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军衔史话

发布时间:2021-07-08 11:42   本文被浏览过:

在反映抗日战争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我军将领身穿国民党军军装,同时佩戴军衔。那么抗战时期,我军都有哪些将领获得过国民政府授予的军衔?围绕这些军衔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本文引导读者一起去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抗战之前的我军军衔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加之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因此很多人都在国民革命军任职,也有相应军衔。红军之父、人民解放军缔造者朱德就是其中军衔最高的一位。

朱德早年曾追随蔡锷将军参加护国战争,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授予了北洋陆军中将军衔。大革命时期,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兼代理政治部主任,同时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朱德创造了许多唯一,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高级将领,也是极少数同时获得过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军衔的高级将领。对于这些军衔,朱德却并不在意,他有一副对联形象地表明了他的立场:“白军中,将校尉薪饷各有不同;红军里,官兵夫待遇完全平等。”

此外,大革命时期,刘伯承和贺龙都被授予过中将加上将军衔,郭沫若、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叶剑英、叶挺、李之龙、刘伯坚、周逸群都被授予过中将军衔。被授予过少将军衔的则有孙炳文、季方、肖劲光、刘志丹等人,而蒋先云则因北伐时作战英勇,壮烈牺牲后被追赠陆军少将。

随着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积极应对,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曾经被授予各种军衔的我军将领和红军战士们一道开始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光辉战斗历程。在他们当中,涌现出周逸群、孙炳文、刘志丹等革命烈士,而其他人则成为后来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二、抗战时期的我军军衔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10月,又将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

说到八路军以及所属三个师番号的由来,也大有深意。蒋介石并不是随机做出的决定,而是动足了歪脑筋。原来这几个番号都曾是“败军之师”。第八路军原是粤军李济深的部队,中原大战后,蒋介石骗李济深去开会并软禁了他。第八路军群龙无首内讧迭起,最终被蒋介石撤编。而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则都是东北军的番号,因为败仗连连,加上西安事变,蒋介石为了拆分东北军,也相继撤销了这三个师的番号。但蒋介石无疑打错了算盘,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又怎会走上旧军队的老路。抗战中八路军东突西进、南征北战,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并不断发展壮大,这几个光荣番号也永远载入了史册。

周恩来(右)、叶剑英(中)与博古的合影 

 

共产党军队改编后,八路军、新四军各级将领按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原则,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了相应军衔。笔者经过多年研究相关史料、回忆录等资料,经考证制作了下表:

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新四军将官一览表  

 

可以这样讲,蒋介石在对我军高级将领授衔时,还是充分考虑了他们的资历和军阶。朱德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林彪、贺龙、刘伯承尽管名义上只是师长,但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叶剑英、叶挺、宣侠父等人情况也大抵如此。

抗战时期,蒋介石特邀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将军衔,但却准许其享受上将待遇。中将军衔月薪为160块大洋,上将则每月可以领取240块大洋,对于战时来讲,这笔钱无疑是一笔“巨款”。周恩来高风亮节,严于律己,每月领到这笔“巨款”,都毫不保留地作为党费上缴,自己和其他同志过着与延安一样的供给制生活。而根据张蕴钰回忆,1940年他在太行某军政学校首次见到陈赓时,其佩戴着中将军衔,但其他旅长都佩戴少将军衔。后来经过了解,他才明白陈赓是黄埔一期生,又曾救过蒋介石的命,蒋介石自然要格外关照陈赓,进而拉拢他。但蒋介石打错了算盘,陈赓也成为日后推翻蒋家王朝的我军重要将领。

1938年1月,彭德怀赴河南洛阳参加蒋介石召集的第一、第二战区将领会议时,曾得到蒋介石单独召见。当得知何键挖了彭德怀祖坟,他的两个弟弟也在外流浪时,蒋介石即刻通知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给予特别关照,并直接面签了一张5万元的支票给彭德怀。彭德怀没有接受,而是提到了八路军在前线浴血杀敌,但衣食弹药极为缺乏的现状,希望能给八路军按兵员实数发放军饷,这个合理要求却被蒋介石一口回绝,表示5万元是给彭德怀个人的,给八路军发军饷是另外一码事。大义凛然的彭德怀自然拒收支票,愤然离开。

其实整个抗战时期,中共曾多次向蒋介石提议增加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和军费。例如:周恩来1939年6月曾向陈诚提出应准予八路军扩编为三个军九个师,并增加军饷。1940年1月,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了八路军、新四军扩军问题,要求八路军扩编为三个军九个师,22万人,按每人平均20元,月饷440万元;新四军扩军为三个师,5万人,月薪100万元。对于这些合理的要求,蒋介石均一口拒绝。

抗战时期,文化界的郭沫若、田汉分别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五处处长,他们都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在国统区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张爱萍、聂鹤亭、李涛、边章五、张经武、罗炳辉等人也曾被临时授予过少将军衔。除了将官,担任八路军旅团一级的干部谭政、郭鹏、谢扶民、卢仁灿、杨得志、杨勇、王尚荣、贺炳炎、张才千、宋时轮、王凌波、罗瑞卿等也被授予过上校军衔。而支持中国抗战的德国女战士王安娜则被周恩来任命为八路军少校,成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军衔的外国女性。

德国女战士王安娜

随着八路军的发展壮大以及蒋介石坚持顽固反共立场,八路军将领再也未被国民政府授予和晋升过军衔。而在“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公然宣布新四军为“叛军”,根本不考虑部队编制和将领军衔问题了。

三、抗战时期军衔获得者的历史记忆

对于军衔问题,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开国中将陈先瑞回忆,在延安抗日大学时,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名义上归蒋介石统一指挥,实际上还是党中央领导和指挥,这一条是不能变的。现在有那么一些人,国民党授予什么中校、上校,就神气起来了,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了。这些人,如不及早给他敲敲警钟,就会犯错误。果不其然,后来有一位我军高级将领见到毛泽东时,就专门递上了“少将旅长”的名片。毛泽东看到后很不高兴。随后当毛泽东问到这位“少将旅长”一些与部队有关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无法令人满意,毛泽东勃然大怒,训斥他道:“什么少将芝麻酱?”陈赓大将后来还调侃过这件事———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他的孩子问他:“爸,你授的是什么将?”陈赓开玩笑说道:“芝麻酱。”

抗战时期,我军也考虑过实行军衔制,但考虑到军衔背后有等级差异的因素,容易导致思想变质,这对于战争时期的军队,无疑是非常危险的。1942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向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发出《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大意如下:军队中干部军衔等级(将校尉)问题各有利弊。规定军衔对军队正规化固然有帮助,但在当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正规化极为有限,超过现有物质基础的正规化存在主观主义危险,另外军队极为分散,全军等级也不易统一规定。最重要的是艰苦环境要求干部同生共死,患难与共,在缺乏深入解释的前提下贸然划分军衔等级,会损害干部之间的团结,也不利于官兵平等,因此决定暂时不划分干部等级军衔。最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左权、陈毅等人回电均同意暂时不定军衔等级,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评衔也宣告中止。

抗战时期,少数人对军衔非常在意,甚至为了肩膀上“芝麻绿豆”的事洋洋得意,非常计较。但我军多数将领根本没有把它当回事。开国少将王兆相一直不知道自己被授予过军衔,直到他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偶然从当时一二〇师参谋长周士第的一封电报中得知自己被授予过上校军衔。外交家伍修权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工作时被授予了上校军衔,他回忆曾经接待过一批苏联回国的同志,安置好他们后,给他们发了八路军军装,为了隐蔽身份,还给每人起了一个假名字,根据年龄和身份,再分别安上一个适当的军衔,岁数小的是少尉,年长的是少校。张震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当时在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工作时,国民党军的军衔、标志居然要自己去大街上买回来再报销。他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该怎样佩戴军衔,只能问商店老板。老板很吃惊,反问他道:“当官的自己还不知道?”由此可见,国民党此时的军衔管理已经混乱到了何种程度。

在获得军衔的我军众多将领中,命运也各不相同。国民革命军少将左权和彭雪枫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洒疆场,英勇牺牲,他们分别成为八路军、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第十八路集团军总参议中将宣侠父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新四军副军长少将项英在“皖南事变”中被叛徒杀害,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旅长少将卢冬生抗战胜利后在哈尔滨制止苏军抢劫而惨遭杀害。

除此之外,抗战时期,因不同历史原因、地域特点,我军将领还获得过很多临时军衔。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李兆麟曾获得过苏联军衔,分别为苏军中校、少校;抗战结束后我军参加“军调小组”人员中,周恩来、叶剑英、滕代远、李克农、黄华也都获得过从上将到少将的临时军衔,至于获得校官、尉官军衔的我军官兵更是不胜枚举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45年9月抗战结束后,出兵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要求中共派干部去沈阳协调苏军与我方的行动,中共中央派出了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6人。考虑到苏军有军衔,为了对等开展工作,中共中央也给他们授予了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下了任命书,彭真、陈云、叶季壮为中将,伍修权为少将,段子俊、莫春和为上校,他们也成为最早获得我军军衔的一批将领。

我军获得军衔的高级将领大部分在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走向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并最终百战荣归,成为开国将帅、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他们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建立的不朽功勋被历史所牢记。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