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学步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实习小记

发布时间:2023-02-04 10:14   本文被浏览过: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陈幼敏)

    九月下旬,我们来到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实习,转眼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收获良多。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黑暗而破碎的一页,国破家亡,百姓流离。此前,我对这段不忍细读的历史是停留在书页和影视作品中,而真实的历史远比文字影视更加残忍。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实习之后,亲眼见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它们告诉我历史的真实,也让我直面战争的残酷,对和平更加珍惜不已。
    实习期间,我在博物馆口述史工作室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博物馆讲解,这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工作”。见薛老师对每一件文物娓娓道来,而观众也在讲解之下不再走马观花,我心生敬佩,固然不能望其项背。在熟悉文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或悲壮,或感人,或令人发指,或让人怒发冲冠。但仅仅有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讲解还需要更多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理性分析,而这也暴露了我对这段历史认识的不足之处。幸运的是,抗战博物馆四楼藏有大量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和著作,为我“补课”提供了依托和引导。讲解词熟悉之后,老师开始让我们上场讲解,在实践中学习。我记得第一次讲解,我心里很紧张,一度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如何引导观众,手足无措。硬着头皮继续讲解一些重要文物,我能感受到自己比以往有所进步,逐渐能够放松自己,有勇气面对这种场面。很感动的是,听我讲完的观众对我说,“小姑娘,讲得不错,加油哦”。成长是漫长的过程,不必太早对自己下结论,这只是自我设限,画地为牢;而成长道路上的一句鼓励的话和温暖眼神都将激励我们前进。即使现在走的慢,也不必灰心,慢慢走,总会到的。
    除了讲解,我们在莫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些资料整理,并接触到了抗战博物馆的网站运营。资料整理需要耐心和细心,做好文字排版和图片编辑,上传抗战博物馆网站。还记得《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电影中,修复人员曾说自己刚入门,师父就让做最细碎和单调的工作,来“磨性子”。同样,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博物馆管理,都需要耐住性子,每一条文献资料,每一件文物,细细梳理。我主要负责的是网站学术交流栏目,整理了《抗日战争研究》期刊的论文。整理之后,感觉自己对学术动态的把握更加充实了,能够了解到近期学术研究关注的内容,开阔眼界。同时对文章的整理,也大致浏览了文章行文结构,对自己的写作也有裨益。
    之后,莫老师让我将馆藏文物的介绍上传抗战网站的文物故事栏目。我主要整理的是博物馆最新推出的“典籍里的红色中国”展陈文物,可见于抗战博物馆网站文物故事栏目的子栏目“抗战文献史料”。从101种红色典籍中,我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典籍中体会革命先烈的一腔热血。
    南京秋色渐浓,我们的实习还在继续,探索也将继续。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