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苦难远去,但历史永伫。每年的12月13日,追忆逝者,我们心绪同频。1937年的南京,那个最黑暗最寒冷的冬天无法被忘记。它是中华民族前行路上的清醒剂,更是凝聚起全世界捍卫和平的正义力量。值第九个国家公祭日,我苏网推出《铭记历史 声声不息!请世界听这和平之声》融媒体策划,聚焦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及后人,来自海内外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播者、守望和平的发声者,讲述他们如何为真相与正义奔走呼喊,向世界传播和平之声。
珍贵史料的收藏者:16年征集留存数万件藏品
1983年的一个冬夜,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的吴先斌加班整理一盘内部材料录影带。屏幕上出现的一段段既没有字幕、也没有声音的黑白影像,让他震惊。“画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告诉我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我终于明白了外公当年对我说的是什么。”
经过了解,吴先斌得知这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短片。从此,这段无声短片深深烙在他心中,他开始搜集这段历史史料。2006年12月12日,吴先斌个人出资300万,在自己几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创办了南京首座民间筹资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在博物馆的展品中,有很多直接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罪证,比如报道当年“百人斩”杀人比赛的日文报纸《东京日日新闻》的原件,这是吴先斌辗转从日本人手中购得的。“当时在一堆旧报纸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一张,很激动。虽然‘百人斩’的照片一直在流传,但是原版日文报纸十分罕见。”
截至2022年11月底,博物馆馆藏文物6000多件、图书4万册及1600多位老兵口述史影像资料,其中包括300多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1000多件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勋章。就在不久前,吴先斌刚刚从厦门的一位收藏家手中购得了一张1935年录制的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老唱片。“博物馆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史料征集、文物征集放在第一位,主要通过民间收藏家、网络拍卖和线下拍卖这3种方式找寻文物。”
人类和平的祈愿者:回顾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
多年来,博物馆也收获了来自各方的认可与支持,博物馆二楼的一个玻璃展柜里,存放着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1995年拍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5盘录像带,是张纯如的父母捐赠给博物馆的。
“她的母亲张盈盈女士来博物馆参观时,还写下了‘感念你们记得纯如’的赠言。我们非常珍惜这5盘录像带,也会认真地保管,已经把录像带中的视频拷贝下来,视频的素材也捐给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想她的影像资料、她所拍到的文物,应该归社会所有人共享、来研究。”吴先斌说。
吴先斌认为,只有厘清历史,才能创造和平。从2014年起,吴先斌先后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广岛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曾经,我问广岛原子弹陈列馆的讲解者: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她说只知道这个词,不知具体内容。她的回答让我深思很久,日本社会为什么会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也是对历史的背叛。如何让‘南京大屠杀’记忆成为日本主流社会的记忆,我们任重而道远。”
英雄故事的保管者:关爱老兵如同关注历史
自成立以来,博物馆一直坚持开展探访和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这是另一件令吴先斌引以为傲的“壮举”。从2012年开始,吴先斌团队走访制作抗战老兵口述史,在全国各地采访了1600多位老兵,把他们的经历,在抗战时候所发生的事用口述的形式留下影像资料。“岁月不等老兵,老兵不等我们,他们不在就不在了,这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工作。”
16年来,吴先斌为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付出的花费和辛劳巨大,但作为一名抗战记忆的民间守望者,他无怨无悔,他说老了以后,也会把这些经历都写成书,“有人告诉我,民间的博物馆更有生命力,这些就是给博物馆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