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庠璧:回忆晋南两次抗日战斗

发布时间:2021-05-10 15:50   本文被浏览过:

强渡沁水
        一九三九年六月七日,二十七军军长范汉杰率领所部第四十五师、第四十六师、预备第八师,经过十天强行军,从陕西禹门口、韩城、龙门、平民、朝邑、风陵波,绕道潼关直至河南灵宝渑池渡口,强渡黄河,进抵山西古城、南村,攻取垣曲,阻止日寇强渡黄河西进。
        全军进抵沁水,为河川及山洪所阻,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加上日机白日不断空袭轰炸,只能夜间行动,这对大部队行军,更增添了许多困难。其时正值五、六月的霉雨季节,连日大雨连绵,山洪暴发,河水涨落不定。原有简单桥梁,均被山洪冲垮,或遭到日军破坏,我军被洪水所阻,三昼夜不能前进。范汉杰军长,焦急万分,命令第旧十六师师长黄祖勋派工兵营(我任营长)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赶搭浮桥的任务,以便全军顺利通过沁水河。如限期内不能完成,即按军法从事。”
        我奉命后,即向全营官佐传达说:“全军能否按时渡河,责任完全落在我营官兵肩上。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下定不怕牺牲的决心,坚决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随即命令第三连竭力沿岸寻觅船只;其它各连及营直属部队官兵,马上上山伐树,扎木排。霉雨季节山洪涨落不定,困难的确很大。木排在涨水时放下,夜间雨停水退又被搁浅了,等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水又涨了,山洪流速又急,木排很快就会被冲跑,确实急人。师长黄祖勋到现场观察到这种情景,也默默无言。我向师长保证:“想尽一切办法,哪怕是全营牺牲,也要完成架桥任务”。当即召集全营官佐宣布:“我们决不能向困难低头。要不惜任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我们军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就是牺牲生命,也是光荣的”。我讲完话,首先跳进河里,全营官佐和士兵见状,都纷纷往河水中跳。顶着湍急流水,拚命将木排拖住,终于搭成了浮桥脚架,控制住木排不被冲跑。这时第三连也弄来了几只木划子,奋力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浮桥。
        我营军官大部分是军校的后期同学,少数是教导总队留下来的,素质和技术都比较好。全营官兵都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水中泡了三天两夜,轮番顶住木排,不顾饥寒困倦,与洪水搏斗。终于胜利搭成了几座浮桥,完成了全军渡河的任务。古人说:“众志成城”只要大家一条心,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团城浴血奋战
        第四十六师攻克垣曲后,我奉命随同苏参谋长及各团团长,赴距垣曲城约二十公里的团城二带侦察地形,选择前沿阵地。团城是垣曲北面的门户,地势险要,丘陵连绵起伏,是敌军必经的要道。阵地选定后,苏参谋长命我工兵营一日一夜完成构筑好前沿阵地的野战工事。我立即召集全营军官下达命令并划分地段及]二区,为避免敌人发觉,暴露我军企图,命各连迅速造饭,就地休息待命,俟黄昏开始动工。由副营长绘制工事构筑、火网分布要图,送呈师部,请求师部指令师通讯连,速即完成架设通讯网。
        全营官兵从黄昏时起,虽经一整夜的奋力赶筑,因工程浩大,拂晓前尚未完成。就闻北方传来炮声,我派出的前哨排也发射信号弹,报告发现敌情。我即命各连迅速进入阵地,并命令各连长指挥时要沉着镇静,在敌人炮击时,进入掩蔽部内隐蔽,在阵地上派人观察敌情,俟敌人进入我火网有效距离时,再猛烈还击,节省弹药,不准乱放枪,同时我即派传令兵飞速向师部报告,表示坚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敌人黎明开始向我阵地炮击,时断时续达数小时之久。八时许,敌步兵即猛烈向我阵地攻击。我部从上海抗战转战至晋东南,士兵英勇应命,连排长多系军校毕业生,部分出身教导总队,都能单独作战,敌人三次进攻都被我击退,横尸遍野。我营两个连长受伤,三个排长阵亡,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一,损失虽极严重,但官兵死守阵地,寸步不动,特别是前哨排只剩下十二名士兵,仍在排长的指挥下战斗,当敌人进攻我营主阵地时,他们从敌侧后进行夹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四散奔逃,有如丧家之犬,使我营主阵地仍坚如磐石,前哨排在战斗中勇猛顽强,立了大功,副营长不幸阵亡,我也负了轻伤。战斗到下午三时左右,师部命令第一三三六团派了一个加强营来增援,才将敌人击退。换防时,我集合全营官兵清扫战场,看到英勇牺牲和受伤的官兵很多,大家不禁失声痛哭。我率领全营向光荣牺牲的烈士遗体默哀致敬后,才率队后撤,立即请求上级指派卫生部队将烈士的忠骸就地掩埋。
        当我率领全营回到垣曲时,师民黄祖勋率师部官佐,已在大路上等候。我向师长敬了军礼,只说了一句:“报告师长,任务完成了”。眼泪夺眶而出,往下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师长当即慰勉我营官兵:“为了国家民族的生存,牺牲的官兵是光荣可敬的”。师长随即传令对我营官兵进行了表彰犒赏,并晋升我为中校营长。今天事隔数十余年,但记忆犹新,更油然引起我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献身的先烈们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撰稿:姜庠璧,抗战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四十六师工兵营长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时间不详)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