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俊:两次参加打碉堡

发布时间:2021-06-15 09:55   本文被浏览过:

老兵档案: 张文俊,亭湖区盐东镇生建村人,1927年生。 1944年1月入伍,抗战时期参加过解放南洋、盐城等战斗。 在部队时曾任荣军学校文化教员。1949年9月复员回乡务农。

        记者在生建村见到83岁的老兵张文俊,发现老人精力却好得出奇,竟然骑机动车上街买菜。他儿子告诉记者,老父亲拉得一手好二胡,还会吹唢呐,碰上人家红白喜事,他还能去凑合凑合。

        饿得没办法去当兵

        张文俊老人很健谈。提到当年参军的事,老人说,如果叫我说出多少大道理来,全是假话,我参军,纯粹是当时饿得没办法。 “1944年1月,南港(现为盐东镇正阳村)的杨登甲带人到我们这儿打狗,告诉我,你想有饭吃,只有跟共产党走,跟我们走。”为了不被饿死,张文俊就跟他们走了,参加了斗龙区联防队。 当时,张文俊分到一支小马拐(马枪)。两个月后,联防队改编为洋河大队,教导员是程步凤。大队有4个连,其中一个连是3师的正规军,其余3个连都是地方武装改编的,枪支五花八门,有汉阳造的湖北条子,有小马拐、老套筒、老土喷。 老人说,我们武器不行,不和鬼子正面交锋,天天夜里打骚扰,常常搅得他们没法睡觉。鬼子被洋河大队弄怕了,因此到处收买地主汉奸,为他们通风报信。为此,张文俊所在的2连,夜晚宿营一个庄子最多睡上两三个钟点就要换个地方,以防意外。 一晚,部队在大丰三龙北面的一个庄上宿营。刚睡下不久,站岗的张文俊忽然发现西北方向的草田里出现一道手电筒微弱的亮光。手电筒当时是奢侈品,当地只有鬼子才有。张文俊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连长。连长一看确实是鬼子来了,于是迅速转移至西潮河以北。 后来才知道,那个庄上有个汉奸,部队进庄后他就到沟子头(老地名)鬼子那里报信了。这家伙后来在“肃反”中被镇压了。

        大新河边炮击敌碉堡

        1945年夏,南洋解放后,盘踞在南洋的伪军全部逃到了盐城。张文俊所在部队盐阜独立旅第2团的任务就是端掉大新河西的两个碉堡。 这两个碉堡一个在北接新洋港的河头上,一个在如今的新洋村境内,两个碉堡遥相呼应。原来河上有座能开汽车的大木桥,我军围困南洋时被敌人拆了。解放南洋时,我军缴获了一门小炮,张文俊念过书,看过一些火炮资料。团长问他敢不敢打炮,张文俊说敢,团长就让他当炮兵。 “这小炮的炮弹只有棒头瓤子大,威力小,打了几十发炮弹,也没能把新河西的两个碉堡端掉。”怎么办?河中间有两排敌人没法拔走的桥腿和枕木,团长派人寻找能架桥的长条木,可凡是能架桥的木头都被敌人掠走了,一根也找不到。几个当地群众知道这事后,主动回家把自家的桁条抽下一两根来支援前线。 老人说,那几根木头担在河上,不能走,只能爬,虽然爬桥过去炸碉堡的战士牺牲了好几个,但最终还是爬过去了,把两个碉堡端了。

        陇海路边打了个开心仗

        日本宣布投降后,一些在华日军却继续顽抗。张文俊所部奉命开赴陇海铁路沿线的王窑车站,迫使日军投降。 其时,王窑车站有2000多伪军,鬼子只有百把人。由于铁路被我军堵死,鬼子的装甲车无法开动,只好龟缩在一座碉堡内。距碉堡两公里多路的伪军驻地,被兄弟部队四面包围,张文俊所在部队就是对付这碉堡里的百十个鬼子。 老人说,鬼子顽固得很,就是不肯向我军投降,你进攻,他就开火,那火力猛得让人没法靠前。为了减少伤亡,我军采取围困的办法,看你碉堡里能存多少水和粮。 果然,5天后的一天夜里,鬼子开始突围了。10多匹马和一大群鬼子,从碉堡后面的院子里一窝蜂冲了出来,方向是伪军驻地。我军阵地上的小炮、机枪一齐开火,密集的手榴弹飞蝗一样抛向敌阵,直炸得鬼子人仰马翻。 说到这儿,张文俊老人开心地笑了起来。他说,和鬼子打仗,这是最开心的一次,就像电影里拍的一样。

        (采访者:虹雷  采访时间:2010年夏  采访地点:盐城亭湖区盐东镇生建村张文俊老人家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