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的捍卫者 做和平的捍卫者

发布时间:2014-12-16 17:29   本文被浏览过:







      12月16号上午,民建江苏省委会在我博物馆召开公祭日座谈会,公祭日首次提倡者——原民建江苏省主委赵龙先生莅临我博物馆介绍提出国家公祭日的来龙去脉,并阐述了公祭日的意义。
      2014年12月13日,冬日阳光洒满古城金陵,上午10:01分,警报长鸣,在南京城6000平方公里上空盘旋。轮船在长江、运河上鸣笛,汽车在公路、村道间鸣笛,行人在街头巷尾里停驻。时空,在那一刻似乎凝住、定格。
      77年前的今天,血雨腥风横扫,将悲情南京染成人间地狱。77年后的今天,人们将脸上的泪水与悲恸汇入时间的洪流。今天,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各丛葬地,我们以国家公祭的名义,借助庄严的仪式,就是要唤起民众对历史记忆秉持清醒状态,在心中时时刻刻保持危机感,让血泪与生命不至于湮没在时间的荒野里,并且彰显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捍卫历史、捍卫和平的信念和决心。
      在历史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人们以不同的契入方式,表达历史的尊重,并最终将汇入历史。分布全城各处的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被前来默哀的市民放满了寄托哀思的鲜花,其中,就有民建会员的身影;在寒气袭人的冬夜,无数普通市民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或者中华门城头,手捧一盏烛火,献上一瓣心香,其中,也有民建会员的身影……
      12月16日,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69周年纪念日,民建江苏省委直属工作委员会的老中青三代骨干会员齐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以学习座谈习近平总书记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讲话为主题,在悼念逝者、追怀历史、向往和平中,表达了民建会员铭记历史、戮力同心、共襄发展的信念。
       赵龙,民建江苏省委原主委,国家公祭日的首倡者。在座谈会上,他回顾了关于公祭日提案产生的初衷:2004年,赵龙带着孩子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之余,除了沉重和悲愤,使赵龙倍感困惑和震惊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人类三大惨案之一,另两处惨案发生地,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死难者和平纪念馆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均已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才仅仅是个地方纪念馆,并没有成为国家级纪念馆,而且每年也只有地方层面的悼念活动,这与它的实际意义以及国际影响力有着较大的差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南京之悼,国人之悼;南京之痛,民族之痛。”出于这样的考虑,赵龙以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在2005年全国政协全会上提交了提案,建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同时建议,“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赵龙回忆说,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相关建议比较多,而将纪念活动提上国家公祭的高度,他的提案是“独一份”。
      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在重庆发起成立,成立之宗旨即是为了团结各界思想进步行动踏实之分子,合力推进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发展各种有利建国之事业。在座谈会上重温民建成立之初的宗旨,谈及民建近70年来始终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所走过的历程,赵龙感慨良多,他说,民建历来以遵从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己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着应有的贡献。赵龙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重要讲话中的数据型史实,“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1/3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历史不容忘却!这是赵龙的心声,也是广大优秀民建会员的心声。“设立公祭日完全顺乎民意,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它是凝结政府和个人于其中、凝结社会价值和力量于其中的仪轨。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的表现,正是整个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的缩影。虽然国家公祭日已经过去,但对遇难者的悼念和对和平的祈愿却在人们心中延续,它必将唤起我们每个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赵龙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和平”达二十余次,且贯穿始终,把对和平的强调内化于公祭仪式当中,就是向世界宣告,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是对自己的和平发展负责,也是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负责。”
      赵龙2005年那份589字、49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提案影印件,就在座谈会召开的现场展示着。提案共有5页纸,49名委员签名占去2页,提案正文部分仅589字,但却字字千钧,掷地有声,一经提出就成为当年全国“两会”上各方关注的“一号提案”。9年里,赵龙的努力一直未停。在2012年,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最后一年里,他再次提交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2014年2月27日下午,9年前联名提案的委员之一、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的陈昌智打来电话,告诉赵龙,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特别贡献”奖章颁发给了赵龙等11人,以表达纪念馆对他们的敬意。在目前获得此项荣誉的44人中,还包括写作《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勇于反省历史、崇尚正义的原侵华日军士兵东史郎等国际知名人士。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深知和平之来之不易,我们也无意去咀嚼战争苦难、播种仇恨心理、延续历史仇恨,我们只为还原历史、守护真实,培养大国公民应有的历史价值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赵龙在座谈中饱含深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谈及了他的另一个期待,就是希望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同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我们正在努力。”这个,我们所有优秀的民建会员们都会努力。
      赵龙,历任无锡市副市长,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主政民建江苏省委工作的10年间,赵龙怀着拳拳爱民之心,守着参政为民之责,以务实创新的工作理念带领着全省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进取。在2012年他离任之际,曾饱含深情地说到,十年风雨,锻炼并考验着我,在责任和期望之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或闪失;在任务和挑战面前,不曾有任何的动摇或退却,念兹在兹的皆为会的建设与成长,所思所愿的莫非会的发展与贡献。……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宏大的事业中,个人只是沧海一粟,个人的贡献毕竟是短暂而微薄的。赵龙,正是以他的情怀和魅力,无声地感染和影响了一批民建会员。吴先斌,就是其中一位。
      吴先斌,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长期致力于收集南京大屠杀史料。从2004年12月征集到第一本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写真帖,到开始收集抗日战争史料,到筹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再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开馆至今,他和他的博物馆走过了不同寻常的8年。2005年冬,吴先斌在南京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南京城的控诉”民间抗战图片收藏展,时任民建江苏省委主委的赵龙应邀参观了展览,他对吴先斌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将此举做实做强,并在展览现场挥笔写下“牢记历史悲剧,弘扬爱国精神”。如果说,之前的吴先斌收集抗战图片仅仅是自己的个人爱好,那么,自图片展得到赵龙主委的鼓励之后,吴先斌萌发了更大更系统的念头,2006年始,吴先斌正式创办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初创时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2008年改为现名),从此,他散尽千金而不惜,历经坎坷亦无悔,终成南京民间收藏大屠杀史料的第一人。
      这8年,是吴先斌的“八年抗战”——他拯救抗战历史、保存抗战历史!8年来,博物馆的藏品越来越丰富,3000余件藏品向7万余观众无声地诉说着历史,受到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父母、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夫人王玉龄女士、抗日名将高志航之子高耀汉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2009年9月16日,博物馆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7日,被民建江苏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吴先斌因其突出表现,经民建江苏省委推荐,获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7月,博物馆被民建中央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南京市民经网络评选评为“我最喜爱的博物馆”。
      吴先斌,一位普普通通的民建会员,一位事业小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在“捍卫真相、维护史实”的信念支撑下,奔波劳顿、风雨兼程,从未停下脚步。他说,“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轻易地打动我,除了这段历史,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轻易地打动我。”他在一篇名为“重温苦难”的文章中写道:“要怎么告诉你,这眼前的南京城?怎么让你知道来自一个叫做“日本”这个国家的军队,把一个六朝金粉地生生杀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他写道:今天的日本,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否认与抹杀“南京大屠杀”,今天的国内少部分国人的麻木与遗忘,成了南京这座城市新的疼痛与伤害。正如张纯如女士所说:“忘记南京大屠杀,等于第二次被屠杀。”吴先斌在座谈会上再次向会员们坦陈,要记住这段历史,心中的确不爽,但正视这段历史,它可以让我们保持住危机感,提供给我们一种力量,去寻求正义、良知,去寻求爱心、和平。在吴先斌强大的内心世界里,爱国爱会的深沉与对民建宗旨的信守,支撑着他始终走在收藏民间记忆的道路上,以他的一己之力为整个民族的完整记忆作着贡献,以他的一己之力回应、继承并传扬着民建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的吴先斌,现在正在为收集国民党抗战老兵资料、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现状而四处奔走,同时,他和其他有识之士投身到为在南京建立国家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而奔走呼号。在他看来,国家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的建立,可以告慰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献身的英烈们,也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自尊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更是把抗战精神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去的一件实事。
       在座谈会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裔张月瑶、自发前往丛葬地悼念死难同胞的老会员周毅、新四军女战士的后代李青等民建会员们也都诉说了自己的心声——
      今天,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我们流下的是悲情泪水;明天,化历史悲情为奋斗动力,我们将缔造伟大的民族复兴。
      今天,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是对死去的他们负责,也是对活着的我们负责。只有还昨日的他们以尊严,才能维护今日我们的尊严。
      今天,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是对过去的历史负责,也是对当下的现实负责。只有还过去的历史以认同,才能建立对当下现实的认同。
      今天,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是对自己的和平发展负责,也是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负责。只有还自己以信念和希望,才能给世界以信念和希望。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