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6 15:18   本文被浏览过:

作者:宫文婧,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彤竹,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3期,注释从略

 
  2022年7月31日,由《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共同主办的“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第一届回望与前瞻学术沙龙”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湖南文理学院、伪满皇宫博物院、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杜继东主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致辞。王建朗指出,本届学术沙龙是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细菌战史方向的专题会议,必将对细菌战史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细菌战史研讨范围不应再拘泥于地方史和区域史范畴,既要深化拓展细菌战史专题研究,兼顾学术性和社会性,又要不断挖掘研究对象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与会学者围绕侵华日军细菌战、医学犯罪、战争责任和战后影响等主题展开交流。大要而言,既有历史学视野下的纵向挖掘,又有医学与文学视野下的初步探讨,还有跨学科视野下的综合研究。
 
一、   历史学视野下的纵向挖掘
 
  历史学视野下的纵向挖掘在细菌战史研究中仍占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界开启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的调查、研究和宣传,本届学术沙龙在纵向挖掘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不仅在“价值判断”的定性研究上继续探索,而且在“事实判断”的定量研究上取得突破。从研讨内容看,无论是鼠疫细菌战、霍乱细菌战、常德细菌战,还是一〇〇部队的人员编成、七三一部队的战争责任和战后审判等问题,与会学者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考察,呈现出渐趋纵深和精细的良好势头。
 
  关于宁波细菌战、常德细菌战和山东霍乱细菌战相关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周东华《据之以史实:1940年宁波鼠疫“敌机散毒”记忆之形塑》,以战时报纸、庭审记录和回忆录等史料为中心,解析“敌机散毒”历史记忆的形塑过程,强调“敌机散毒”记忆不是建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历史细节补充了细菌战罪行证据链条。湖南文理学院罗运胜《侵华日军的霍乱细菌战》,以霍乱细菌战为例,揭示日军择选细菌战剂的标准,以及细菌战演变进程和危害、作战规律和特点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王宇《刍论七三一部队在诺门罕战争中的细菌战》,论及诺门罕战争的战前准备、战中实施和战后影响等问题。
 
  随着美国和日本藏细菌战史料的陆续解密,美日交易、美苏交涉和一〇〇部队等问题引起学界关注。湖南文理学院朱清如《论东京审判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犯罪事实的“无视”》,以美国秘密派往日本的调查官桑德斯、汤普森、费尔和希尔为中心,基本厘清了东京审判对日本侵华细菌战犯罪事实“无视”的缘由、表现和危害,呼吁国际社会彻底清算日本细菌战罪行。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王彤竹《美国文本记录的细菌战史证考察》,主要依托美军调查日本细菌战的4份总结报告,梳理了美国秘密调查的目标、过程和结果。伪满皇宫博物院赵士见《编成·机构·人员:侵华日军第一〇〇部队再研究》,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和日本防卫省的资料为主,结合俄罗斯解密的伯力审判录音资料,辅以受害方和加害方的口述史料,基本勾勒出一〇〇部队从临时病马收治机构到常设细菌战部队的发展历程,对一〇〇部队组织状况、人员构成和机构改编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二、 医学和文学视野下的初步探讨
 
  医学和文学视野下的细菌战史研究引人注目。学术研究创新往往基于新史料拓展新领域,新方法丰富新内容。交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初步运用,是本届学术沙龙的一个亮点。
 
  南京大学李尔广《医学伦理视角下对日军侵华细菌战检视》,将研究视线向前追溯,探讨细菌战犯罪发生的远因和近因,将日本医学教育体制置于二战背景下考察,从战前教育重实验、战时动员重速度、战后责任欠反思三个维度,检视日本医学界伦理缺失的深层原因。南京大学李春蓉《战后日本疫苗研发、医疗体制发展中七三一部队的遗留问题》则将研究视线向后延展,从战后迅速复兴的日本医药行业切入,讨论了七三一部队医学者凭借人体实验数据在卫生改革中重返日本主流社会的过程。以往学界对八六〇四部队的研究,多聚焦于南石头收容所难民屠杀事件。湖南文理学院曹卫平对八六〇四部队的医学犯罪展开追踪,考察了八六〇四部队秘密进行人体实验和活体解剖的犯罪事实,并将受害者人数初步认定约两三千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鲁丹《战时期刊视野下的七三一部队》,将传染病研究、细菌实验和医学活动置于“战争与医学”的特殊环境下,以日本战时期刊《日本传染病学会杂志》为中心,考察日本医学界与七三一部队之间的学术互动,揭示日本医学界在战时曾公开支持并积极参与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研究的事实。
 
  另外,在卫生防疫人物研究方面也有新成果。湖南文理学院张华《伯力士与抗战防疫》另辟蹊径,从细菌战史的教学方式、教材编写和理论素养视角出发,考察伯力士的疫情防控策略,指出伯力士在推动近代中国防疫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过独特贡献。
 
  相较于医学视角下研究的稳步推进,文学视角下的细菌战史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期和发轫期,对细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纪实作品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华南师范大学吴佩军认为,《恶魔的饱食》作为细菌战题材纪实文学的代表作品,不仅揭露了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更在文本叙述和美学范式方面有所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史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刘春英以1940年长春鼠疫事件为考察对象,记述了长春鼠疫的亲历者和知情者的个体命运,描绘了重大历史事件在文学与史学之间的双向流动。
 
三、 跨学科视野下的综合研究
 
  跨学科视野下的学术争鸣是本届学术沙龙的特色。在细菌战史证挖掘、梳理和解读方面,与会学者多以历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辅以考古学、档案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遗址调查、考古资料、申遗研究和海外研究亦有观照。南京大学吕晶、汪沛《“鲁西十八秋”中的底层民众的战争病痛记忆研究》,以1943年霍乱大流行为研究对象,以2957位老人口述材料基础材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分析,从灾害史角度,将口述史料以专题形式建立数据库,结合气象、水文和历史地图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采用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再现当时底层民众在战火中的多重生活面相。这种对大规模口述史料的量化和可视化处理方法,为未来口述史料的研究路径提供了新的借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燕妮《考古学视野下安达特别实验场调查》,使用考古学方法调查了七三一部队安达野外实验场遗址,为下一步学术研究和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宫文婧《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研究》,以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经验作为“他者”,对细菌战档案展开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作者认为,应在认识历史资源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际学术合作,有效提升社会层面的历史认知,进而推动国家层面加强资源整合,组织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探讨国际联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口述历史与记忆研究的融合范式,为细菌战史研究提供新路径,特别是源自加害者、受害者和见证者的口述史料,以“微观史学”的方式细密地揭示了细菌战部队的犯罪细节。湖南文理学院周星林《常德鼠疫细菌战石公桥镇七例受害者调查报告》重构石公桥鼠疫事件,侧重于从个体记忆到群体记忆的历史书写。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孝华《七三一部队溃逃之际屠杀“受试者”再探究》,采用加害者的证言、供词和忏悔录等口述史料,辅以中日档案及七三一部队遗址考古调查成果,基本还原了七三一部队溃逃之际屠杀被实验者的历史真相。
 
  另有两篇综述文章从国内和域外两个视角介绍了细菌战史研究状况。湖南文理学院陈致远《当前国内细菌战研究力量与本领域研究的推进》,在回顾当前国内细菌战史研究机构的分布、学术力量的构成、研究成果的概况后指出,细菌战史研究已跳出地方史范畴,形成了南北方并重的态势。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杨彦君《海外关于七三一部队研究的焦点、视角与趋势》,将海外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考察海外学界七三一部队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研究的焦点、视角与趋势,评析研究范式、路径和方法上的特点。
 
  闭幕式由杜继东主持。他指出,就细菌战史研究而言,未来应立足于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更加精深的跨学科研究,要注重借鉴海外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融入国际学界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杨彦君在总结发言中归纳本届学术沙龙的几个特点:一是呈现出单一学科、多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良好趋势;二是纵向研究逐渐深入和精细化;三是学术研究的时空范围不断拓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搭建的第一届回望与前瞻学术平台,全面回顾了细菌战史相关研究的学术成绩,展现了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视角与趋向,有助于拓展新领域、发现新问题、融入新方法。
 
 
(责任编辑:杜继东)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