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旅少将旅长——郑挺珍

发布时间:2017-03-23 14:11   本文被浏览过: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旅少将旅长——郑挺珍
2017年3月23日
 
      (3月20日)得知,姐姐、姐夫在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见证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姥爷的佩剑。

      

 
        姥爷郑廷珍,生前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旅少将旅长,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忻口对日作战中,率部鏖战,壮烈殉国。同日阵亡的还有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麒。1937年12月,国民政府为表彰他们身先士卒,战死疆场,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追赠刘家麒、郑廷珍为陆军中将。
 
       收藏姥爷这把佩剑的吴先斌馆长在发在群里的微信上这样写到:文物的价值在于能托载人的情感。民族英雄、抗日英烈郑廷珍将军生前佩剑几经周折,被博物馆有幸收藏,昨,郑将军后人温笑倩女士携丈夫李永进先生专程从北京来馆祭见姥爷生前唯一的遗物,睹物思人,寄托情感,手抚宝剑,爷孙相見。博物馆守的不是物,是人的灵魂。
郑将军千古!
       的确,能看到这把刻有姥爷名字的佩剑实属不易,几十年政治运动不断,姥爷的遗物一件也没留下。可以想见,在佩剑陈列柜开启的刹那间,家人该是怎样的复杂心情。我要是在现场,怕是要落泪了。姥爷生前的佩剑,于家人来说,那是有温度的!
       这把佩剑是吴馆长几年前在北京从一个山西收藏者手里买下来的,他说,这把剑应该是姥爷赠给他部下的。十分佩服这些做民间博物馆的人,他们承载了一份历史,是他们不断的付出,让后人有机会看到历史的真相!
      说来也巧,母亲就是出生在南京,她原先的名字郑金陵,就是取自南京的别名~金陵。如今她父亲的生前佩剑恰是被南京民间抗日博物馆收藏,冥冥中难道真是一份天意,让他们父女以这种方式,八十年后再相见……
      今日的佩剑又让我想起另一段往事:1983年刚从北大图书馆系毕业不久,受爸妈嘱托,回北大旧报馆查阅1937年10月、11月间的报纸,为的是能找到当年共产党的报纸报道忻口战役,爸妈想以此为凭据,趁当时松动的政治气氛,还历史真面目,也为姥姥挣得抗日烈属的名分、荣誉。

      

 
      多亏了当年毕业留校的同班老大姐,放我进馆查阅旧报。因不知哪份是共产党的,哪份是国民党的报,且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区域,甄别起来费时耗力。在翻看旧报时,又要万分小心,深怕稍有不慎,损坏了珍贵的薄脆的旧报,给放我进馆的同学带来麻烦。当终于翻到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办的《救国时报》有关忻口战役的报道时,如释重负,也快泪喷了。爸妈手中有了这张报纸,增加了为姥爷获得烈士证书的胜算,更是因了83年的政治气候,终于在当年的6月,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郑廷珍为革命烈士的证书,姥姥也因此得到烈属的待遇。在那个年代,也就是逢年过节发个暖瓶,床单什么的,但这对于26岁就守寡的姥姥来说很重要,这是她的烈属身份,她不再担心,像文革期间那样被轰回河南老家监督劳动,不再担心,她的身份被人戳戳点点。姥姥早于88年过世,母亲也于去年去世。

      

 
      这些年,多亏了在北京的姐姐及家人做了很多、很珍贵的资料收集工作,让当年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面貌。在姥爷抗日殉国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前,姐姐、姐夫特赴南京见到了刻有姥爷名字的佩剑,真是意义非同寻常!
 (转自:郑延珍将军后代微信)




编辑:王元萍   2017.3.23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