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世界听这和平之声︱吴先斌 抗战记忆的民间守望者,愿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时间:2023-02-04 10:56   本文被浏览过:

    编者按:苦难远去,但历史永伫。每年的12月13日,追忆逝者,我们心绪同频。1937年的南京,那个最黑暗最寒冷的冬天无法被忘记。它是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清醒剂,更是凝聚起全世界捍卫和平的正义力量。值第九个国家公祭日,我苏网推出《铭记历史 声声不息!请世界听这和平之声》融媒体策划,聚焦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及后人,来自海内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播者、守望和平的发声者,讲述他们如何为真相与正义奔走呼喊,向世界传播和平之声。

    南京市安德门大街48号,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已在此伫立了16年。虽然在馆长吴先斌口中这是一座“不起眼”的博物馆,但是,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观众来这里参观。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来自民间,讲述着民间的故事。
 

    珍贵史料的收藏者:16年征集留存数万件藏品
    1983年的一个冬夜,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的吴先斌加班整理一盘内部材料录影带。屏幕上出现的一段段既没有字幕、也没有声音的黑白影像,让他震惊。“画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告诉我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我终于明白了外公当年对我说的是什么。”
    经过了解,吴先斌得知这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短片。从此,这段无声短片深深烙在他心中,他开始搜集这段历史史料。2006年12月12日,吴先斌个人出资300万,在自己几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创办了南京首座民间筹资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有很多直接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罪证,比如报道当年“百人斩”杀人比赛的日文报纸《东京日日新闻》的原件,这是吴先斌辗转从日本人手中购得的。“当时在一堆旧报纸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一张,很激动。虽然‘百人斩’的照片一直在流传,但是原版日文报纸十分罕见。”
    “‘百人斩’是两个日本士兵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举行的杀人比赛,他们在常州时就开始比赛,比赛到南京时谁能够先杀满一百人。”吴先斌介绍,这张照片成为日后我们追捕这两个元凶的重要物证与罪证。1947年12月18日,南京军事法庭对向井敏明、野田毅进行公审 , 1948年1月28日,两人被枪决于南京中华门郊外。
     截至2022年11月底,博物馆馆藏文物6000多件、图书4万册及1600多位老兵口述史影像资料,其中包括300多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1000多件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勋章。就在不久前,吴先斌刚刚从厦门的一位收藏家手中购得了一张1935年录制的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老唱片。“博物馆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史料征集、文物征集放在第一位,主要通过民间收藏家、网络拍卖和线下拍卖这3种方式找寻文物。”
    受疫情影响,到馆参观的人数相较往年减少了一些,于是,2022年,博物馆开始制作系列短视频《文物会说话》,吴先斌亲自上阵,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在线上就能“云看”文物,了解历史。2022年,博物馆携馆藏的101本红色典籍,在大连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举办了《典籍里的红色中国——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献展》,这是博物馆与国内其他省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系列活动,2023年1月,该展览即将走进沈阳,闭展后这些珍贵典籍也将回到南京展出。
    人类和平的祈愿者:回顾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
    多年来,博物馆也收获了来自各方的认可与支持,博物馆二楼的一个玻璃展柜里,存放着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1995年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5盘录像带,是张纯如的父母捐赠给博物馆的。
    吴先斌说,张纯如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用一个人的力量让世界改变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看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研究南京大屠杀史,自从她那本著作《南京大屠杀》发表以后,西方社会高度关注南京大屠杀,相继根据她提供的线索,又发现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
    “她的母亲张盈盈女士来博物馆参观时,还写下了‘感念你们记得纯如’的赠言。我们非常珍惜这5盘录像带,也会认真地保管,已经把录像带中的视频拷贝下来,视频的素材也捐给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想她的影像资料、她所拍到的文物,应该归社会所有人共享、来研究。”吴先斌说。
    吴先斌认为,只有厘清历史,才能创造和平。从2014年起,吴先斌先后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广岛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曾经,我问广岛原子弹陈列馆的讲解者: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她说只知道这个词,不知具体内容。她的回答让我深思很久,日本社会为什么会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也是对历史的背叛。如何让‘南京大屠杀’记忆成为日本主流社会的记忆,我们任重而道远。”
    吴先斌说,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重温历史,也要着眼当下,记住同胞们的血泪,记住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让历史可以照亮未来,和平应是人类共同的祈愿。
 英雄故事的保管者:关爱老兵如同关注历史
 自成立以来,博物馆一直坚持开展探访和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这是另一件令吴先斌引以为傲的“壮举”。从2012年开始,吴先斌团队走访制作抗战老兵口述史,在全国各地采访了1600多位老兵,把他们的经历,在抗战时候所发生的事用口述的形式留下影像资料。“岁月不等老兵,老兵不等我们,他们不在就不在了,这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工作。
 吴先斌觉得,关爱抗战老兵,如同关注抗战历史,是博物馆的责任。“那一代的军人有几百万,现在能够留下影像资料的仅剩几千人。我们在他们有生之年采访了这么多老兵,意义就在于将来我们的后人要问到当年的抗战英雄或者经历战争的人们,他们长什么模样的时候,至少在博物馆有他们的影像资料。”
 16年来,吴先斌为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付出的花费和辛劳巨大,但作为一名抗战记忆的民间守望者,他无怨无悔,他说老了以后,也会把这些经历都写成书,“有人告诉我,民间的博物馆更有生命力,这些就是给博物馆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