我希望能引导更多人加入到公益的领域来,我始终相信有爱心的人还是大多数的!
    郑老师是一位亲力亲为的人,我和薛老师在南宁的采访工作,郑老师基本上是全程陪同,除了上班时间就是陪我们进行采访工作。郑老师也是一位心地善良对朋友很用心的人,每一位外地来的志愿者她都会亲自接待。我想正是这份善良和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才是她可以在百分百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广西志愿者团队的事务。
三、贵州团队的精神支柱和绝对标杆——李建华
    10月15日,我们结束了对广西志愿者口述访谈,并于10月16日起开始了贵州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的访谈工作。说起贵州志愿者不得不提起贵州关注抗战老兵公益团队的发起人李建华老师。
    李老师是团队的精神支柱和绝对标杆。文革期间父亲受到的政治迫害及父亲身边的原国军老兵的境遇让李老师从小就对抗战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九十年代中期李老师便开始有目的地走访抗战老兵,直到2005的一次关于滇西黔籍老兵的报道,让李老师一下找到了关注抗战老兵公益的切入点,他开始策划组织贵州的爱心人士前往滇西看望黔籍的远征军老兵,这一干就是十四年,2010年更是创造了300余人的参与高峰。
    有了这个有效的切入点后,李建华老师也逐步的开始了贵州省内健在老兵的寻访关怀计划,2012在他的呼吁和组织下,贵州成立了自己的老兵公益团队,他众望所归的担任了理事长,从此他将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与精力都用于了团队建设及凝聚发展志愿者队伍之中,如今团队已逐步走向规范和完善后他也清醒的认识到贵州老兵公益的“去李建华化”也应该开始了。他说:我是个有些自负的人,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我反对个人推崇,应该时刻显现团队的力量,我并不是一个先驱者,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正确的事情而已!
四、公益圈中的“大长辈”——王辅衡
    在贵州关注抗战老兵公益团队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1941年出生今年81岁已是杖朝之年。在我们采访了这么多位志愿者里面,也是已知年龄最高的一位老师,他就是著名抗战将领王伯勋的儿子王辅衡老师。
    41年出生的他对抗战的记忆及对老兵的情怀是普通志愿者所不能及的,王老师退休前的履历也是极其的丰富和坎坷,是贵州老兵公益团队里政府任职最高的一位老师,
    从2013年起通过呼吁保护抗战英烈墓园加入到老兵公益的活动中,尤其对父亲曾经的老部下更是关怀有佳,也长期致力于为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树碑立传,弘扬抗战精神。他说:每次见到父亲的老部下,我都会给他们下跪,在我心中他们都是我的父辈!
五、对老兵亲力亲为,倾其一切——周德蓉
    10月28日起,我们开启了云南省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志愿者的口述访谈,这也是我们本次采访的最后一个团队,云南省关爱抗战老兵团队的负责人是周德蓉老师。
    周老师不仅是黄埔名将杨公柱的女儿,也是云南老兵公益团队里的精神领袖和带头人。周老师是一个快人快语的热心人,二十余年的老兵公益中她始终秉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老兵的关怀无微不至,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一套公益理念和践行规范。她的亲力亲为不仅感召着同龄的老兵后人,也感召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到了老兵公益活动中。
    周老师对待老兵事无巨细的细心体贴,把她退休后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老兵公益事业,同时她还尽其所能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老兵谋取福利和实惠,为宣传抗战历史和抗战老兵做出了巨大的艰辛付出,而却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她说:我第一要感恩政府,第二要感恩团队,第三要感恩志愿者,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要感恩老兵们!
六、公益之路她义无反顾——夏琳
    在11月2日这一天我们参访了一位老师名叫夏琳,她外表清秀憨态,是一名牙医,也是中国公益从小到大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公益“女强人”。
    2007年夏老师辞去区医院牙医的工作参加系统的公益培训,成为一个专职志愿者,汶川大地震时只身一人在震区坚持了3个月的儿童教育辅导工作,之后不久受国际公益组织派遣,独身一人远赴非洲赞比亚的偏远地区,做了近一年的艾滋病群体生活改善的公益活动,虽然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和爱戴但是危险也伴随她左右。据夏老师的口述采访,每天晚上从办公地点回到住处要经历一个大林园,也没有几盏灯,几乎就只能摸黑回家,为了防身每天都拿着一把手臂长的大砍刀别在腰间以应付可能遭受的危险。正是这段经历磨练了夏老师的胆识,夏老师说这是她目前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好歹自己挺过了,以后也没什么怕的了。
    2014年夏老师受龙越慈善基金会的邀请,加入到了云南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团队,负责老兵资料统计建档及协调各地志愿者团队与龙越慈善基金会对接等工作,期间承受的压力和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和气馁。她说:我一定要坚持到把最后一位老兵送走,我的任务才算完成了,之前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七、互相依偎,携手并进——储仕安和杨智萍
    依稀还记得上一批最让我感动的是湖南邵阳的志愿者邓丽娜老师,邓老师身患癌症,还要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老兵,去寻访老兵,这种信念让人震撼,为之感动。而这一批最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来自龙陵的储仕安(边疆农夫)和杨智萍夫妇,他们是一对极其恩爱的夫妻志愿者。
    19岁的储仕安因为一场姐弟恋死缠烂打的追求到了大他五岁的杨智萍,夫妻两婚后生活其乐融融还有了一个儿子,然而2005年的一场意外给储老师造成了高位截瘫,一家子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来自社会各阶层好心人的帮助让他们一家感受到了爱心的温暖和力量,2013年在生活压力缓解之后,储老师夫妇怀着感恩之心决定要做些什么回报社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从此后的八年里,在龙陵县的四十余位老兵的家里或者附近的山间道路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坚强女性背着或抱着自己的丈夫行走在老兵公益的路上,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夫妻两默默的承受和克服,却从未停下关爱老兵的脚步。上初中后,儿子也追随着父母的脚步走上了关爱老兵公益之路。他们一家人的付出也感染了很多人,也纷纷加入到了老兵公益团队中。杨老师说:我们选择做老兵公益,就是希望爱的接力棒不要在我们的手里断了,我们有责任必须传递下去!储老师则说:我有一个坚强而贤惠的老婆,她的不离不弃让我没有理由对老兵公益的懈怠,哪一天老婆背不动我了,我们夫妻也会用别的方式来继续回馈老兵感恩老兵!
    采访完,储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当年他们去采访时杨老师背着储老师的照片,还有储老师的儿子背着储老师的照片,看完后的我感受到了照片上沉重的分量和大爱,感叹抗战老兵能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是他们晚年的幸福。
    志愿者团队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有很多,每一位老师如果展开来聊都能聊上几天,因为他们对老兵是无私的奉献,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在本批采访时薛老师特意加上了一个环节,在每个采访者最后快结束时,请他们对着镜头说一段话,可长可短,主要是做老兵公益活动这么多年来最亏欠的人是谁。这个环节的加入,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抗战老兵志愿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从早期发现寻找老兵,费时间、费精力、费金钱到中后期成立规范化团队跟各基金会对接,虽在金钱上不用像以前一样都是自己出钱但是精力上却一点没少,很多志愿者如果已退休那时间上还宽裕一点,可以多看看老兵,可很多志愿者他们就是上班族或学生,他们只能放弃自己双休日陪伴家人的时间去看望老兵。他们给老兵带来了晚年的幸福和温暖,但家人却感觉到和他们越来越疏远,更有甚者很多志愿者放弃了自己本可以赚钱的机会,金钱利益和陪伴老兵他们选择了后者,没有人必须说他们这样是对的,但也不该有人去批断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人生就是无数个选择交织在一起,才有了无限可能。所以我们听到了这批采访的志愿者回答,他们有的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是孩子,是父母,我们因为去看望抗战老兵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日子,很对不起他们。
    在其中也有几位老师他们的回答惊艳到了我,他们的回答是最对不起自己了,他们说对家人我不愧疚,因为我赚了钱让家人衣食无忧,对父母做到了关怀,对孩子的成长也尽可能的帮助,可是对自己呢,所有的精力都给了家人和老兵,从来没说让自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没有多少时间是给自己的,所以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
    请记住文中提及的几位志愿者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对没有提及的志愿者老师给予尊重。没有这些践行者们,我们无法找到这么多位抗战老兵,更别说有机会能去采访这么多抗战老兵了,前几年我们呼吁大家尽可能的去关怀抗战老兵,有条件的去采访抗战老兵留下他们宝贵的历史素材以便让学者去研究,让家属知道自己的祖辈丰功伟绩,但我们现在呼吁大家去关心各地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给他们尊重,有条件可以加入他们,去感受最真实的人文关怀,去和他们来到老兵家里感受历史的温度,我相信都会让人为之震撼。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