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记怀—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有感

发布时间:2014-06-06 10:36   本文被浏览过:

七七记怀——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有感
南京航铭史励志团队  李炎培

 
       7月7日,晨风习习,我来到远离市区喧嚣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走过那道铁门,我的心在黑白的主色调映照下,开始沉重起来,这是一个与外面完全不同的世界。沿着楼梯而上,不由地,我放慢了脚步:一张张灰暗的照片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样的青春年华,一样的热血沸腾,只是在那个风云激荡、血泪交织的年代,他们的生命面对的又是怎样一番遭遇?恐惧、死亡弥漫,冰冷、死寂处处笼罩。
       进口处,一面墙上,是203位历经沧桑的大屠杀幸存者的头像。人生短暂,七十六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只是历史在他们平凡的生命中刻下了一个民族永远也忘不了的痛。而如今,他们用一种特殊静默的方式注视着每一个参观者,讲述那段历史。
展厅内的一件件文物,沉静地站在那儿,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说不出它们的历史,但在吴馆长的讲解和简要的文字帮助下,依稀能听到透过几十载时光传来的声响,厚重而低沉。这是一组日本战时出版的杂志,标题赫然写着“支那战争”。“支那”二字是对中国的一种莫大的侮辱,而就在几天前,日本右翼石原慎太郎竟公开称中国为“支那”,是可忍,熟不可忍!看看吧,直至今天,黑暗的恶魔依然在那片岛国的土地上张狂,蠢蠢而动。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中华民族不得不警惕。
       那只旧水桶,静静地立在展池,那么平凡,又那么普通。它又有怎样的一段故事呢?原来,一个日本女人(丈夫大概被打死了,女人和小孩没吃的)拿着这只塞满东西的水桶去央求另人换点粮食活命。因为大时代的变化与普通家庭的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这只水桶作为一件纪念品被主人留下来。今天,它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继续讲述着它的故事。捐赠它的孟老先生曾与吴馆长谈到“等价交换就是民族平等”。今天吴馆长介绍到这里的时候,饶有回味地点点头,不住地说,有道理!其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还有那留声机,那唱片,那熟悉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浓重的美国口音却字字昂扬,声声振奋,在那段血色岁月里,时进刻刻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同胞去为独立,为自由而浴血奋战。那个美国人呢?我不知道,但那歌声依然铿锵有力,久久回荡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
当我在仔细端详一张抗战地图时,七七专题座谈会开始了,我们几个学生“有幸”见证了这些难忘的时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伤心地回首往事,老泪纵横,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我说不出当时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位大屠杀幸存者,感概万千,几十年前的血肉横飞,黑暗窒息的画面变这样残忍地没日没夜地占据着老人的心窝!多么痛苦啊。日寇铁蹄下,对于一个普通的生命,活着,已是最大的幸运了。唉!
座谈会上,也细细聆听了研究抗战只的著名学者的发言,深深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是理性的爱国者,他们是历史的传承者,他们更是我们年青一代的榜样。他们默默地研究那段民族的血泪史,不为别的,仅仅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
      心静静的,淡淡的,载着一分历史沧桑。七七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之行便画上了句号,走出博物馆,站在车来车往的安德门大街,凝望前方,也许正是这样一份期待,愿天下有志之士竭诚奋进,为万世子孙开太平。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