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军迷俱乐部再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4-06-09 11:33   本文被浏览过:



        大屠杀幸存者想为抗战勇士寻找亲属
        今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6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扬子军迷俱乐部联合关爱老兵志愿者以及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办了以“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国梦想”为主题的参观和座谈活动。活动中,已经85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潘有明老人含泪回忆起当年遇到的一名抗战勇士。76年过去了,为这名无名勇士寻找亲属成了老人最大的心愿。
博物馆里,铁证如山重
        一年后,扬子军迷再次走进安德门大街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依然是为了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和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吴先斌馆长带领扬子军迷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博物馆,并作了详细的讲解。
参观结束后,本次活动还组织了一次座谈会。已经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潘有明老人,1937年12月13日之后,在毛官渡(今宁芜铁路在城南的拐弯处,赛虹桥附近)的一座桥上亲眼目睹横七竖八、层层叠叠的尸体,堆得有8、9岁小孩个子那么高,把桥塞得满满的,根本就无法通过。老人还讲述了震撼了他一生的一个无名勇士的故事。
无名勇士,惨烈殉国
        1937年,南京沦陷之际,9岁的潘有明在中华门西街珍珠巷西侧的一个芦席棚里遇到一名受重伤的中国军人,“他浑身是血,身上被日本兵刺了很多刀,白衬衫都被血浸透了,干涸的鲜血把衣服都粘在了身上。”
        老人神情凝重地讲述着这名军人的故事,“问他从哪里来,他用手向西指。他讲‘官话’,是北方口音,年龄不会超过27岁。他说,他是个在一场战斗之后落了单。那一天应该是12月12日,与日寇血战后,其余的人全部牺牲,剩下他一个人被七八个日本兵包围,他就用日语告诉那些日本兵,一群人对付一个人不符合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有种的应该单挑。日本兵被说服了,他就与日寇单兵拼刺刀,在先后干倒两个敌人后,剩下的五六个日本兵意识到中计了,就端着刺刀从各个方向刺向这名中国军人。身中十几刀,他终于倒下昏迷过去。日本兵以为他必死无疑,便转身离开。”
        虽然身中十几刀,但是并没有刺中要害,后来他又苏醒过来,就躲藏到西街珍珠巷难民们搭建的一个芦席棚里。不久,躲避炮火的难民们回到珍珠巷,他就遇到了当时才9岁的潘有明。逃难之中根本没有粮食,潘有明就去挖藕,没有油,于是就弄成藕泥捏吧捏吧,炕熟了给他吃。
南京沦陷,他身负重伤,缺少粮食没有药品,部队也全部打光了。眼看日本兵搜查加紧,他最终还是拿了一根绳子自杀了。
76年后,已经85岁的潘有明老人回忆起这名无名勇士以及那惨烈的一幕,还是忍不住潸然泪下。老人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这名勇士的姓名或亲属,给他的在天之灵一个交代。
可能隶属51师302团或305团
        根据潘有明老人的回忆,参加座谈会的南京保卫战研究者张定胜结合史料对这个无名勇士的经历进行了还原,“这个无名勇士在武器落后而且孤军被包围的情况下,用日语跟日本兵对话,并单挑七八个日本兵,还干掉其中两个,身负重伤为了不连累百姓遭日本人屠戮最终自杀成仁,说明他肯定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具备很高的军事素质。再结合当时的年龄和落单的时间地点,他应该是毕业于黄埔军校(黄埔10至13期左右毕业),隶属于当时从高桥门撤至华严寺、姜家营、毛官渡驻防的51师305团,或者是12月12日撤退后留下断后的302团徐景明营(12月13日傍晚该营官兵全部殉国),或者是驻守中华门的88师未及撤回城内的军人。”
张定胜分析道,“潘老发现这位无名勇士的时候,应该是12月14日,那时仗刚刚打完,鬼子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这个人身负重伤,跌跌撞撞走不了多少路。当时的珍珠巷以西是一大片开阔的丘陵地,距离珍珠巷最近的一个战场就是302团防守的赛虹桥(1公里左右)。88师是在中华门正面防御,11日已经被日军突破防线,大部分官兵都牺牲在雨花台。到12日,雨花台和中华门相继失守,所以88师的可能性很小,只是存在这个可能性。而根据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文献考证,更确切的说,他更有可能属于12月9日深夜开始驻防华严寺的305团于清祥营。华严寺在今天安德门康润园小区西北,离赛虹桥、集合村、毛官渡较近。305团从淞沪战役一路打来,团长张灵甫对部下要求极高,保卫南京时亲率全团官兵向中山陵方向遥拜,官兵们挺枪举拳向孙中山寝陵同声宣誓:誓与首都共存亡。这名无名军人体现出来的军事素质也与305团的精神风貌极为相符。”
不忘历史,共祈和平
        南京汤山炮兵学院退休教员费仲兴长期致力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及幸存者,堪称南京大屠杀民间调查第一人。他说,76年前的7月7日,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此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这才赶跑了侵略者。中国人一定要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一位参加活动的解放军某部上尉军官表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记的日子,落后就要挨打。身为军人,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军事素质,力保祖国不再受到侵犯,确保屈辱的历史不再发生。
        扬子军迷王薇薇,在一家外企当翻译,她也是第二次走进南京抗战博物馆。王薇薇告诉记者,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这一天了,她也是经过提醒之后才想起来,“这个活动其实是非常好的平台,能够让大家在拼命向前冲的时代下还有一个认真审视反思自己的地方,让大家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在为曾经这段历史默默的付出,独自承受煎熬。尤其是潘老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在场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战争之残酷,不仅深深刺痛了我们这块土地,众多无辜生灵,还有曾经保卫我们的无名英雄们。在博物馆的墙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让我们记住那些惨痛的过去,敬待亡者,诚心对待生者,以史为鉴,共祈和平。”(赵静娴)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