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由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和季我努学社举办的《第12期抗战大讲堂》于今天上午正式开始。非常感谢大家在阴雨天来到博物馆听课,在这恶劣的天气能来到博物馆听课都是对历史真爱的,要么是对我们博物馆是有真情的,要么是对我本人是最好的。我们要非常感谢王教授,从阳光明媚的首都来的这个乌云密布的前国民党首都。
我原来跟大家说过,这个中日之间是一个永远搬不开的邻居,他们之间有很多统一,也有很多矛盾。统一,比如说同种、同文、同地域;矛盾,在近代史上日本是对我们帮助有很大的国家,但是对我们伤害也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对日本有着爱也好、恨也好,有很多愤怒的语言也好,还有包括一些认同上的语言也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复杂的。尽管我们每天打开电视都能看到抗日电视剧,几乎天天都有,但是也不会阻挡到日本去的滚滚洪流。我看日本外交部公布的数据,去年中国人去日本超过570万,中国人去日本这个数字很快就要突破1000万,这个数字也是巨大的。我个人理解来说大家还是要多交流,不光是经济活动上多交流,从学术上也多交流。这也是我们办这个大讲堂的目的,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有共同探讨历史,共同研究历史,用过去历史为我们当下社会现实服务。我们今天有请王教授来探索日本对华观的历史演变,大家热烈欢迎。
王晓秋:各位南京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馆长的邀请,能够到南京抗日战争博物馆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刚才吴馆长陪我到下面展厅转了一圈,感觉到博物馆虽然小但是很了不起,有很多展品在国家博物馆都没有看到。用民间力量变成这样的博物馆,而且有这样的影响力,所以感谢吴馆长十年的努力。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1942年出生在上海,但是我祖籍是江苏海门,可以说是江苏的老乡。我从1959年就考就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前不久到这来讲过的汤先生我们是同班同学,当时我们的同学还有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到1964年我从北大毕业以后就留在系里教书,一直到现在。所以在北大已经学习工作了差不多50多年,汤先生后来到了社科院。我重点研究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日关系史,汤先生是研究日本史和日中关系史。我觉得到南京我特别有兴趣,因为在南京发生的很多事情跟我这两个研究的方向非常重要,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后来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这个曾国藩两江总督搞洋务运动一直到后面的孙中山在南京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以后是民国的首都。抗战的时候又发生南京大屠杀,抗战后日军投降受降典礼也在南京,可以说南京跟中国近现代史,跟中日关系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不是说嘛,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历史的演变、发展。所以我们回顾这个历史不仅仅就是看一看历史,更重要是帮助我们认识现实,展望未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日本对华观的历史演变,原来海报上写的是中日关系历史轨迹,我觉得那个题目太泛了一点,今天比较集中讲日本对华观历史演变。我们从一个角度、一面镜子来看,主要是日本统治集团对中国怎么认识,它的对华观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曲折,甚至是一些扭曲,这些怎么产生的。从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照到现在日本的当权者、日本政府对所作所为,它的对华政策和一些言行,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不去研究历史的话是很难了解的,很难认识他们对华政策的由来。
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过中日两国互相认识,就是中国人怎么看日本,叫日本观或者对日观,日本人的中国观或者叫对华观。这个认识是非常复杂的,刚才吴馆长也讲了。我在中日两国共同研究的时候也曾经就这些问题发表过一些跟他们的探讨。我觉得中日两国的互相认识是跟两国关系、两国本身的历史发展,跟国际关系息息相关的。而且反过来它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变化发展,就像现在我们怎么去看日本,日本人怎么看中国,这就影响着两国的关系,影响着两国的互相政策。但是这里要说明两点,一点就是说这个互相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我们不能简单说日本人就怎么看中国,好像以前怎么看,现在还是怎么看,它是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里有三个因素影响着这个变化,一个就是两个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尤其是两国力量的对比,这是一个因素。第二因素就是说两国关系,外交,互相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第三个因素就是国际的影响,国际的环境、国际的形势,尤其是东亚这一块。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这个互相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互相认识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说日本人看中国就是什么样,中国人看日本就是什么样。中国中间不同的阶层,尤其是日本不同的阶层、不同党派派系,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个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这里不可能把每个人的认识都反映出来,所以我今天集中要讲的是作为日本的统治集团,也就是说日本执政的、当权的统治集团的认识。而这个政府的认识、当权者的认识会影响到国家主流认识和政策。今天我讲的这些,大家不要误会是每个人日本都这样想,不是这样,主要是讲日本的统治集团。这个认识的发展,对华观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历史过程,我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只有两个小时,所以只能够简要分成三个阶段给大家比较通俗介绍一下。通过我们这面镜子来看看今天的日本,再看看我们今后中日关系的可能的走向。
我们从古代讲起,古代的日本我简单用两个心态来概括日本的统治集团对华观,或者说对华的心态。我们看他的认识还要看他的内心,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观察他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地理是处于亚洲的一个海岛,同时它又是处在东亚中华文化圈的一个边缘,从地理上来说是东海领域的一个海岛,从文化上来讲是中国文化的边缘。所以日本人心理天然就产生两种心理,一种心理是岛国心态,它是一个岛国。大家一般说日本人心里比较狭隘,跟它的地理有关系,他们是岛国,跟我们在大陆有点不一样。另外一种心态,就是说他们还有神国心态,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神国,所以他们说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子孙,所以日本人有神道教。他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籍这些东西讲的都是神话,我们今天讲这是不可靠的,但是他们自己认为这就是他们国家的来源,是神的子孙。所以,这两种心态产生什么情况呢?古代日本统治者一方面很仰慕中华文化,而且要学习中华文化。这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太甘心处在边缘的地位,所以他们很想,企图要跟中国争取一个平起平坐,或者甚至是分庭抗礼。最典型的我举个例子,就是在7世纪的时候日本叫做推古女皇时期,但是当时掌权的是皇太子,叫圣德太子,在日本古代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当时圣德太子一方面很仰慕中华文化,要努力吸收中华文化。当时中国是隋朝,他就派使节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甚至把制度也学去。所以他在日本实行改革,他制定了一个一个宪法17条,宪法这个词日本古代就用过,但是这个宪法跟我们今天的宪法不是一回事,是当时的制度。圣德太子给当时隋炀帝写了一封国书,这个国书上面的称呼很有意思,他就说“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就是说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天子来问候太阳下山的这个地方的太子你身体好吗?这话意思是我和你是平等的,而且我是太阳升起的这个地方。隋炀帝看到之后非常不高兴,大怒,说这个简直是蛮横无理,所以对底下大臣说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无理的书不要给我看。尽管生气,但是他还要讲礼节,还派了使节回访,也给了日本这个圣德太子国书。在那个国书上照样是不平的,这个隋炀帝就说“皇帝问国王好。”隋炀帝是居高临下,我还是高你一等。这个使节再回到中国的时候,这个圣德太子又写了一封国书,他还是不甘心,第二个国书上面他又用了这样的词“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我是东边的天皇来给你这个西边的皇帝,咱们还是平等的。我们看这并不是文字游戏,这里反映了一种心态,就是当时日本人还是想要力图和中国争取一个平起平坐,对国家的地位有这么一种期求。
下面我们讲到公元663年发生了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第一次战争就是白江口之战。过去我们常说中日两国两千年是友好的,以文化交流为主。但是,也发生了几次战争,而且这个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教训。第一次是白江口之战,在日本的历史书上叫做白村江之战。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新罗、百济、高句丽。当时主要是新罗跟百济打仗,日本趁这个机会就出兵来帮助百济打这个新罗,新罗当时就向中国求援,当时唐朝就派了军队去。所以这一仗叫白村江之战,打得也很激烈。中国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打败了日本和百济的联军,后来新罗就统一了朝鲜。这一仗使得日本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他自己还是羽毛未丰,当初他是想趁这个朝鲜乱的机会来吞并朝鲜,进一步来威胁中国,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自己还羽毛未丰,所以它还没有力量来抗衡中国。而且他还害怕中国趁这个机会要来打日本,所以我们今天说日本人经常鼓吹这个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当时的日本人就说中国要来打日本了,赶快在九州那里筑工事,所以九州一带在日本的史书上就记载修了很多工事,防备中国来进犯,实际上唐朝根据没有这个意思,不会去打日本。在这个时候他们认识到羽毛未丰怎么办呢?赶紧再向中国学习。所以在这次战争以后,日本人就是兴起了学习唐朝,遣唐使的高潮,一次一次派遣唐使来学习。过去专门研究过,那个船非常大,上面各种人都有,从官员一直到留学生,还包括乐手、书画家全面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学习中国的制度。所以日本也可以说接受了这一次战争的教训,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要学习。这个遣唐使一直到什么时候才停止的呢?就是到了公元895年,就不派使节过去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派了呢?一个是中国自己发生内乱了,安史之乱。第二个是他觉得学中国已经学的差不多了,中国主要的文化制度都学过去了。第三个是派遣唐使花钱太多,财政有点困难。所以唐朝时候的遣唐使的这个高潮就在这一段时间。
我们下面再讲到元朝的时候,13世纪元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又发生了一次战争,这次是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去征日本,是中国去打日本。我们并不赞同元朝这种做法,在日本的历史上叫我们并不赞同元朝这种做法,在日本历史上叫蒙古袭来,蒙古人来打日本了。这次实际上派的军队很多,船也很多,还调动了朝鲜和过去宋朝投降元朝的那些水军。但是由于蒙古军不熟悉水战,战略战术都有问题,再加上日本人顽强抵抗,而更重要的是当时遇到了暴风骤雨,大风大浪把元朝元征军船都掀翻了。日本人说成有神风保佑日本,就在这个元朝征日的时候发生了大风大浪,大风暴把这些船都打翻了,所以日本人的史书上讲是神保佑的日本,所以日本是一个神国,这样就更加助长了他们所谓这种狂妄自大的心理,他们相信日本是不可侵犯的,是有神保佑。所以后来二战的时候日本组织神风突击队(敢死队),他们就是说这个神会保佑我们的。在元朝后期,日本一些武士、浪人就开始骚扰中国的沿海,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倭寇的事件,到了明朝的时候倭寇就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严重的影响了当时东南沿海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倭寇之乱破坏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往下讲到了16世纪末,日本出了一个狂人叫丰臣秀吉,他野心非常大。当时日本是一个战国时代,他是用武力扫平群雄,他把日本统一了。统一之后他野心勃勃,在1592年的时候他又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他侵略朝鲜的目的不仅是想征服朝鲜,更大野心是要侵略中国。所以他当时讲借道朝鲜,是为了征服大明,征服当时中国的明朝,朝鲜不过是他要借的一条路。丰臣秀吉非常狂妄,我看过他的一些东西。他当时有一个计划,他自己要到中国宁波去坐镇,坐镇宁波指挥战斗,让他的养子叫丰臣秀次来率兵进攻中国大陆,占了中国以后他要把日本的国都搬到中国来,把北京周围十里地进贡给天皇御用。而且丰臣秀吉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还要远征印度,最后要统一天下。这时候出了这么一个日本狂人,当时在朝鲜一度是打胜仗,后来朝鲜请求中国明朝的援军,所以在明朝和朝鲜联军的打击之下,最后把丰臣秀吉打败了,丰臣秀吉最后在1598年就死了,后面要讲到有人还想继承他的遗志。丰臣秀吉死了以后,他的部下叫德川家康趁着这个机会把日本又给统一了,德川家康建立的这个政权就叫江户幕府,在日本就叫江户时代,从1603年开始日本就进入了这个江户时代。为什么叫江户时代呢?日本的这个制度很奇怪的,当时是一种幕府的制度,天皇只是一个傀儡在当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这个大将军手里,大将军就是幕府的首领,所以实权是掌握在德川家康这个将军手里。他的这个政权叫幕府,这个幕府就建立在江户,江户就是今天的东京,所以当时叫江户时代。下面各个地方叫做大名,像我们有很多诸侯,下面有几百个诸侯各占一个地方。江户时代跟中国的关系怎么样呢?江户时代跟中国没有直接的外交关系,只有贸易关系。当时江户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行这个锁国政策,把国家锁起来,跟中国所谓的闭关政策差不多。他的这个锁国实际上也不是彻底的锁国,还留了两个窗户,就是跟两个国家还要做点生意,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欧洲的荷兰。在什么地方做生意?就在长崎,日本的九州长崎这个地方。在长崎,如果我们现在去的话还可以看到当时有中国商人住的唐馆,唐人街这些。还有荷兰商人住的荷兰商馆。通过这两个窗口,一个是可以从中国买到他需要的很多东西,绸缎、书籍等等,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的书。在荷兰可以得到一些欧洲的东西,包括欧洲的一些科学技术。当时德川时代或者叫江户时代的一个特点,日本人普遍的一个是在思想上崇尚朱子学,朱子学是德川幕府的一个官学。他们同时都喜欢买中国货,丝绸、茶叶、书画、瓷器、药材等,所以每次中国的船大批运去,当时只有中国船可以去,日本船不能出海,所以他要中国这些东西。另外喜欢读中国的书,所以每次中国的船去都带大量的书。这是整个社会的风尚,但是当时在德川时代也出现了一批人,他们开始对中国产生疑问,制造一些疑华、贬华的舆论,就是贬低中国。他们一方面宣扬日本是一个神道之国、皇道之国,讲日本怎么了不起,是神的子孙。另一方面开始贬低中国,说现在中国已经变了,因为是满族统治了中国了,中国的统治已经不是真正的华了,中国也变成了夷了,所以当时日本有一本书就叫《华夷变态》。就是说满族人不是什么中华,我们日本讲朱子学,我们才是中华。然后一个叫做本居宣长就宣称这样的话,他说世界万国中唯有天皇所统治的日本国才是最优秀的,才是万国之主宰,而中国却是累世紊乱。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说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天皇一直是传下来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而中国是不断的改朝换代,所以中国不如日本。这是当时他们这种所谓的神国心态,这种心态就成了古代日本人的一种自我的优越感,人种优越感。直到现在日本人他们是单一民族,他们天皇是万世一系,不像中国老是改朝换代。所以有的人也比较形象的比喻中国跟日本的这个眼光,就是日本人看中国最初的时候是一种仰视,中国很高、很了不起,中华文化很伟大,是仰视。后来逐渐逐渐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就平视了,我要跟你平等。这样以后到了这个江户时代有些人已经开始轻视,看不起中国了,你是华夷变态。到明治时代以后他们就开始蔑视中国了,要敌视中国了,这是一个眼光的变化。我们古代简单讲这些。
第二个时期19世纪,突出的两个就是海外雄飞论和脱亚入欧论。在19世纪初日本已经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西方列强不单是冲击中国,也冲击日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的军舰也曾经在日本骚扰。当时幕府的末年,江户时代的末年的一些思想家,他们怀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人危机意识比中国强烈,英国打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好多人还没有危机意识,而日本人作为一个海岛岛国危机意识很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鼓吹怎么解决危机,要对外扩张,所以他们很多东西都是两面的。比如说当时有一个思想家叫佐藤信渊,他在1823年就写了一本书叫《宇内混同秘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印这个书,在侵华战争的时候也印这个书。在这本书里他就宣称,他说皇国为天地间最初形成之国,说日本是最早,其实是捏造历史。这里插一句话,很有趣的就是日本考古界曾经说他们的历史有几十万年,十几万年,后来发现原来这个考古学家是自己挖一个坑把一些东西埋进去,然后他说他发现了多少万年前的东西,最后被人家新闻记者拍到了,是他半夜里偷偷的在挖坑,结果把日本的考古学的信誉搞得一落千丈。他说日本是最早形成的国家,是世界万国之根本。非常狂妄自大,所以全世界悉应为其郡县,万国之君主皆应为其臣仆。他说全世界的国家都要成为日本的郡县,全世界的君主都要成为日本天皇的臣仆,这个狂妄至极。而且他傲慢地说混同世界统一万国何难之有?我们要统一世界,征服世界,有什么困难?当时日本本身已经遭受到很大的危机,受到西方的冲击的时候他还说这个话。当然这个话是吹的太厉害了,但是有一个日本更加有名的维新志士,就是明治维新时期有名的人物,也是思想家、政治家,叫吉田松阴,这个人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是特别有名的。他就提出了一个叫海外雄飞论,他一方面是提倡尊王攘夷倒幕维新,所以他在这个明治维新中是有很大功劳的。他提倡尊王攘夷倒幕维新,要推倒幕府进行明治维新,所以这个在日本上都尊他是明治维新的一个先驱。但是在这个同时他又鼓吹要对外扩张,就是所谓的海外雄飞。他说现在的日本受到英国、俄国这些国家的骚扰或者占据一些地方土地和利益怎么办?他说失之英俄,取之鲜满。什么叫鲜满?就是朝鲜和满洲即中国东北。如果西方夺取了我们利益,我们要到东方,到邻居那里抢东西。而且他还有一段话,他在一封信里非常明确的建议要收琉球、取朝鲜、摧满洲、压支那、临印度。这个野心已经跟当时丰臣秀吉的狂妄的野心差不多了,就是要把琉球、朝鲜、中国、印度打下。他这种就是叫做要在海外雄飞,就成为近代日本侵华政策的一个思想源流。所以我们现在讲日本的一些军国主义者也好,有一些日本统治者他的这种野心的源流在哪,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这个镜子照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不光是吉田松阴个人,他还教了很多学生,他当时办了一个松下村塾,他教的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明治维新的高官、掌权者。因为这个吉田松阴是在明治维新还没有开始就被幕府处死了,但是他的学生都参加了明治维新。我一说大家可能都知道,伊藤博文等等。这些后来成为明治政府领导人的这些吉田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这种海外扩张的思想,而且还发展了他的这个海外扩张的思想。所以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这些人掌了权很快就提出征韩论、征台论、大陆经略论这些,就是要按吉田的这种思想到海外去。通过这些对外侵略他们一方面所谓要成就日本的维新大业,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我们一方面说它作为一个改革有它成功的一方面,但是同时它也是扩张主义、军国主义的一个源头。那时候明治天皇刚上台,1868年的时候明治天皇年龄还不大,他发表一个亲笔信,他讲到我要干什么?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要把日本的国威布到全世界。他们通过这种扩张不但是想成就明治维新大业、壮大国家的力量作为富国强兵,另一方面也要转移国内一些不满和矛盾,因为当时日本刚维新以后国内有很多矛盾,尤其是很多武士骚动不安,失业了没事干,所以就把他们弄到国外去,所以也是转移国内一些矛盾。这是明治时代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海外雄论。
下面再讲到福泽谕吉,日本侵华政策另外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所提出的所谓的脱亚入欧论。福泽谕吉这个人是明治时代的一个最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在日本宣传启蒙思想,他介绍西方的一些启蒙思想写了一些启蒙的著作,那是有功劳,应该说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福泽谕吉在日本是非常受尊重的,他在日本近代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体现在他们的日元,日本的钱最高面值是1万块,1万元的日元上面印的就是福泽谕吉的头像。这个福泽谕吉创办过一个大学就是庆应大学,庆应私塾是他自己办的。我到庆应大学去的时候他们都很骄傲的拿1万日元出来说这是我们的创办人,确实在日本影响很大。但是,他的这个理论也是日本侵华政策军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什么理论?就是脱亚入欧论。在1885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脱亚论》,他说中国和朝鲜不出几年就会亡国,他的国土将被列强瓜分。当时中国和朝鲜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他说过几年就要亡国,国土会被列强瓜分。但是我们日本怎么办?我们不必可怜这些"恶邻",不要可怜他们,因为有些人日本人说要帮助朝鲜、中国,但是他说不要可怜,说这些人扶不起来。不可怜怎么办?我们不要和朝鲜、中国走在一起,要离开他们,而是要和西方文明国家共进退,和西方列强联手共同宰割那些弱小像朝鲜、中国这些国家,通过这个手段使得日本能够进入到世界强国之列,所以他这个理论直到今天日本的很多统治者还信奉这个理论,投靠美国联合西方列强来对付中国、朝鲜以及周围的邻国。这种理论跟日本传统思想有什么联系?实际日本的传统思想是什么?就是武士道思想、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从强者,藐视弱者,崇拜强权,弱肉强食。这个东西跟福泽谕吉所谓的脱亚入欧论,这两个东西正好一拍即合。应该说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在影响日本民治政府对外政策的导向和造成日本人崇拜欧美,轻视和歧视中国的心态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民治政府的整个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导向,另外就是崇拜欧美。当时日本盛行欧化,什么都是欧美的好,欧洲人吃牛肉我们也使牛肉,欧洲人跳舞我们也跳舞,还搞了俱乐部什么的。后来搞了一段时间觉得不象样就没有了。所以崇拜欧美,轻视中国。尤其到甲午战争的时候,福泽谕吉也是鼓吹对华战争,宣扬发动侵华战争的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他说日本是文明的中国是野蛮的。他甚至鼓吹日本太阳旗应该尽早在北京城头飘扬。所以福泽谕吉在日本思想界里一般都是说他启蒙那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对日本的外交起了恶劣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对中国,日本统治集团包括明治政府对中国来说最初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畏惧之心,因为中国毕竟是大国。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始终对中国还是有点畏惧的,尤其当时中国还建立北洋舰队,李鸿章搞了北洋舰队,从德国买了两艘大的军舰,这两艘军舰曾经到日本去访问,把日本一下子吓坏了,日本朝野惊慌,认为中国有这么大的军舰,这么大的大炮,这么了不起。日本说怎么办?天皇说少吃一顿饭把皇家钱也拿出来,官员说捐出薪水的多少,所以日本全国上下集中力量发扬海军。所以到了甲午战争以前日本海军和中国海军力量相差不是很远,而且日本的军舰是新买的,中国的军舰是老的。甲午战争就不详细说了。实际上在这之前,日本人已经蓄谋以久对中国发动战争,1887年的时候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叫小川又次,这个人已经制定了一个叫《清国征讨策》,基本上就是后来甲午战争的那些进军路线,要侵占哪些地方,要割让那些地方都已经提出来了。这在甲午战争差不多七八年前都已经做好计划了,而且他们提出这么一个主张,主张日本宜乘中国"兵力尚弱,折其四肢,伤其身,使其不得动弹"。就是说我们趁早,中国现在不是在搞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嘛,别让他再强起来了,现在还比较弱,赶紧打它,把它打得不能动。他还建议还将把中国分裂,这样才能确保日本的地位。所以日本老想中国分裂,这样削弱中国,他才能逞强。不单是陆军,海军也制定了计划。所以到1894年的时候日本终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应该说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用我们今天话来说,也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包括日本对华观的一个拐点。以前中日两国还有一点平等,或者至少还是不相上下。而到了甲午以后中日之间完全是不平等的地位,日本以战胜国自居,不但轻视中国而且开始蔑视中国,看不起中国。这跟日本制造的舆论有很大关系,在甲午战争之间日本政府也好,军国主义团体也好,新闻媒体也好,甚至教科书、文学作品、漫画都在大势鼓吹反华、仇华心理。他们在媒体、漫画上诬蔑中国落后、野蛮,美化日军侵略、掠夺、屠杀是在那里传播文明,是圣战。讲日本兵到一个地方怎么帮助残废人和穷苦小孩,宣扬这些东西,说是文明的圣战,包括抗战期间也宣扬这些东西。所以到了1895年的时候中日马关谈判,李鸿章到马关这个地方去跟伊藤博文谈判,我也曾经到马关去考察过,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这个房子、桌子、椅子。当时的这个谈判完日本是以战胜国自居,就是咄咄逼人,伊藤博文是步步进逼,李鸿章是苦苦哀求。我看到谈判记录写了,就是李鸿章苦苦哀求,说你们要割台湾,打仗都没有打到台湾,你们要割台湾我们也同意,台湾已经是你们的口中之物,你们何必还要这么着急呢?伊藤博文怎么回答呢?说台湾还没有咽下去呢,饥甚,我还饿的很呢,完全是一种非常凶恶的样子。李鸿章苦苦哀求说赔款可以少一点吗?开始日本提出三万万两,后来因为李鸿章在谈判的中间挨了一枪,被日本的一个浪人给打了一枪,后来日本觉得外交上被动了,后来日本就降到两万万两。李鸿章说是否再少一点?哪怕是再少个2千万,给我老头子回去做一个回去路费,说到这么一个程度,伊藤博文说一分不能少,现在一分都不能再减了。所以这个马关条约下来,日本就成了亚洲的暴发户,一共是两万万三千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两万万本来是马关条约上的,三千万是因为那个辽东半岛后来俄国、法国、德国还辽,他们看日本占的太多了,俄国不答应了,说是侵犯了他的利益了,所以辽东半岛要日本还给中国。日本说对你们三国可以让步,对中国不能让步,我还给中国的话再给我三千万两,所以又赔三千万两。另外是日本在中国山东威海卫驻军一年半,本来侵占中国土地,后来他提出来驻军还要收驻军费,现在撤走的话一年要50万两,三年要150万两。所以马关条约总的赔款数是两万万三千一百五十万两。当时中国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七八千万两,所以日本的官觉得现在简直富得不得了了,白银滚滚而来。这些钱到了日本干什么呢?他们就扩军备战,发展重工业,发展军火工业,大部分的钱用在发展海军,一部分给天皇。还要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还有发展教育。所以我们说日本重视教育是一方面,他们其中的很多钱是从马关条约赔款中得到的。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就越来越猖狂了,他们已经尝到侵略战争的甜头,这个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野心就不断的膨胀。在1889年的时候山县有朋日本的首相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做保卫利益线。他是说比如有些地方是我们的主权线,但有些地方是我们的利益所在,我们也要保卫它。比如说朝鲜、东北、满洲所以他们下一步侵占满洲东北。所以到了1910年就把朝鲜给吞并了,把朝鲜变成殖民地了。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土地上了打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野心非常膨胀,因为日本居然把西方大国俄国打败了,所以当时日本人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野心膨胀的不得了。
一直到1911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日本来说有冲击。因为他害怕中国的这种革命会危及到日本天皇制,咱们是共和制了,另外也危及到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殖民利益。因为中国原来是他的侵略掠夺的对象,如果成为中华民国共和了以后,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对日本就不利了。所以我们看到当时日本统治集团的心态,日本山县有朋首相有一段话,这段话非常典型暴露了日本统治者的心态。有的人说辛亥革命的时候日本是支持中国革命的,支持孙中山。那大部分是民间人士,日本的政府当时对中国来说第一他是支持清政府的,第二是支持袁世凯的,当时看不起孙中山。当然也有些人想利用孙中山搞乱中国,但是归根到底日本统治者的心态是这么一个心态。日本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那里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皇帝统治下的弱中国。这就是日本统治者的心态,不希望中国强大,现在有些人还是不希望中国强大,希望中国还是弱的,好受日本影响控制。当时辛亥革命刚发生的时候,日本对中华民国是敌视的,孙中山政府向他们借钱是不给的,后来日本又支持袁世凯。
再来看看20世纪,实际上辛亥革命已经到了20世纪。我们讲20世纪日本统治集团的两个理论,一个是征服中国论,一个是中国威胁论。甲午战争以后,刚才讲到日本军国主义是恶性膨胀,他们军部掌握了权力。其中有一条就是说内阁的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都必须有现役军人担当,由现役的将军来担当。军部就是陆军参谋本部,军部可以控制内阁,内阁如果不合那些军国主义军部意思的话,只要让陆军大臣海军大臣辞职,一辞职内阁就垮台,军部实际上是控制了内阁。法西斯主义在日本当时也很流行,再加上军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从教科书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都是灌输军国主义,就使得日本人心理更加扭曲、不正常。这几种心理会交织在一起、混合在一起。什么心理?一种就是岛国心理狭隘民族主义,日本是个岛国会比较狭隘,老是想着自己的利益,老想着自己的危机。另外就是神国心理的日本种族优越感,所谓这种大和民族,就跟德国法西斯说日尔曼民族一样,日本就说他是大和民族,是单一民族是最优越的。第三种心理是武士道精神尚武好战,这个武士道提倡的就是尚武好战。第四个是法西斯主义残暴疯狂,包括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是非常残暴、疯狂。这几种心态都交织混合在一起,所以这些心态在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展览馆有很多资料,为什么这么野蛮疯狂,这里面可以找到他们心理上的根源。日本人对中国越来越轻视、歧视,而他的侵华、亡华之心是变本加厉,所以当时流行的是要征服中国。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日本人开始歧视中国,当时中国去的留学生被日本称为“猪尾奴”,好多留学生写的日记里最气愤的就是这个。因为清朝人都梳着辫子,日本的小孩就跟在后面骂,还扔石头,说这是拖着猪尾巴。所以这些留学生非常郁闷,非常气愤,有的就把辫子剪了。到了以后越来越看不起中国人,称中国人是支那亡国奴,本来支那并不带有贬义,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把支那变成一种歧视、贬义了。他们就认为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后来又打败俄国,所以这次打中国也是轻而易举,所以日本军部制定很多侵华方案。他们有一个作战局长说只要日本军车走过山海关中国就要投降了,还有日本将军宣称征服中国用不了三个月,说踏平中国,都是非常狂妄。
抗战这段我就不详细讲了,前面很多老师都讲抗战了,我们博物馆里也有很多抗战的史料。就是说日本在战争中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施加各种骇人听闻野蛮暴行,甚至三光政策、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这些都是惨无人道的。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野蛮?日本的民族性就是那样吗?我觉得那时期的日本民族性是扭曲的,已经是不正常了,可以说疯狂了,就是各种各样心理交织在一起。所以他们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一直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失败,就不详细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彻底失败告终,所以我们说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最后几乎导致了日本民族的毁灭。日本有些正义历史学家都这么分析,这个军国主义使得日本疯狂,上帝要毁灭一个人首先让他疯狂,疯狂最后是要走向毁灭。战后由于美国的关系,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跟德国不一样,德国是四国占领。当时也曾经提出了美国、俄国、英国、中国四国占领日本,最后变成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中国本来也准备了去占领日本,后来打内战了就把兵力调到内战上了,所以后来就是美军单独占领。美国占领以后就成了太上皇了,就完全听美军司令的。美国占领以后不但不追究天皇战争罪,实际美国对日政策我们研究的话也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开始罗斯福最初政策是扶助中国压制日本,可惜罗斯福死了,后来是杜鲁门,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冷战关系。美国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打击转为扶植、支持,这个转折给了日本一个机会。结果美国占领军不但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而且包庇袒护战争罪犯。这个麦克阿瑟跟天皇见面谈话,他觉得保留了天皇对美国稳定日本统治的效果比原子弹还大,认为这个能起到很大的效果,所以他不追究天皇的责任,袒护那些战争罪犯,另外削减战争赔款。当时当时德国这些都要赔款的,日本本来也要大量的赔款,但是后来美国人就给削减掉了。美国反过来还给日本美元的贷款,而且跟日本结成了军事同盟,提供安全保护伞。所以美国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把日本变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反共反华的前哨阵地,变成他的一个打手。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出于他的私利就扶植日本。所以到50年代、60年代日本统治集团基本上全是投靠美国,依靠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当然他们还想和中国做点贸易,就通过民间搞一些经济,但是政治上他们对中国是歧视的。包括中国在日本开长崎博览会的时候,有些右翼的就把中国的国旗撕下来,所以那时候是这样一个态度。
这里要讲到在得到美国庇护下,所以战后没有对天皇,没有对军国主义战争责任进行清算。应该说当时日本也有一批正义人士,我们看很多问题要辩证着看,日本也很复杂。当时有一批正义人士,还包括一些战俘、一些老兵,他一方面有一种负罪感,还有一种赎罪感,还有对中国宽大战俘遣送日侨有一种感恩的心,所以这些人他们对中国表示友好、感恩。另外日本一些正义的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们开始反省反思战争的责任,写了一批批评军国主义,甚至批评天皇的一些东西。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日本政治家,包括各界人士的心理是形成了一种对战争罪责的不认帐、不谢罪、不反省、不服气的心理。直到现在有些右翼的根本就不谢罪,不反省,甚至还感到不服气。他们首先提出一种说法,就是战后第一任日本首相东久迩稔彦,这个人实际上是个皇族,他提出一个理论就是“一亿人总忏悔”,说我们日本现在战败了,我们全国一亿人口大家都要来忏悔,就是人人有罪。人人有罪也就是人人无责,这些天皇也好、战犯也好,那些军国主义也好,在这个总忏悔下面就跑了,不但跑了,有些人后来还当官了。岸信介原来也是个战犯,放出来以后又当首相了。就是说掩盖了天皇、战犯的这些战争罪责。另外一方面像岸信介是个战犯,他1957年就当了首相。另外一方面他们大肆宣传原子弹对日本的破坏,就是来强化日本人的战争受害者心理,淡化甚至抹杀日本人战争加害者的心理。长崎、广岛这两个地方是被原子弹破坏的很大,确实是惨不忍睹的。但是日本人不追究为什么美国人要扔这个原子弹,他们只是宣扬这个原子弹造成的破坏,造成的恶果。我们有时候跟日本人谈话的时候,我们说你们要想一想为什么美国这个原子弹不扔在别的地方而扔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所以他们是强化他的受害者心理,淡化加害者的责任。我们在中日共同研究的时候也曾经到日本一些中学访问过,问他们一些中学生,他们就知道长崎、广岛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所以,后来我们说了以后,他们说我们要到南京看一看。有良知的一些日本的教师说将来要带学生去南京考察,但是日本政府日本官方教科书是极力掩盖这些东西。我们南京这个地方确实很重要,对转化日本人的一些思想,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是很重要的。过去接待过广岛市长访问,广岛市长曾经提出来希望在我们北大举行原子弹讲座,开一门广岛原子弹课程。我说至少我们也应该到你们广岛开一门南京大屠杀的课程,这样才行,后来没谈成。他们的心理是只看到这一点。
除了这些以外,右翼势力和一些政客、学者、媒体他们还制造了很多理论为日本侵略战争辩护,甚至要美化,给侵略罪行还要评功摆好。日本出了很多书,我们在日本曾经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书,《东京审判》大家可以看看,日本的一些战犯不认罪,有些还不反省不服气,东条英机什么的,这个岸信介居然还当了首相,他是安倍的外祖父。这是日本右翼写的一些书,最典型一本书就叫《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他们把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加在一起叫大东亚战争,提出了很多谬论来为战争来辩护。我举几条,现在在日本右翼里面他们宣扬的这些,一个是“解放亚洲论”,他们认为发动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从白种人手里解放亚洲。过去西方列强,包括东南亚也是被英国、法国、荷兰,这些殖民所以说他要解放亚洲。第二个是说自存自卫战争论,说我们是迫不得已,因为西方列强打到亚洲来了,西方冲击东方,所以我们日本只好起来抵抗,我们是为了自卫而战。ABCD包围论,A就是指的美国,B指的是英国,C是中国,D是荷兰,当时东南亚是荷兰人占领的,他说这些国家在包围我们,我们不得已要发动战争,要打击他们。还有就是南京大屠杀虚构论,他们制造谣言说南京没有大屠杀等等。还有就是给侵略评功摆好,满洲国繁荣论,说日本侵占了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后来东北的经济发展了,中国重工业发展了。这种理论一直影响了很长时间,我们在讨论会上还说到这些事情,在台湾也是这样说,这种殖民统治的恶果他们不说,只谈表面的这些东西。现在这些台独势力也在宣扬这些东西,民进党上台以后教科书上日据时代,殖民统治时代他们不说,这个是很荒唐的。另外就是英美同罪论,这个就是说你们不要只谴责日本,说英国和美国也侵略者,说他们也占了很多的地方。安倍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侵略的定义现在还不肯定,就是说有各种说法,像这个西方的殖民统治也是跟日本一样,就掩盖自己的罪行。还有就是否定东京审判,所以是东京审判否定论,说东京审判是一种战胜国的审判,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实际上东京审判里面已经对他们很宽大了,而且有些法官已经偏向他们。但是现在有些右翼要否定这些。这些所有的理论实际上是谬论和谎言,就成为了这种不认罪心态的理论支撑,他们自以为还有些理论。另外也欺骗和误导了一些年轻人,有些年轻学生还受这种理论的影响。
随着日本后来经济复苏,重新崛起,到了60、70年代日本经济复苏崛起以后,特别是经过70年代以后经济高速发展,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那个时候日本在心理上又开始得意忘形。日本电器、汽车充斥了世界市场,连美国人市场也被他们占领了。当时日本人叫嚣要把华尔街买下来,所以当时美国跟日本的矛盾也很大,美国的一些议员把日本电器给砸了。但是有一些日本人心里很膨胀,尤其是石原慎太郎他就连续的和人家写了三本“日本可以说不”这三书里面就讲日本现在用不着完全听人家的,指的是美国,说日本现在可以说不了。在这里面一方面是为了日本战争罪行辩护,一方面是攻击其他国家,攻击美国、攻击中国。70年代以后中日开始恢复邦交,特别是在民间的力量推动下,以民促官。应该说70、80年代,中日关系有一段时间关系还是不错,有人叫它蜜月期,我觉得叫蜜月还是过头了点。但至少两国当时观感还是不错的,当时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一些技术经济管理,日本也用日元贷款这样一些项目,可以说也帮助了中国经济建设,在这点上我们要承认。所以当时日本人有一种比较优越感的心理,说他们是在帮助中国,而中国当时也是比较虚心向日本学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就很高,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好感度就更高。80年代初的时候,我到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那时候日本确实对中国还是感情比较好的。但是这也是一段时间,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泡沫破灭了,出现了十多年连续经济滑坡、箫条、停滞、低迷、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日本政府右倾化。国民的心态也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感到失望、感到迷茫、感到焦躁不安。而且当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已经在崛起了,国民生产总值越来越高。我就听到日本学者在算还有几年中国要超过了日本了,果然到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日本人心理就不平衡了,长期以来日本是称霸亚洲的,经济是独占鳌头在亚洲惟我独尊,这个局面被打破了,产生一种反差,使不少日本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过去自己是独占鳌头,亚洲霸主,现在中国都超过了日本。这种心理也被右翼利用,右翼和某些政客、媒体趁着这个机会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危机论、中国崩溃论。你到日本书店去看,那书店摆了一大堆红红绿绿书,很多写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危机论、中国崩溃论,他们鼓吹要依靠美国、遏制中国,要煽动民粹主义的情绪。我刚才提到石原慎太郎他开始写了这个“日本可以说不”,后来在2002年他又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战胜中国重建日本的道路》,从这个题目就看得很清楚他的想法是什么,要重建日本必须要战胜中国,要把中国压下去,压下了中国日本才能出头,就是这么一种思想。所以到了2012年时候,那年正好是中日邦交40周年的时候,大家都在准备要纪念、庆祝,要有许多交流活动,结果他就搞了一个东京要购买钓鱼岛,搞了这么一个闹剧,把钓鱼岛这个事挑起来,把矛盾冲突搞起来,40周年的很多活动就在后来取消了。他给自己捞政治资本,以后这些政客不断来挑起,来激化钓鱼岛的争端。钓鱼岛这个问题就不展开了。
日本实际上是拿钓鱼岛作为一个炒作,安倍要通过修改宪法,他要树立一个敌人,所谓的假想敌。日本曾经把美国、俄国都作为过假想敌,现在中国是他的假想敌,所以处处和中国闹对立,钓鱼岛、东海,甚至南海跟他不相关也要插一脚,就是处处挑起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政治家来说是煽动民族主义给他自己捞选票,为了达到大的目的,安倍的目的是要把日本重新作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实现他的一些前辈,包括岸信介当年的一些理想。岸信介就是当年修改这个安保条约,后来遭到全国人的反对下台了。所以很多东西我们不要只看到一个现象,比如钓鱼岛的问题好象就是一个到底是谁的,实际上它背后有更深层的东西。现在安倍也是到处游说,想围攻中国,把中国包围起来。他宣扬的就是这些东西“中国威胁论,中国危险论,中国危机论,中国崩溃论,遏制中国论,围堵中国论”。
我们前面讲很多历史,回顾历史当然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实、展望未来。朋友们可能会问我们今后中日关系到底应该怎么看?会有什么样的走向?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影响到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主要是三方面因素;第一是日本的因素,我们是希望中日关系能够好转,能够和平发展,和平友好,但是这个东西不是我们一厢情愿主观愿望的。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安倍的政府一心还是要修改宪法,修改宪法是他走向所谓政治军事大国的一个路径。日本很多学者讲宪法保了他们几十年,日本才有繁荣和经济上的发展,现在安倍要打破这个东西,要修改宪法,要实现他这个所谓政治、军事、大国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他就找一个敌人,要对中国采取遏制、防范围堵这样一些措施。所以他利用钓鱼岛、东海、南海这些事件,我们可能很难期望他短时间会转变这个政策,当然他也会做一些姿态,因为经济上的利益和国际上形象他会做一些姿态,但是要他根本改变这个政策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另外一面,就是日本除了安倍政府,现在应该看到在日本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制约安倍的力量,尽管还没有占到优势。比如国内在野党,包括执政党里面不同派系,还有各界的民主势力、民间力量,尤其在反对安保和反对修宪的问题上引起了广大日本民众的反对。在60、70年代的时候,日本民主力量曾经是很高涨的,岸信介和美国搞安保条约有300万人游行反对,结果把岸信介了下来。这次安倍修改的时候有100万人全国反对,这个力量已经是多少年来没有的了。很多日本人走上街头反对修改宪法,反对战争,反对安倍的做法。包括一些年轻学生,过去这些学生都不问政治、不关心政治,现在也开始批判一些政治了。我们要看到民间有这样的力量,要看到日本人民应该对中国归根到底来说,,应该说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平才是两国的根本利益,所以日本人民归根到底要和中国友好的。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加强各方面我们的工作,包括我们这个博物馆也是重要的一个阵地,使得我们有更多话语权。这是日本的因素,我们希望日本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二个是国际的因素,国际的因素关键是美国,美日关系实际上很复杂,既有利用又有矛盾。美国要利用日本,很多地方让日本当帮手、打手。但是有时候日美之间也有厉害的冲突,美国也不愿意日本走的太远,美国绝对不愿意为日本的利益去火中取栗。所以这里面美中关系绝不是像安倍想的那么简单说他抱着美国大腿就行了,所以这里面要看到美日关系中间有很多不确定性。另外美中关系也很重要,美中关系现在要力图建立一个新型大国关系,但这里面也有很多的矛盾摩擦,只有看美中关系的下一步发展了。下一任美国总统是谁现在都还不确定,会走向哪这里面还有一个过程。关键中的关键还是要看中国,还是要我们自己的力量强大,根本在于我们中国自身的发展稳定强大。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的硬实力、软实力各方面要全面加强。大家从历史上也看到日本向来是欺软怕硬,你只有强大了才能威慑他。同时我们经济发展与日本的经济有很多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了。但是我们也看到不能自满,我们虽然总量超过,但是人均和其他地方跟日本还是有很多差距。所以我们要自己发展经济、发展国防,特别是文化教育,我们国民素质非常重要。你真正要想战胜日本的右翼,你自己要有话语权,要有软实力和国民素质,另外对日了解,知己知彼。所以我们外交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有理有据有节,多交朋友,争取日本的各界人士、民间力量,甚至也包括在野党,包括执政党不同派别。实际上自民党里面也有很多不满,有很多矛盾。我们要很好的争取利用,我们很好的去研究日本,只要把它吃透了我们才能战胜它。
最后总结就是这么几句: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好好的吸取,归根到底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现在世界历史的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我们是顺着这个潮流,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我想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教授,王教授提的很多理论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听说。文艺春秋是一个杂志,很高兴告诉大家我上过这个杂志。我去年到日本去讨这个石头,他们就把我这个拎出来了,说我到日本讨石是习总书记战略思想的一部分,然后把我的照片跟习总书记放在一起。我看完了以后说你这个杂志说了不算数,要在人民日报上说才算数。但是这个杂志发行量还是很大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王老师讲的对,日本这个国家是一个多思维国家,如果说我们用单一思维来看复杂的社会,吃亏的一定是我们。我们按照惯例,大家可以跟王教授互动。
提问:有三个问题,第一王教授能不能跟我们解释一下支那这个词究竟一开始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电影里看到“支那狗”什么的,刚才王教授在讲座当中说后来变味了,它一开始是什么意思?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尤其是江苏人,关于徐福当时东渡日本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第三个就是鉴真和尚当时进入日本的时候,他当时的对日关系是什么?包括日本人对这两位,就是对徐福和鉴真和尚进入是怎么看待的?还有一个问题问题就是我曾经跟日本的一个记者进行过交流,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日本是白天,中国是夜晚。当时我没有搞懂这句话的意思,他后来又有一句话,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他说从神道上面来说中国就输了。当时我说为什么中国会输?他说看国旗,日本是太阳,中国是满天星。也就是刚才验证了王教授所说隋朝的时候,日出处天子和日落出天子,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什么意思?
王晓秋:支那这个词现在有很多人考证,最早说法有几种,有的说是从印度的一些经典上称支那,还有人说中国古代秦那个译音。所以最早的时候支那这个词并不是具有贬义,在清末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人写文章就用支那,包括梁启超什么的写文章的时候也用过支那。但是随着后来日本侵华,特别到了抗日战争期间,这个支那已经成为日本对中国的一个歧视的称呼,甚至说支那亡国奴、支那狗、支那猪这些,所以他们不愿意用中国这个词。以前实际上这个支那再早的时候,还不是贬义的。第二个徐福东渡,我自己的看法本身它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因为司马迁说秦始皇让徐福去找长生不老药,司马迁实际上在《史记》上没有说徐福到了日本,只是说到了东海边后来就不回来了在那里自居为王了。后来大概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开始说徐福到了日本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传说徐福到了日本。在中国和在日本都有很多地方纪念徐福,说这个地方是徐福村还有徐福出海的地方。日本也有什么徐福登陆的地方,还有徐福到了富士山还跟当地的女子结婚什么的,传说其实很多。徐福这个其实是反映中国上古时期中国有一批移民,通过东海迁移到日本,而且带去了一些生产技术,包括医药,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徐福带去的,所以日本人对徐福很尊重,有些地方要过徐福的节日。鉴真和尚在日本更是受到大家的尊崇,因为鉴真六次东渡,眼睛都瞎了还坚持要去。他到日本是说要去弘扬佛法,另外就是到日本他听说日本皇室尊崇佛法,所以他到了日本以后,日本对鉴真也是很尊重。这两个人应该说在日本都是日本人很尊重的,日本人现在有一种心理对中国古代还是比较尊重向往,甚至是崇拜的,但是对中国近现代有不同的看法。第三个问题,日本因为地理位置,所以日本人自称是太阳之国,太阳旗。中国的一些古籍上也说日本在太阳出来的地方,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满天星的这个说法,这个我想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提问:老师刚才说中国以前受到日本尊敬,在历史某个拐角,甚至在一千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我们山水就注定了只能走大一统这条路,或者日本明治维新这条路,我们在哪个叉路口,原来很辉煌变的越来越不被人家所重视,到被人歧视,或者说根源在哪里?
王晓秋:这个问题就更大了,可以讲一部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比较,我写过一书东亚历史比较,也比较过这些,你说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实际上那时代也有维新可能性,也有转折,但是中国国内各式各样的因素形势造成的,包括国际因素,西方列强允许日本维新,不允许中国独立富强,这恐怕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中国也搞了戊戌维新,为什么没有成功?有很多因素在这里面。简单来说,当年梁启超说主要是天皇跟幕府这两个地方不是父子关系,慈禧太后和光绪是母子关系,这些是表面,根本原因是中国维新力量太弱,守旧力量太强。相反在日本维新力量已经压倒幕府守旧力量,当时幕府已经摇摇欲坠了,而日本各个阶层当时都起来支持维新,大量历史因素,我们好好总结的话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时间关系,我不能说的太多。
提问: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大东亚战争,日本的政策导向是什么。
王晓秋:日本是实用主义的民族,19世纪脱亚入欧论是外交政策的动向,和西方列强合作来欺负侵略亚洲邻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觉得羽毛丰了,首先对俄国对抗,再下来对美国也不服气,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的时候对整个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对抗,这时候不是脱亚入欧论,是和德国联合起来要一统天下,这时候他已经对西方列强已经看不起。但是到了战后,可能又回来了,这就是国际形势的变化,那时候日本要投靠美国。整个由国际形势所决定的日本政策。
提问: 中日关系,中国第一次在工业化进程被日本打断,第二次在上个世纪30年代,现在的时期似乎我们也面临日本的阻挡或者妨碍,王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晓秋:时代不同,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中国曾经两次被日本打断现代化进程,这次当然光靠日本是打不断的,日本要联合美国,但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昔日的中国了,中国今天已经是强大,当然强大还得要靠我们自己做的更好,硬实力也好,软实力也好要全面加强,所以我相信第三次现代化进程,日本已经没有力量也可以说不可能能打断,除非我们自己做的不好或者失误,应该说日本不可能打断中国。日本人也不相信可以打断中国。
主持人:大家一定要关注心态的变化,心态的变化会决定事物的走向,再次感谢王教授千里迢迢从北京来给我们上课,再次感谢。今天的大讲堂到此结束,也感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