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上午,在山东省鲁中监狱的宿舍区,我们见到了已经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雷贵源。眼前的老人,尽管头发已经全白,甚至有些稀少,但脸上皱纹极少,一开口就是浓重的山西口音,铿锵有力。谈及如何走上抗日道路,他笑言曾经是为了吃上白面馒头,没想到当兵后更苦了。
刚去的时候,确实“享了几天福”,隔三差五就有白面馒头吃。这是雷贵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这样的日子也就过了两三个月,就跟着部队开始了艰难的战斗之路。用雷贵源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日本鬼子侵略进来,打到平遥,我们不打谁打”。
让雷贵源没想到的是,很快就和鬼子碰上了。当时他们一帮新兵大概有两百余人,急行军至山西省洪洞县赵城时,意外遭遇了鬼子。尽管当时鬼子人数并不多,不过六七十人,但是对方装备精良。当时,他们这些新兵还未发枪,为了减少伤亡,在老兵的掩护下,包括雷贵源在内的新兵们赶紧撤离。而鬼子因为摸不清状况,看到八路军人数有绝对的优势,又怕是陷阱,也不敢轻易追击,就这样,新兵们才没有太大的伤亡,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
提及吴岱,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开国将军的身份,会令很多人敬佩。吴岱,1931年投身革命,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吴岱参加了平型关、汾离公路、海陵反“蚕食”、岌山反“扫荡”、郯城、赣榆、石沟崖和莒县等战役战斗,为开辟和壮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吴岱参加了抚顺、四战四平、辽沈、平津、强渡长江、湘西、衡宝和挺进广西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吴岱在抗美援朝期间率部参加了一次至四次战役和西海岸防御战等大小战斗上百次,均取得了胜利。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八岁。
雷贵源说,1941年1月,吴岱调任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政委,率部在山东肥东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后不久,雷贵源调入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任副班长,就是给吴岱将军做警卫工作,这让他一直倍感自豪。他清楚记得,吴岱将军记性好,不用笔记,开完会就能回来传达内容,复述起会议内容来,几乎与原报告相同。凡见面之人、经历之事,均能记得很清楚,人名、地名多年不忘。
雷贵源的大女儿雷平清楚记得,自己小时候,爸爸就经常跟她说,当兵时晚上急行军,牵着马尾巴就能睡着。有时候马发脾气,一抬蹄子就能撂倒人,雷贵源起来拍拍衣服,接着赶路。尽管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但是雷贵源却常跟子女们说,和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自己是无比幸运的。在战斗中,他从未受过枪伤,也未被炸弹炸伤过,顶多磕磕碰碰,转业后,又有了五个子女,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太幸福了!
有一件事让雷贵源记忆深刻,尽管已经过去这么久,但想起他老人依旧眼眶发红,忍不住落泪。那是在1942年的鲁南地区,当时雷贵源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四团政治委员吴岱的警卫员。那一天,部队文艺演出,因会议需要,雷贵源陪同吴岱到师部参加会议,没有观看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当他俩匆匆赶回时,发现一个特务连及一个警卫班的一百余名战士全部被淹死,河滩上遍地是遇难战士的尸体。老人回忆起这件事,眼中噙满了泪水,“我和吴岱同志当时是放声痛哭,心疼啊”!
那时雷贵源所在的部队刚刚由山西进入山东,就在费县小卞桥遭到了日军的突击包围。当时还是通讯员的雷贵源,冒着生命危险,牵着战马从壕沟里冲出包围圈,将危急情况及时传出,使部队获得了增援。即使这样,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仍伤亡惨重,原先两百多人的连队战到最后只活下二十余人。对此雷贵源心中充满遗憾:“我们支撑了整整一天!人死了那么多,我和活着的战友是含着泪,就地挖坑把牺牲的战友埋了的,连块墓碑都没来得及竖啊”!
采访结束时,我要给雷贵源拍照,老人说先等等。当雷平拿出老人挂满军功章的军装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尽管转业那么久了,雷贵源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是一个兵, 一个当了二十二年的老兵。
(采访 撰稿:马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