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祺:1944年桂林防守战

发布时间:2023-11-15 16:32   本文被浏览过:

一、战斗前一些情况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后,日军沿着湘桂铁路长驱南下,大举进犯广西。蒋介石下令给柳州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要张确保桂、柳。当时第四战区所辖的战斗部队有夏威所部的第十六集团军。下辖两个军,第31军驻防南宁、龙州及玉林,第46军奉令策应衡阳会战,驻在衡阳附近。邓龙光的第35集团军仅有一个师驻在广州湾附近,其余所属各军均不在广西境内。张发奎接到这个命令后,大感兵力不足。他在柳州战区司令长官部,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决定以第十六集团军开往桂北守备桂林。当第十六集团军所辖的第31军开到桂林,第46军由衡阳附近用火车输送到桂林时,白崇禧由重庆飞回广西,到了桂林,把第四战区原定的作战部署作了更改,改以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韦云淞为桂林防守司令,指挥第31军(下辖第131师和第188师)为主干防守桂林,以副总司令周祖晃率领第31军第135师为主力,并指挥以广西绥靖公署四个独立团临时编成的两个纵队,作为武宣守备队,对付由西江下游向平南、桂平进攻之敌人。其余各部队统由第十六集团军总部指挥,在桂、柳外围机动使用。部署方定,白崇禧又把原定守备桂林的第188师调出为机动,以第46军的一个大部分是新兵的后调师第170师来替换,同时把第31军副军长冯璜及第131师第391团团长蒋晃调出桂林。当时军中对此都认为这次守城将是十分危险。第188师师长海竞强和冯璜、蒋晃等都是白的亲戚、亲信,故白将他们调离险地,顿使军心大受影响,人心惶惶,愤慨不平,议论纷纷,许多人都为这次守城给家属写了遗嘱。这是当时在桂林战役前最突出的而又最普遍的一个军情。

      桂林防守问题决定以后,白崇禧在桂林召集防守部队团长以上人员开了一个军事座谈会,我也参加了这个会。白崇禧在座谈会中,大为宣扬城防司令韦云淞和参谋长陈济桓当年内战时守备南宁吃黑豆苦战的精神,及指示如何加强配备构筑城防工事等,以鼓励军心。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防守的经验和建议,最后韦云淞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吃黑豆精神固然要发扬,但桂林地区这样大,兵力这样少,其中一个师多是新兵,我防守司令部连卫兵都没有一个,叫我如何去守桂林?请求再增加一个师。”白崇禧看韦云淞这个请求很硬性,在会上答应增加一些部队,其后调配了第79军的一个步兵团第712团,第175师及188师各抽调一个步兵营,炮兵第6团(加农炮一连仅两门炮),山炮兵1营(炮12门),高射炮1连(炮4门),战车防御炮1连(炮4门)及一部分卫生部队。
      以上是作战前白崇禧由重庆飞回广西策划桂、柳作战的一些有关情况。

二、桂林防守作战计划

      (一)敌情判断:当时根据情报发现当面之敌有七个师团番号,判断南犯之敌,最多不超过一百万人,并判断敌对桂林的主攻方面,将为北门或由伏波山至中正桥头的阵地。
      (二)作战任务:坚守桂林城三个月。
      (三)战斗序列:防守司令韦云淞,参谋长陈济桓,副参谋长覃戈鸣。第31军军长贺维珍及军直属部队。副军长冯璜(战斗前调出桂林),参谋长吕旃蒙,副参谋长覃泽文。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及师直属部队,副师长郭少文,参谋长郭炳祺。第391团团长覃泽文(由军部副参谋长调充)。第392团团长吴展。第393团团长陈村。第170师师长许高阳,副师长巢威,参谋长黄济。第508团团长高中学,第509团团长冯丕临,第510团团长郭鉴淮。第79军之第712团,第175师之步兵1营,188师之步兵1营,炮兵第6团,15榴弹炮1连,山炮兵1营,高射炮兵1连,战车防御炮1连。
      (四)战斗部署:
      1、以第131师占领中正桥以北沿河,北门至甲山口地区及漓江东岸,屏风山沿猫儿山至七星岩地区,包括各个小山各个独立据点。
      2、以第170师占领中正桥以南沿河至定桂门、将军桥、牯牛岭及甲山口地区。
      3、两师作战地境为中正桥甲山口相连之线,线上属第131师。
      4、第79军之第712团占领德智中学及以西山地(均在城外)。
      5、炮兵部队由陈团长统一指挥,将山炮兵各配置一连在北门、南门及象鼻山各附近,榴弹炮及加农炮连配置在皇城及体育场附近,高射炮连配置在独秀峰附近。战车防御炮配属在北门附近。
      6、总预备队步兵两个营(第175师及第188师之各一营)控制在鹦鹉山、孔明台间地区。防守司令部在鹦鹉山岩洞内。第31军司令部在孔明台岩洞内。第131师司令部在东镇路之猫儿山岩洞内。第170师司令部在丽泽门外老君洞附近。桂林守备部队共约三万人。
      7、第131师的战斗部署:
      ①第392团占领中正桥以北沿漓江至北门之线,特别加强沿河西岸的工事及火网配置。
      ②第393团占领北门至甲山口之线并于北门前面各小山占领前进据点阵地构成火网互相支援。
      ③两团战斗地境为北门火车站沿公路至鹦鹉山右侧之线,线上属第392团。
      ④第391团(欠一营)占领河东屏风山沿猫儿山至七星岩及水东街、沿河之线包括各个小山独立据点。
      ⑤第391团之一营(欠一连)为师预备队,控制在师部附近。

三、作战准备:根据坚守三个月的任务

      (一)粮、弹及副食等,计划屯集三个月用量,当时广西绥靖公署积存在桂林的武器弹药颇多,因疏散不出去,大量拿来充实各防守部队,主副食按照部队直接供应,不足三个月,但桂林疏散后民间遗留下来的很多,各防守部队都自行搜掠屯集,足够有余。
      (二)城防工事构筑:为了构筑城防工事,成立了一个城防工事构筑委员会,负责计划工事构筑事宜,冯璜和我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冯对此极为热心,在他未曾离桂林城之前,几乎每天他都约我到各部队、各个山头去督察工事构筑情况。当时的阵地编成及各个工事的构筑,是利用桂林石山地形的特性,构成各个独立性的野战工事,也有一部分半永久工事,除防守外围阵地为第一道防线外,由皇城、独秀峰至孔明台,构成一道向南的外八字第二道防线,准备巷战时,保卫城防司令部、第31军部及第131师司令部。阵地前都设置障碍物,有铁丝网、鹿砦、木栅、轨条砦,并重点埋设地雷(触发的),但缺乏照明设备,后因为这个缺陷,在战斗中被敌乘夜接近我阵地,偷渡漓江,占领中正桥桥头堡及盐行街负隅攻击,对战斗全局起了极大的影响。
      (三)通讯方面:城内以有线电话为主,无线电及徒步传达为辅。与城外联络以无线电报为主,陆、空联络为辅,并在桂林城内各山顶上高插国旗,表示:国旗还在,阵地确保;国旗不在,阵地不保……以便我陆、空军侦察联络。

四、战斗前夕疏散情形及火烧桂林城

      8月8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衡阳,9月,第四战区下令强迫疏散桂林市民。当时桂林市所有党政军机关,毫无指挥与措施,致使机关、团体、学校争先恐后,抢夺交通工具,乱成一团,情况非常狼狈,群众顾此失彼,怨声载道,极为悲惨。桂林紧急疏散后,除守城部队外,其他什么人都走光了。
      隔不到数日,说是北门外扫清射界处起火,当天西北风特别大,无人救火,火势从北而南在一昼夜时间,桂林城一片火海,人民财产付之一炬。日本投降后,桂林市民回转家园,只见一片荒圩草丛,无处安身,人民群众义愤填膺。

五、桂林防守战斗经过情形

      1944年10月28日,防守司令部通知各部说:在大溶江附近和在海洋坪、高上田前线与敌作战之友军已后撤,一、二 日内敌人即可迫近桂林,命令各部严阵以待。是日下午,第十六集团军总部桂林指挥人员撤出桂林。当他们撤出时,我曾和他们联系,请他们在外边用无线电和我们多联系。他们答应得很爽脆说无问题,一定给我们常来电报。结果桂林围攻10天,师部与第十六集团军总部通讯完全断绝,不知他们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0月31日,桂林城东南西北均已发现敌人。从11月1日起,敌人向我外围阵地日夜进攻,战争日趋激烈。4日我屏风山、猫儿山等四个据点为敌攻陷,守军全部牺牲。5日敌以燃烧弹攻象鼻山阵地,把阵地堡垒化为一片焦土。我德智中学以西阵地亦失之过半。6日敌攻占我七星岩、斧头山、北门外各个山头。河东岸沿河一带亦均被敌占领。黄昏后,敌人炮声不绝,桂林城四面八方变成了一片火海。7日,敌用毒气和火焰放射器攻七星岩口,守军与师部电话中断。8日,敌以优势兵力,大炮百余门,战车三十余辆,在空军协助下,对我进攻愈加猛烈,是日敌人强行渡过漓江,突入盐行街,与我军进行巷战,德智中学以西阵地全失。9、10两日,我军陷入苦战中,突入盐行街之敌扩大战果后,继向核心阵地皇城进攻。10日下午防守司令召开紧急会议(内容我不知道),阚维雍师长前往参加会议,回来后,情绪异常,向我们交代说:“我们要坚决与桂林共存亡,假如我死了,由副师长、参谋长指挥。”说时呜咽,语不成声。说后他到电话机房内去即开枪自杀了。
      阚维雍师长为什么自杀?据我知道,当时战况截至10日止,第131师防守江东之第391团已情况不明,第392团余部在沿河及皇城一带,第393团在北门、甲山阵地上均与敌胶着苦战中。只有第170师未经激战,元气尚存。韦云淞当时打算牺牲第131师,使其与敌胶着苦战,而以战斗残余下来的防守司令部总预备队第31军军部和直属部队及第170师等各部突围。这个决策,韦云淞不告诉阚师长,但却有人告诉了阚,阚知后气愤不过,以致自杀。
      阚死后,我用电话报告了韦云淞,韦命令我和副师长郭少文继续指挥战斗。是夜9时,我打电话与防守司令部、军部及第170师师部联系,均无人接电话,后派人去联络,始知他们都走了。这时我有些心慌,对郭副师长说:“情况如此,怎么办?”郭说:“不用着急,他们走得不久,必向西门走,给他们先走,我们带师特务连,跟在他们后面冲出去。”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好主张,照郭副师长所说办事。我心里只是想:为什么这样走了,不告诉两位团长?难道这样做是遵照《战斗纲要》所规定“撤退时有必要牺牲一部,而使主力安全撤离防线”吗?我想这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做法了!
      当我们率部向西门突出后,不久即听到前面突围部队被敌阻击于猴山坳,双方激战,炮火连天。事后我知道在这场激战中,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军部参谋长吕旃蒙、参谋龙祖德及团长吴展、营长甘若丹、梁胜周、团附江有涛均于是役阵亡。我和郭副师长向西南突围,半小时后亦为敌人阻击冲散,我被敌人俘虏。
      桂林防守战原来任务是要防守三个月,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孤军奋战,苦战旬日,即为优势的敌人攻陷。撤退时又毫无计划,以致损失十分惨重。今天回忆,尚使人慨叹不已。

(撰稿:郭炳祺,抗战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31师参谋长  来源:中国黄埔军校网  时间不详)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