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注释从略
“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所指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冲突。自19世纪末起,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成为近代国际关系中的支配力量,也成为中国面临的基本时代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思资本主义文明的浪潮在西方兴起,西方左翼思想界对帝国主义的批判渐趋强烈。受“一战”与西方左翼思想的影响,中国思想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批评帝国主义的强权逻辑渐成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逻辑是世界大战的思想根源,帝国主义概念的内涵已经基本转向负面。国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之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共早期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便对帝国主义概念有所认识。如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主义也。”这些认识与民国初年流行的议论相似,主要是将“帝国主义”理解为一种对外扩张的侵略压迫政策。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1917年,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出版。在这本著作中,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物。金融资本在国内凭借对生产、销售领域的垄断操控国家政治、经济事务,向海外输出资本,抢占殖民地。帝国主义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与争夺殖民地,必会引发争霸战争,而战争将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阶段。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指出,世界被帝国主义划分成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个部分,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只有与俄国苏维埃革命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功。世界革命不仅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革命,也包括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帝国主义理论正式确立。20世纪20年代,随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输入,中国人有了分析帝国主义的新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最初,中国共产党通过共产国际来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1922年年初,远东各国劳动者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萨发洛夫在会上指出,被压迫民族的利益是彼此相连的,弱小民族只有与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中共代表张国焘回忆称,“这次大会把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势力联结在一起。我们讨论的结果,确认中国的反动势力只是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革命运动要能有成就,必须从反对帝国主义下手”。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翻译出版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相关著作。1924年,柯伯年翻译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连载。1925年,这部译作以《帝国主义浅说》为名单独出版。
大革命时期,在接受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已基本成形,其中许多思考作为认识帝国主义的基础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点:其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可说是资本主义的最终形式”。其二,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瞿秋白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力侵入非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于是帝国主义出世”。其三,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是中共革命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概念。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帝国主义概念运用到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一方面展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图景,另一方面制定了革命的行动指南。借助帝国主义概念,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解释了近代中国遭逢的时代境遇。首先,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和中国社会的乱源。李大钊指出:“中国今日扰乱之本原,全由于欧洲现代工业勃兴,形成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扶植代理人,封建军阀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政治工具;在经济上利用关税特权与经济优势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自然发展。其次,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陈独秀指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都是半殖民地的状况,不能算是独立的国家”。蔡和森认为帝国主义入侵后,中国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因素的加入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概念不仅提供了对世界的解释,还包含着指导民族运动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欲实现中国的发展与安定,就要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在国内,必须开展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需要将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结合起来,联合工农、民族资产阶级反对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封建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在国际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要加入到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之中,如此才能将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支配下彻底解放出来。在建构革命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有着与列宁不尽一致的理解。首先,与列宁强调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特性不同,中国共产党人更重视帝国主义海外扩张的侵略特性。其次,列宁为了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强调帝国主义间的争霸战争将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到来,而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的现实国情则让中国共产党人更重视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方面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压迫。
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概念的认识与运用呈现出延续与调适两种面相。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大部分延续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中,另一方面,随着不同时期革命形势与革命策略的变化,“帝国主义”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演变。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概念的认识与运用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向农村地区发展革命,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中发动工农群众打倒豪绅地主、重新分配土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方式引起了社会上的质疑,有人认为土地革命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不再是反帝民族运动的领导者了。面对质疑,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如何理解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关系、如何将反帝民族运动与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已经成为革命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中国农民的工具,所以帝国主义极力维持中国的封建势力。因此要完成反帝国主义的任务,必须彻底的完成土地革命”。大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叛变革命,只有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可以依靠的反帝力量,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才能将农民从封建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此土地革命的发展有助于加强反帝运动的力量。
华北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当此形势,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式已经从政治经济侵略转向军事侵略,中日间的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民族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此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人也不再用审视帝国主义的眼光看待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盟友。毛泽东指出,凡是援助中国抗日的国家都是中华民族的朋友,中国期望与这些国家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再强调帝国主义在中国相互冲突的观点,但在分析欧洲战场的性质时,仍从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视角出发,认为西方世界已经分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战线,一方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另一方是英国与美国。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无力大规模援助中国,美国成为最有可能对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观点已经不适合用来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应该对帝国主义的性质作新的判断。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为了弥合同盟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巩固同盟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人不再运用帝国主义概念来分析世界大战与反法西斯同盟的性质,改而采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认同的民主观念作为建立同盟共识的基础。《解放日报》指出:“现在所进行着的世界战争,乃是两个政治原则之间的战争,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原则与民主的政治原则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共同在民主的旗帜之下反对法西斯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主导了战后世界秩序,对处于美苏“中间地带”的中国来说,美苏关系的走向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因素。雅尔塔会议上美苏确立了远东的国际格局,双方期望彼此在既定格局下行事,避免出现直接冲突。为争取美国对华政策的中立,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的含义作了灵活的调整。首先,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是由美国的帝国主义者加上各国反动派与法西斯残余组成的反动势力,帝国主义之间从争霸走向了联合,政治特性成为“帝国主义”新内涵的核心。其次,为了争取“美国人民与进步官员对我的了解与同情”,中国共产党人将帝国主义归结为垄断资本家与军国主义者扩张野心的表现,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再次,为避免激化美苏矛盾,陆定一指出,帝国主义者与世界民主力量的斗争只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内,帝国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苏联不会爆发直接冲突。1947年,美苏关系恶化,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改变了帝国主义与苏联不会发生冲突的主张,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革命意识形态中的帝国主义概念,基本上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理论基础,但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其内涵又不断有所调整。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与运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革命性。梳理帝国主义概念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