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43年冬从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十八期毕业,分发到第一师,驻防陕西潼关。我们去了3位同学,我下到二团,王团长是黄埔六期前辈,他热烈欢迎我的到来,坦言很久没有本校同学分发来一师,并告诫我这里是前线,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大西北较清苦,应牢牢记住学校大门两侧标语——“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他又扼要告知我本师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固守潼关黄河防务,由我二团担任;二是严防日军由下游偷渡黄河,突袭潼关。
当时黄河北岸敌人凭着装甲优势,长驱直入,占领河北、山西,并在风陵渡与我一师隔河对峙。
一天,团长电话通知营、连长一起去河防前沿,随即带着我通过仅容一人的城墙孔道出城。二、三百米外就是黄河,对面为风陵渡,日军筑有要塞型大据点,控制东西方向各50华里。在黄河南岸我方一侧,潼关城沿着黄河50—100米筑有带射击孔的钢筋水泥国防工事群,构成河防前沿阵地。黄河在潼关形成90度直角拐弯,其尖端正是我八、九班据点,构成前沿哨所,距黄河100米,形势险要。我们一行经哨所巡视至离河50米交通壕终止,团长说不能再前进,怕被敌人发现,遭敌狙击手狙击。
随后,团长带着我们到八、九班掩蔽部视察。他基于河防排长久假不归,代理排长又不称职,集合九班士兵和营连长,宣布由我出任河防排长,并让我尽快熟悉情况,做好接待盟国军事小组的来访工作。他还问我害怕吗?我答,不怕,我准备就住在河防前沿的国防工事中。我向团长提出如半夜日军乘橡皮艇偷袭我哨所,该如何应对和相互支援。团长对大家说,孙排长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都想到了,就是没人提出来。最后团长建议在团部会议上讨论解决。
第二天,我带了副排长和勤务兵察看了前沿,我做了几个决定,一是交通壕尽量修通到河边,能够让参访者亲眼看到黄河;二是三孔国防工事是河防核心所在,应定期开展演习熟悉它;四是地堡必须要有坚固铁门,以防不测;四是要尽量提高士兵待遇,以稳定军心。
下午察看潼关城,七班尚在城防工事中,我发现他们只有一半人有棉被,七班长很调皮,他说排长白天你大,可是晚上我就做团长,比你大。原来士兵有棉被就没有大衣,有大衣就没有棉被,晚上两人只有团起来睡。堂堂一师,竟然如此,让人难以置信。这个问题经我反映,迅速得到了解决。
(作者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来源:《黄埔》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