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激发的中华民族抗争精神
作者:刘传吉 张江义
1937年7月8日,29军冯治安、张自忠、秦德纯报告卢沟桥事变经过致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电。
29军在卢沟桥抵抗日军进犯
1937年7月7日夜,驻华北日军重施九一八事变故伎,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七七事变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众志成城的抗争精神,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时代最强音.
日本在华北步步进逼
早在1901年,日本就伙同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华北平津一带的驻兵权。1905年,日本又通过日俄战争,大大扩张了在中国东北的势力。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成立了伪满洲国;1933年又侵占热河省;1935年起,日本积极策动“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国民政府在日本的屡次威逼下,先后签订了《塘沽协定》《秦土协定》等屈辱条约,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中央军退出华北、罢免抗日将官、取缔抗日团体等有损主权的无理要求。日本在华北频频得手,愈加有恃无恐。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之路,迫使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以抗争寻求转机。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中华民族走向团结抗日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1934年,这首《毕业歌》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激励着每一个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志的中华儿女,去担负起救国的责任。先有东北义勇军在东北的抵抗和19路军在淞沪的抗战,后有宋哲元29军、商震32军、关麟征25师等在长城沿线的拼杀,以及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傅作义晋绥军在察东、绥远的作战。爱国官兵誓死卫国的行动,激励着国人更加奋勇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国民政府在对日妥协的同时,也在陆续着手对日备战。广大民众也通过捐款捐物、慰问抗日将士等各种形式关心着抗日局势。1935年底爆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二·九”运动,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强劲呼声。1936年底发生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进一步促使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卢沟桥附近演习的驻华北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指示:卢沟桥是中国的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没有得到我们同意,在该地演习,已经违背了国际公法,妨害我国的主权。他们走失士兵,我们不能负责,他们要进城检查当然不行,姑念两国间的友谊,可等到天亮以后,令当地军警代为寻觅。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还。驻守卢沟桥的29军冯治安、何基沣、吉星文等按照指示,断然拒绝了日军的这一无理要求。为避免军事冲突,秦德纯另派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到北平与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交涉。面对日军的枪炮恫吓,王冷斋大义凛然,据理力争,多次揭穿日军的谎言,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7月8日凌晨3时半,秦德纯接到吉星文团长电话报告:“日军大约有步兵1个营,附山炮4门及1个机枪连,正由丰台向卢沟桥前进,我军严阵以待。”秦当即下达指示:“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对外战争是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凌晨5时左右,日军从东、东南、东北三面包围宛平城,再次要求进城。我方拒绝,日军开始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发扬长城抗战中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奋起还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是日下午4时左右,冯治安、张自忠、秦德纯联名致电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报告事件始末,表达抗敌决心。电文中说:“刻下彼方要求,须我军撤出卢沟桥城外,方免事态扩大,但我方以国家领土主权所关,未便轻易放弃,现仍在对峙中。倘对方一再压迫,为正当防卫计,不得不与竭力周旋,敬祈赐予指导。”双方战事持续到10日方告缓和,转入“和平谈判”阶段。
“我们万众一心”
国民政府的积极应对
7月8日,蒋介石致电29军军长宋哲元,饬其处理事变时要做到“不丧权、不失土”。9日,蒋介石下令孙连仲、庞炳勋等部向石家庄、保定集中,作为29军后援。10日,得知双方已展开“和平谈判”的消息后,蒋介石又致电宋哲元,勉励他“守土,应具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狡之惯技,务期不丧失主权为原则”。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七七事变已使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境地,“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同时还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表达了其守土抗战的决心。
谈判期间,宋哲元、张自忠等对事件的和平解决一度抱有幻想,国民政府则一再提醒宋哲元等要防止日军借谈判之机继续增兵备战,不要中敌圈套。7月15日,何应钦电告宋哲元:“现下之混沌沉闷状态,实有诡谲欺诈性质……日人效‘一二八’故事,先行缓兵,俟援军到达,即不顾信义,希图将我廿九军一网打尽。形势显然,最为可虑。”17日,何应钦再次致电宋哲元,指出:“兄等近日似均陷于政治谈判之圈套,而对于军事准备颇现疏懈……望兄等一面不放弃和平,一面应暗作军事准备,尤其防止敌军袭击北平及南苑,更须妥定计划。”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壮烈殉国
7月26日,日军增援兵力陆续到达,即对廊坊、通县等地发起猛烈进攻。27日,宋哲元通电全国,指出日寇“日日增兵,处处挑衅”“国家存亡,千钧一发”,惟有尽职守土。28日,日军向驻守南苑、北苑的29军主阵地发起总攻,并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我官兵伤亡甚重,营房炸为焦土。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南苑战斗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身先士卒,率部抵抗,双双殉国,成为七七事变后最早战死沙场的两位高级将领。1940年4月,时任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在参加宋哲元追悼会后,念及故人,致信副总司令冯治安说:“佟、赵死于南苑,宋又死于四川……我等亦不知几时也要永别。我等应再下一决心,趁未死之先,决为国家民族尽最大努力,不死不已。如此,就是死后相遇于冥途,也必欢欣鼓舞,毫无愧怍。”5月16日,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战死,实现了以身殉国的夙志。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7月3日 总第2781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