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艺博:七·七事变以后的社会局

发布时间:2021-05-06 11:40   本文被浏览过:

  七·七事变后,全国进入应战阶段。省主席吴铁城召集军政长官及广州市长开会,宣布广州开始疏散,劝令市民除了和抗战直接有关的应留市工作外,其余无直接作用的人,以及妇孺应向四乡疏散。这样一来,给广州市政府带来一个极大的变动。主要是市的收入立刻锐减,而且逐渐下降。市府逼得实行紧急紧缩支出,下令各局和附属机关,凡是和抗战不发生直接关系的工作均立即停止进行,或尽量减少。裁减员工,留职人员亦一律停薪。暂支极低限度的生活费。社会局在市府是一个支出较大的部门,所以受到的影响最大。

        1、大部分社会福利机构关了门:首先奉令结束的是平民宿舍、劳工宿舍和平民窑。因为疏散令一下,吓走了不少市民。这些机构的住客一哄而散。次之例如托儿所,育婴院,甚至救济院均紧缩到水平线以下而残存。

        2、中小学校全部停教:根据疏散令,市内不再任儿童留住,即使有少数暂时留下的,为了安全,也不可让他们上学。所以省府要所有市内的省立学校,一律迁到外县安全地点上课。市立的学校,不可能迁走,一律暂行停课。市府因经费困难,便要坚决执行省府的命令,因此所有的市立中小学校全部停课了。所有教师,全部自由离市,或改业;仍有一部分留在社会局内组成非常时期教师服务团,做战时工作。

        3、工作重心转到社会教育方面:当时市教师服务团,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拿极少的生活费,热烈替社会服务,宣传抗战,紧急救护,避难指导以及其他支援前线的后勤工作。全市各区都布满他们的宣传队,原有的市立民众教育馆,便是社教活动的中心。它平日工作是固定在馆址内的,现在都展开向外面活动。所组宣传队,备有流动的大卡车,静止时搭配成为临时舞台。

        4、街坊学校的产生:由1937年七·七事变起,省府下令大疏散。但战火局限于北方,广州只来过一度敌机侦察。此后便安静地度过了八九个月。遵令疏散了的市民,又陆续回到市区,省政府也没有禁阻的措施;不久,在10岁上下的儿童,都充斥街市,这是一种事实,政府如果不取缔学龄儿童返市,便不能熟视无睹,让他们长期失学。这时候,市校正式复课是不可能的,社会局乃提出一个折衷方法,并且得到市长同意,在①不影响市支出;②不能正式违反省府命令;③要适当照顾到万一意外发生,仍然不致危害学生的安全这3个原则之下,社会局计划设立“街坊学校”。它不是市校复学,而是化整为零以街坊为单位,零星设置;利用市校原有教具,隔若干街道设一所。每所班级不多,学额有限,仅收容本街附近儿童,有警报,立即散学,可以安全迅速地疏散返家。此种“街坊学校”,直至日敌登陆大鹏湾,广州失守前,才宣告停办。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二辑,有删节)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