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馆大事记【2007年】

发布时间:2022-10-19 10:51   本文被浏览过:

●2007年1月29日,南京大学的12位院士及其亲属一同来到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参观,这些在各个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们表情凝重地看着馆内近千幅侵华日军在南京时的纪实图片,其中几位院士更是亲历了那段不堪的岁月,看起来特别认真,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2007年3月2日,日本学生代表团一行10多人参观陈列馆,并与中国学生“鉴往知来”中日两国学生交流座谈会,会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老人给中日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目睹7位亲人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往事。中日学生深受感染,纷纷留言谴责日军暴行。

●2007年3月20日,本馆举行第二次学术沙龙,主题为侵华日军南京慰安妇的调查与研究。与会的有:孙宅巍、王选、王炳毅、经盛鸿、张连红、张生、郑忠、杨夏鸣、王卫星、戴袁支、童迅、郭必强、于曰良、吴先斌等。

●同一天,网易论坛黑参斑竹文心对王选、张连红、吴先斌进行了访谈。主题是关于对日战争索赔的问题。

●2007年3月25日,日本大学师生代表团32人来馆参观,中日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会,会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中日大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

●2007年3月28日,日本学者山田正行参观陈列馆,中日专进行了座谈研讨,下午,日本学者山田正行在南京师范大学作了“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心理研究”的报告。

●2007年5月9日,赴南通、如皋探望并采访日军侵华时期慰安妇周粉英老人。

●2007年5月12日,再次赴如皋探望周粉英老人,随同前往的有已故侵华日军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的儿子唐家国和儿媳。

●2007年5月,收集到100多封来自于江南水泥厂职工的信件,这些信件反映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疏散留守人员之间的通信,也记录了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的民族企业家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一些经历。

●2007年5月27日,收到从日本寄来日本著名学者山田正行复印的有关西里龙夫记载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述资料,及西里龙夫所著《中国共产党与民族统一战线》一书。经查询,西里龙夫记载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是未经发现的珍贵资料。

●2007年6月22日,吴先斌、朱弘等赴云南滇缅考察。

●2007年7月4日,《国威》发起了关爱老兵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在南京和北京的现场纪念活动拉开全国范围寻访慰问抗战老兵的序幕。 “七七事变”亲历者李鸿斌(87岁)、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王卫星、张生、孙宅巍教授、29军老兵李鸿斌以及王选、王楚英等社会知名人士和当地媒体,进行活动的启动仪式。

●2007年8月6日,收集到曾任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书记官丁志安的一本回忆手稿,手稿记载1946年9月19日丁志安经人介绍来到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任书记官、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具体组成人员名单,以及在审判工作期间,丁志安随同审判官调查战犯案件的经历。南京日报作了报道。

●2007年8月15日,日本“铭心会”(缅怀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争牺牲者、铭刻在心集会,“铭心会”是日本国内一个和平反战组织,在日本分布很广,总部设在大阪。每年八月,铭心会都会在日本各地集会,祈祷和平)访华团访问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中日双方代表以互赠书籍资料、签名等方式表达反对战争、企盼和平的共同心声。新华日报作了报道。

●2007年9月??日,收集了一套南京沦陷前后日本制作发行的《支那事变·南京战迹》明信片。这套明信片有十六张,每张照片都有日文的文字说明,注明了照片所拍摄的地点。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认为,这些明信片中的照片都是日军自行拍摄的,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2007年10月26日,收集到薛葆宁于1937年8月16日拍摄的南京遭日军轰炸的影集,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卫星表示,这是南京地区首度发现的、并由中国人拍摄的日军轰炸南京的照片原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2007年11月29日,举行薛葆宁相册发现新闻发布会,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等十余家媒体作了报导。

●2007年11月27日,从收集到的“支那事变纪念写真帖”中新发现一组由参战日本兵拍摄的照片,不仅与现有文字史料相印证,且与南京学者近年在仙鹤门一带发现的丛葬墓呼应,也与日本学者提供的侵华日军在南京仙鹤门大肆杀俘的新照片相吻合,这也证实了日军曾在此地大规模屠杀战俘的事实。扬子晚报作了报导。

●2007年11月??日,在某国际知名拍卖网站拍得时任日军上海派遣军第十三师团曹长所有的一面“祝旗”,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正是这支部队,在江边射杀了大约15000名中国俘虏。专家认为,由于日军第十三师团所属部队曾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战斗,并在南京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因此,这面祝旗是日军当年侵略中国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扬子晚报2007年12月18日作了报导。

●2007年11月??日,收集到一本《流亡日记》,日记记录了一个南京普通市民——时年32岁,曾任小西湖小学老师的周廉臣,从1937年11月26日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从南京“跑反”到西部避难的经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说,这本《流亡日记》填补了研究方面的空白,其史料价值不亚于《拉贝日记》或者《魏特琳日记》。现代快报作了详细的介绍。

●2007年11月9日,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南京高校教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三江学院的大学生等,在本馆共同举行缅怀华裔女作家张纯如逝世三周年追思会,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作者,一九九七年,《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加拿大、美国热销,连续几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南京日报对此次追思会作了报导。2007年12月15日,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来南京时,将“追求真理、维护和平”的题词赠给了陈列馆。并将张纯如女士13年前在南京采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的影像记录——四盒录像带留在本馆保存并展出。

●2007年11月18日,南京铁心桥居民赵静向我馆捐赠两颗子弹头,两颗弹头是在其爷爷赵正林坟墓中挖掘出,赵正林是被日军枪杀致死,经鉴定两颗子弹头为日军子弹头。

●2007年11月20日—11月22日 馆长吴先斌赴香港参加《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座谈会》。

●2007年11月22日,日本《南京记忆》代表团一行30余人来我馆参观。

●2007年11月24日,馆长吴先斌参加在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史料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的1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提交了30多篇论文。日本都留文科大学比较文化系主任笠原十九司教授最新发现的一些史料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2007年12月12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发生70周年之际,接受中国江苏网、搜狐网等百家网站,做客嘉宾聊天室,与网民互动,聊聊个人潜心收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及筹建首个“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的心路历程。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