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研习营》速记内容之张力教授《抗战老兵在台湾

发布时间:2016-06-11 09:33   本文被浏览过:

 
报告人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员 张 力 教授

大家好,我非常容幸有机会到南京师范大学跟各位一起参加研习营,我是来向各位学习,我虽然在台湾,我们有类似的联系,口述历史的联系。大概每个研习营有4、5天,我们那个对象是针对有兴趣没有做过的,不像在座各位,我刚听几位老师谈到,可能很多人都已经非常有经验了,我这边所做的报告在各位看来可能是司空见惯的经验,不管怎样我希望把我关心的一些事情跟大家分享。
因为我们主题是抗日老战士这样的口述历史研习营,围绕几个议题,报告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台湾的抗战历史论述与遇到的挑战,第二是一部分台湾老兵,这些前辈的记忆如何保存下来,透过一些回忆录或者口述历史的方式,第三是我个人的访谈经验,我觉得可能报告起来都很杂,我希望这50分钟尽可能把它运用的更好一点。
      首先我谈到历史的论述,大家也清楚海峡两岸,彼此见面都觉得是兄弟姐妹一样,可是实际上我们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历史教育方面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有的地方差距还蛮大,198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里第一次碰到大陆的作家,令人我很诧异,他说为什么这里的书说抗战是蒋介石领导的,不都是毛主席领导的?我说各有各的说法,我一会儿会说到教科书中的抗战历史和台湾抗战的历史。这里所谓的抗战老兵在去年类似阅兵活动中邀请的一些老兵,这些老兵有些是真正参加抗战,有些是抗战时候还投身军旅只有一两个月,没有真的打过战,在台湾我们归为老兵,只有跟军事扯上关系的,就给他们颁发奖状,有这样的一个认定。据我所知,举办活动的人告诉我,这样的老先生到现在为止只有200人左右。由马英九给他们颁发纪念章证明书。我们可以想像这些老兵在台湾来讲,大概都是外乡人,从大陆过来,在1949年年后溃败到台湾,台湾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的领土,在日本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地方,这些老兵来到台湾,处在一个非常不太一样的状况下。像我父亲这一代,提起日本人还是日本鬼子、小日本,我们到大陆来发现大陆用这种名词挺多,在日本人盘来台湾比我们日本还小为什么还叫我们小日本?可是他们习惯了,他们的历史记忆,他们的过去生活经验让他们对于日本人有这样的一个称呼。可是台湾老百姓,就是本地的老百姓是接受日本的教育,像我自己的岳父岳母就是受日本的教育,尤其是我的岳母不会讲普通话,日语讲的很好,但不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在这张图片里,两位老先生后面还坐在一位老先生,他的父亲是高志航,他们的父亲辈对国家是有功的。
      两岸抗战史,我希望用高中课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在高中课本,这是85年出版到98年还在用,读这本教科书的人大概是30、40岁的样子,在高中课本里有一张是讲抗战,八年抗战,分成三节,第一是讲抗战的爆发,芦沟桥事变,开始实行持久战略,讲到外交是孤立的,没有人愿意来帮助你,日本建立伪政权,处于困难的情况。第二节着重中国抗战和同盟国的关系和国外世界的关系。第三节谈到的是抗战的意义,特别要重视台湾的光复,把中国的抗战和台湾的关系拉在一起,这是台湾主流论述里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章内容非常多,考大学会经常考这里的题目。我在大陆找不到课本,在书店里找到类似这样的课本,在91年的时候,一开始讲抗战的爆发,全民抗战,也开始批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问题。第二点比较强调共产党领导的形势,抗战基本上共产党主轴大概出现每一个部分,其他的东西内容可能重点就不一样了,在台湾重视的点和大陆重视的点不一样,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教科书还是有这样的差异,可是我们觉得学术界的研究,这方面的差异已经没有了,甚至大部分学者在抗战史的研究,做的甚至比台湾还深入。所以在台湾,我们大概从小都知道像谢晋元的人,八百壮士,我后来在上海找到谢晋元的墓。我们讲到电影方面,台湾有关于抗战的电影非常少,只有几部,讲跟台湾有关的抗日方面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来大陆发现大陆抗日电视剧非常多,还有一些抗战神剧的出现,就是偏离事实。我们从另外观点看抗战歌曲这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注意到台湾过去跟大陆,他们所流传抗战的歌曲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从小知道唱《长城谣》等,跟大陆所传唱的不一样,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但是我父亲这辈年轻的时候都唱这个,还有《毕业歌》,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歌,但是这些可能都跟聂耳有关,在台湾就没有传唱。我比较会注意到台湾慢慢开放,唱一些歌,《黄河大合唱》,甚至在军校,国防部办的音乐会里会唱这些歌。可是我觉得他们应该唱《义勇军进行曲》。他们每年会办一次这样的合唱会,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去,有路海空三军和学校办的活动,听到高志航之子来了,他们就一起合照。
      去年抗战胜利70年纪念,在博物馆办的活动里把《义勇军进行曲》放进去了,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也没有引起什么纠纷,这是最近的一些改变。台湾纪念抗战的建筑或者相关的东西,不太多,像这个纪念碑,经过很长时间才竖立起来。另外国军历史文物管里面会有一些展览,跟抗战有关的展览,整个建筑面积可能大概只能比得上一个北京的军国餐厅的大小,现在这个地方准备要拆掉建立一个新的军事博物馆,不过这个军事博物馆因为政党轮替,不知道是否可以建立起来。这是一个碑文,这是各种纪念展览,台湾市政府每年都要办,但是和抗战相关的内容非常少,都要到其他博物馆借,有些是私人的,有些是公家的,马英九希望台湾人都记住抗战的历史,让大家知道更多的抗战历史,这是他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要跟大陆这边做宣誓,说是国民党领导抗战的,他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不管怎样,凡是大家对这样的抗战时期的重视,总之是好的。这是不同时间办的活动,曾经有一年把中山堂内部从新恢复成当年的受降的典礼举行的情况,我常常被他们抓去做顾问,跟他们的活动接触比较多。这是去年到今年的展览,国防部和文化部办的,在中日纪念堂里办的,说大陆游客来的特别多,让大陆的游客来看,所以也把原来的一幅画给遮盖住了,题了几个字“抗战历史真相在台北”。这是国史馆办的一些展览和活动,去年台湾可能比较强调历史的记忆,还有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这是他们办的比较具有教育资料在散发,这里有一些提出来的问题,让大家可以去试着答复这些问题,找答案就可以把牌子一掀,答案就在后面。这个写的是在联合国宪章签字的女性是谁?就是这里的吴一方校长。如果大家还不知道他是谁的话,明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经过二楼的餐厅,可以看到他的照片,在密西根大学收藏他很多的照片和信件。
      还有战栗展示,完全看不出跟纪念战争有关系,这是台湾去年办活动的尴尬地方,怕造成日本方面的不愉快,后来也邀请日本的代表参加,日本代表没有参加,可是派了一个武官来,也没有特别说阅兵,又怕刺激到大陆这边。在这个活动里就颁发了纪念章,大陆老兵也得到一些。在展示中,他们有一些抗战的展览,海军展示主要是水雷等。这是去年的一项展览,海军抗日战争的展览,因为马英九下属单位很多都办这种展览,海军展览因为海军这些长官很焦虑,因为空军和陆军说你们没有抗战,他们就要把史料找出来,主要是布雷,他们还的确找到不少东西。还有抗战史系列影展,台湾拍的抗战影片不太多,会把1930年代、40年代在大陆拍的一些抗战片子也拿出来放,每一次放就找一个学者或者相关电影工作者来做一个演讲,做一个解释,我自己也负责一场,我负责的那场就叫《风云儿女》,里面最著名的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我找了相关的材料做了完成的成效,这个活动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包括台湾自己拍的一些片子。其实在抗战期间,在国民党论述下基本上从抗战时期就在写抗战史,我们在档案中可以找到抗战时期不同年代,比如说40年、41年海军抗战史记,陆军更多了,或者部队抗战史,也开始在不同的史料里,比如战地民,有很多人写回忆录,或者军方版的内容。这是比较早以前7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我们认为这本书真的写的很不错,内容也相当丰富,本身是一个北大的历史学者。在81到95年期间,就开始有一些重要的史料集,特别是第一套《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大陆抗战史研究有相当大的刺激,后来看到大陆研究里很多都引用到这本书,办了相关的活动,口述历史也比较多了。在台湾早期军方出了100本,内容非常多,编辑方式不太清楚,阅读起来不是很好阅读,这套书现在北京方面蛮希望在大陆出版,可是国防部找不到人可以跟他谈,就一直拖在这里,这是跟军方有关的,把日本战争史也翻译成中文,95年以后两岸开始交流,专家学者彼此找一些资料。台湾出的一套《事略稿本》资料,将来可能在网上阅读到这些书。没有出版的史料有很多,在档案管理局的国军档案,目前没有对大陆读者开放,很多人想用,但是不方便用。
      去年活动特别多,国史馆为主要的筹办,出版了一些书,有一些是个人出版,比如郝柏村先生讲解《蒋公八年抗战日记》,变成他读日记来出,因为出版方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让他讲的日记可以公布出来。他跟着他的一些将领到中国大陆一些战场重新走一遍,有人帮他做一个记录,这是他去年的一本书。另外是一些个人写的回忆录,这两个大陆都有出版,《巨流河》是一位老师写的回忆录,非常的感人,和东北一位空军兄长感情非常深,在台湾受到的注意程度也非常大,正好他里面提到的人叫做张大飞,就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里,碑上有他的名字,所以台湾有不少人来朝圣,就是看他的名字。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书,这样的书虽然都是繁体字,但是中间有不少的大陆作者,比如《西安事变》。今年像《陈诚先生的日记》开放。军方也筹办了一些会议,都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一种宣传或者教育。比较重视的是纪录片,我在大陆有拍纪录片,会受到一些访问,台湾方面也有纪录片,可能规模比较小,集数也比较小,就是短片式的,比如这部是《冲天》,从女性的角度,跟空军有关的女性角度,第一个是李飞一的事情,后来这些空军统统阵亡。包括还有张大飞,这部片子用了一些动画集成,因为资料用的东西不多,也是很受到瞩目的。另外以慰安妇为主题的《芦苇之歌》,在总统府放的,这几位老太太现在都60岁多,台湾一直有人否定这样的事情。我刚才讲的马英九一致认为台湾的抗战以大陆为对象,强调说国民党的领导,我想大家也都很熟悉,另外一个报道是李力群喟叹,“七七不如卡卡”,卡卡是外国的女歌星。台湾内容有一些否定,觉得国民党不要谈所谓的抗战历史,要站在台湾的角度看台湾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就是所谓的一种受害者,台湾是战争的受害者,台湾没有光复节,去年就开始强调台湾在战争日期遭遇了大轰炸,损失多少,死亡多少,开研讨会、纪念会,出版相关的书籍。当然这套论述是有弱点的,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解释,有很多人在网上就这个议题吵来吵去,不过我相信这是最近的一些论述,因为台湾现在对于认同方面是相当对立的。我这边就举出一个右边的例子,是周子瑜,选总统的前一天拿这个旗子就表示才女,媒体就曝光了,他就出来道歉。还有把国旗把献给八百壮士谢晋元(音译),但是台湾认为这是台湾的历史。
      再谈一下老兵抗战记忆的保存,老兵很早有一些人自己写一些回忆录或者文章,有各省各市,如果在台湾人多的话,会成立同乡会,会出各省的文献,比如《山东文献》,比较注重史料,这方面保存的很多,可能在壮年的时期就把经验写下来,以后在不同地方出回忆录,或者自己花钱印出来。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国史馆、国民党党史会和国防部史编局都为口述历史提供资料。我举几个军方出版的,比如军事战役,着重参加那次战役,家庭的事情讲的很少,他们访问的结果使用起来比较局限,国防部因为上面有所规定,所以集中的范围比较小。他们有一个方向,我觉得不错,也是我的建议,以不同的兵科,比如以陆战队人物来谈他们的历史,年纪大的人一定经过抗战,会把东西一些记录下来,装甲兵、炮兵,还有一些化学兵,还有高级将领的访问。还有所谓的跟抗战有关的涉及到外国人,比如说右边的飞虎队访问,他们跑到美国或者在台湾一些所谓的中美混合团空军团员,这是在美国进行的访问,在中美合作所的人员,我自己访问的,完全用英文访问的,效果好不好一方面他们年纪很大,另一方面这些人员在中国战区停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或者一年,或者几个月,对中国不太熟悉,访问外国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讲的一些地方我都找不到,比如他用福建话发音成中文,就不知道什么东西。  透过这个访问对于他们来中国参战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可是我觉得内容方面的正确性,我自己也怀疑,也翻译成中文了,就200多版。
      我个人的访谈经验,其实在论文集里已经有了,我再稍微提一下。我不做口述史,因为我们常常注意到在台湾出很多口述历史,但是出版口述历史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也会出一些问题。我发现在国外口述历史有很多,这是一个网站,收录了很多人的录音访问,有的口述史东西是用录音,有的是用录像,有的是用文字,看不同的需求,因为呈现的方式不同,我们把它当做史料的用法也不太一样,录音录像不需要太多的整理,像录音在这个网站上可以需要付费的网站,可以听到他访问的交谈话语,也可以看到整理的稿子,整理的稿子跟对话有一些不太一样,因为经过文字上的修饰。我们在进行访谈的时候,我都是台湾的经验,个人访谈或者座谈会,各有各的好处,我们自己的经验都是从事个别的经验,因为可以讲的比较久,另外座谈会式短时间完成,可是办座谈会有时候办完之后,有些人会私下来跟你讲说,某个人讲的都是乱讲的,像这样的资料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一般的准备工作,我想大家有经验的话,都差不多,主要是怎样来掌握受访者的资料,我们对受访者了解以后对他的时代对他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了解的越深,你访问的收获就会越大,如何拟大纲,这些都是比较细节的东西,是我们的一个过程。拟大纲、准备器材、如何谈、希望他如何讲话,或者有些人提出问题,或者有些人回避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访问时遇到的,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些方式,把他的东西整理出来,希望能够收集到相关的文件,还有图片。访谈的一些重点,我们当然希望能够访谈某一个事件的关键人物,因为有些人跟这个事件真的有关,但是是边缘人物,他讲不出来什么东西。我问过一个老先生,他正好在云南中央去绞龙云部队的时候,他是第五军的,他说当时在那边,我希望他把这件事讲出来,他说一晚上都在战场,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他虽然在现场,可是他没有参与事情,所以他讲不出来。历史的东西很重视人、事、时、地、物,尤其是时间,我们访问对象常常时间会讲不清楚,有时候需要我们从旁协助,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他搭配,做口述史往往我们访问者角色是尽可能正确,往往在这个地方,不要让他讲出来的东西杂乱无章,完全不符合一般人的意识,就不是一个太成功的访问。我们进入虚拟的时空,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这是我常常做的,我访问海关的比较多,我常常觉得是他们的学生,在同一个学校,他们会把你当成同学,就会访谈的愉快。访谈过程的困扰有哪些?访谈的内容是真是假?是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经常重复,老先生没有办法,要很客气礼貌听他的话。还有离题,在台湾的老先生老谈现实政治问题,比如选举。还有使用语言不同,像很多人不用台语,就不太容易访问只用台语的人,所以也是一些困难。有时候在整理方面,会出现一些不到位的状况。还有有些受访者很热情,因为有人难得陪他聊天,请你吃饭,也很花时间,也是他的好意。上述讲的内容,在台湾有不同的做法,有些是逐字稿,有些是合理的文章,这是整稿的一些技巧。文稿的开放借阅与出版,受访者同意开放的时间,随时开放,某一时刻以后开放,如何开放?我们工作也有业绩。出版之后的可能情况,无声无息,但成为有用的史料,也可能引起注意,或者引起官司。像温哈熊先生访问记录风波,这件事被传送到法院,我也被传送到法院,事件的两位老先生见面还相互点头,我们所也发表声明,新闻也报道我的舆论,我要强调口述史跟历史是真的不一样,口述史统计出来就是史料,可以用必须要经过验证。这是我自己的做的口述史,《丁治磐日记》,丁先生是民国元年的时候就当团长,跟孙传芳都很熟,这段历史我不懂,整理稿子根本整理不出来,后来找一个专家才整理出来。空军方面访问了周正龙,我访问的时候他已经很少了,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讲了,这个访问只有一点小小的记录。海军的比较多,包括黎玉玺,他的书在大陆出版的,包括青岛海校李连喜。这位老先生也很有意思,我需访问他的时候,他也退休很久了,住的是日本军方的房子。比如执行布雷任务,我们可以在进行老先生访问的时候,注意到的,比如布雷如何布置,如何把雷搬到江里。在抗战中期的时候,有的跑到公务单位,有的跑去陆军,有的跑去海军,后来到美国受训,在美国英国,他们军官待遇不错,训练也很好,还没有训练完,抗战就结束了。有20多人到麻省理工学院读书。其中我访问一位老先生,半年之后我管他要记录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这件事。
      我每次做口述史报告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心态,我们怎样做口述史,我们用以保存可信史料的态度,进行口述访谈工作。做完口述史之后,我们做研究,我们要怎样用这些材料,我们就要跳出来看口述史材料,我们就要根据在学力学的史学方法的要求,来看待史料。特别是受访者常说,“我这个人从不说件话,我对我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即使这样,你还要抱着仔细的态度去检验。我刚才讲因为那个先生我上了法庭,那位先生也说我从不说假话。
      我就讲到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不好意思,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编辑:王元萍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