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纪念塔在缅甸落成

发布时间:2025-01-17 14:22   本文被浏览过:

     第一座由民间热心人士筹建的中国远征军纪念塔近日在缅甸落成





几十位远征军将士异域安魂还有更多无名英雄等待我们寻找

200师部分牺牲将士名单:
戴安澜(师长)安徽无为人
柳树人(团长)贵州安顺人
刘吉汉(副团长)
黄景什(副团长)
陈维林(上尉连长)
黄生荣(上尉连长)四川人
王若坤(少尉排长)
孙建良(少尉排长)河南人
吴基文(皖)、吴琪立(湘)、邓定中(湘)、李长晚(粤) 、阮廉清(湘)、蔡雪松(皖)、曾维郎(湘)、杨青云(黔)、王有明(鲁)、袁瑞生(赣)、谭继禹(皖)、樊国祥、 黄道生(赣)、黄持楚(赣)、肖洪勋(赣)、吴宝康(苏)、何思林(皖)、曹新育(鄂)、严大生(湘)、王有林(皖)、吴国桢(苏)、杨子贵(川)、杨松山(豫)、张起禄(苏)、王金山(湘)、任天祥(粤)、舒芳华(湘)、杨方建(湘)、张月华(湘)、金子成(苏)、银金玉(湘)、梁冠臣(粤)、杨秀建(湘)、周南生(湘)、王师堂(湘)、石作辉(桂)、周南成(湘)、陈立明(鄂)、黎前仁(湘)、农国泰(桂)、蒋虎成(苏)、杨厚福(赣)、 阮跃光(湘)。


 

烽火回忆

民族之雄戴安澜

        戴安澜,安徽无为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黄埔系骨干。戴将军曾参加北伐战争、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不俗战绩。
       1942年,戴安澜部队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1942年5月18日,部队行至抹谷至昔卜的一条路时,半夜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在亲自督战时,左腰连中两弹,由于缺医少药,25日开始,戴安澜将军处于昏迷状态,伤口已经溃烂,有蛆虫爬动。26日下午4时到茅邦村的一处寺庙中,戴安澜将军精神突然好了起来,示意部下拿出地图,指示部队撤退路线。指示完后,戴安澜将军自感不支,让战士扶他起来,向北遥望自己的祖国,壮烈殉国。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1月26日的缅甸风和日丽,缅甸北部城市孟密市莫枚县莫洛村的一座寺庙中挤满了人,回响的梵乐中,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之子、72岁的戴澄东老人眼中噙着泪水,向着刻有“永垂不朽”字样的纪念塔跪拜,心中默念:“亲爱的爸爸,今后你和你的战友们可以在这里安息了。”
      这一天,历时两年,第一座由中国民间热心人士筹建的中国远征军纪念塔,在距离中国国土100多公里、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从缅甸国土撤离的村寨正式落成。戴澄东在内的5位200师远征军老兵的后代,为戴安澜及远征军200师阵亡将士在异域安魂。
 
这一天,将士们等了71

       五位远征军后人见证纪念塔落成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一条“瑞丽江”盘亘在中缅两国边界,“瑞丽”是傣族的语言,在缅甸,傣族也被叫做掸族。在他们的语言里,“瑞丽”意为“雾茫茫笼罩的翠绿地方”。依瑞丽江而建的缅甸莫洛村,1月26日迎来了热闹的一天。寺庙的僧侣换上了崭新的袈裟,村民们披上整洁的服装。中国远征军200师重机枪连连长王玉成的儿子王建贵,汽车老兵的儿子王玉顺,以及200师远征军老兵的后代李松明、刘绍富,在莫洛县副县长的陪伴下,和从南京赶去的戴澄东一起出席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在缅牺牲将士纪念塔开光仪式。这一天,将士们等了71年。上午8:30,僧侣们吟诵着佛经,将一块块玉石模样的法器放置在塔顶。依照缅甸风俗,纪念塔采用塔身加基座合筑的样式,塔高9米,基座1米,基座采用8面莲花座,正面镌刻着“在抗击日寇法西斯血战中牺牲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将士们永垂不朽”。
       1939年1月,35岁的戴安澜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942年初,中国组建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9000官兵,作为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同古、棠吉战役中,戴安澜接连取得大捷,成为当时的中国军队所获为数不多的佳绩。
       眼中噙着泪水,戴澄东心里默念着:“亲爱的爸爸、戴安澜将军,敬爱的中国远征军牺牲的将士们,今天我们来了,也带着亲朋好友的心愿来凭吊你们了。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和骄傲,大家一直怀念你们,在这里为你们建立一座纪念塔。爸爸,今后你和你的战友们可以在这里安息了。”
 
四五千阵亡将士,有姓名的只有50 

       纪念碑上,还留着大片空白……
       在纪念塔的基座上,用中缅英三国文字镌刻的文字,记叙着那一段泣血的家国情怀。200师入缅时,有9000壮士,回国后成建制的只有4000人,加上此前受伤提前归国的,异域阵亡将士有四五千人。筹建纪念塔期间,戴澄东也曾查询戴安澜的回忆录和日记,但有姓名可查的牺牲将士只有50位。更多的烈士战死异乡,没有来得及给后人留下一个能够凭吊的姓名。基座一面的碑文上,这50位将士的姓名和籍贯刻满石碑。 “但是碑文上留了好大一块空白,将来找到了姓名就往上面刻。”戴澄东说。
 
 十余位热心人士出资兴建

        让热爱和平的人知道那段历史
        2011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曾陪同戴澄东,前往缅甸寻访戴安澜将军殉国的地方,虽然最后找到了戴安澜的牺牲处——缅甸茅邦村,但一路旅行,也让两人凄楚不已。两人寻访时,在同古一处偏僻的华人文化馆,曾见过一座简陋的“中国远征军纪念碑”,“那是200师一个连长的后代自己修建的,用水泥柱子做成的碑上,只有‘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几个字,原来在同古市中心,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迁址到一个仓库的广场上。”戴澄东向现代快报记者讲述这段经历时,难掩失落。 “我们是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应该让更多的缅甸人民和热爱和平的人知道那段历史。”为了纪念这些英雄,吴先斌出资18万元,还发动了3位企业家朋友,筹资7万元,资助戴澄东修建第200师阵亡将士纪念塔。“其实我自己出资也完全可以,但还是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后代对先贤充满敬畏的祭拜。”吴先斌说。为修建纪念塔,戴安澜将军的子女也多方奔走,经由长子戴復东、戴藩篱、戴澄东、戴靖东等家人的发起,戴家出资16万元,外加戴澄东朋友支持的5万余元,纪念塔得以最终落成。
       如今,与第200师阵亡将士纪念塔同期修建的戴安澜将军纪念塔也正在缅甸茅邦施工。而刘放吾挂帅的第38师113团老兵的后代,刘放吾儿子刘伟民为代表修建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也已经于1月上旬刚刚在缅甸仁安羌落成。
 
选址原因

        这里是200师撤离地
        曾见证中缅人民友谊。
        戴澄东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塔,是因为这里是200师撤离时经过的最后一片缅甸国土。
        如今,瑞丽江已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而71年前,这片生机盎然之地却硝烟弥漫:中国远征军200师曾从这里撤离归国,而中国驻印军和在云南的远征军发动反攻收复缅北和滇西,也是从这里长驱直入的。戴澄东前往缅甸寻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曾向他讲述,200师当时从南面的山上下来,路过村庄时对当地居民并没有惊扰。来到江边后,官兵们开始扎木筏和竹筏。当时一些缅民还到江边教战士如何编筏,并和他们一起编扎。筏子扎好后,用一根绳子在江两岸固定,通过绳子来回拉筏子,运送兵员,大大加快了渡江的时间。在1942年初夏的那个夜晚,瑞丽江成为中缅两国人民生死情谊的见证。
       戴澄东说,纪念塔的落成,在当地的村里也成了一件盛事,当戴澄东们为先人焚烧纸钱时,热心的老百姓们也在一旁帮着叠元宝和折纸钱。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18万元
李凤园 3万元
朱利 2万元
张建明 2万元
戴復东、戴澄东等家属 16万元
吴选民 2万元
张庆虎 2万元
此外,浦江、张斌、杨加才、赵正贤、彭赛恒、张明如、张廷举、浦瑞年等热心人士也对纪念塔的落成作出贡献。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