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说抗战殉国将军之(14)

发布时间:2025-01-17 10:04   本文被浏览过:

印说抗战殉国将军
(1937年—1945年,以殉国时间为序)

       作者简介
       自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22次大型会战,1,117次中型战役,38,931次小型战斗,伤亡321余万人,其中254名将军喋血殒命。他们以其血肉之躯,保卫国土山河;以其天地浩气,感知国人后世。我无以表达,今以篆刻之形式,记之。(因本馆能力有限,一些将军照片尚未能收集到,深感遗撼。若有读者或其后人能够提供者,我们不甚感激!
      篆刻作者简介:童迅,字茂父,号心斋,江苏南京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印社副秘书长。



 

125.韩炳宸少将:(1898—1939),字星坦,山东金乡人。曾任国民党山东省第13区保安副司令、山东保安第24旅旅长。1939年11月9日,奉命率部狙击从平掖等地进犯莱阳的日军,在莱阳西部竞庄与敌展开激战,不幸重伤在被送往莱阳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殉国,时年41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126.潘滨少将:(1890—1939),江西广丰人,任南京中央军校上校军械处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少将专员。1939年于江西广丰激战时,中弹殉国,时年39岁。
 

127.丁炳权中将:(1899—1940),字御伯,湖北云梦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特训班。历任营、团长、湖北保安处参谋长、处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97师中将师长兼长沙警备司令。参加过武汉会战、鄂南游击战和南昌会战。1939年5月,日军对鄂南地区“扫荡”,率部与敌军激战十余昼夜。时值酷暑炎热,丁中暑病倒仍坚持指挥战斗。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及同事劝其去后方就医,丁表示:“国难当头,作为一个军人,应坚守岗位,拼死御敌。”1940年1月25日在江西武宁病故,时年41岁。
 

128.马玉仁中将:(1875—1940),原名日仁,字伯良,江苏盐城人。历任两淮缉私营哨长、领哨、管带、江苏陆军第47团长、第1混成旅旅长、师长、五少联军第7军军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军,后被改编为苏鲁战区第1路抗日游击军,任该军司令。他集资购买武器弹药,自费抗日,孤军转战海口与阜城之间。1940年1月3日,率部攻下日伪军占领的阜宁县城,在追击日军时不幸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65岁。1940年3月14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6月18日复追赠为陆军中将。

 
129.郑作民中将:(1902—1940),湖南新田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历任特务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及副师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陆军第2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突围战和田家镇守卫战。1940年1月,奉命驰援南宁。临行立下遗嘱,安顿家事,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在奉命驻守昆仑关时遭日军包围,撤退时为阻止日军追击,亲率一团掩护,反击突围时不幸殉国,时年38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6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130.韦灿少将:(1898—1940),字至祥,广西容县人。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中央军校高级班,历任排长、中校营长、上校团长,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31师第782团上校团长。曾参加徐州会战及太湖战役。1940年2月23日奉令于广西上思阻敌,率团掩护主力转移与日军展开猛烈抗击,不料遭日军合围,在指挥部队转移过程中不幸中弹殉国,时年42岁。1942年9月5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131.吴赓恕少将:(1908—1940),别号默谦,湖南长沙人。毕业岭南大学,任军委会调查统计局少将主任。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责令戴笠干掉汪精卫。戴派军统局书记长吴赓恕至沪,策划刺汪精卫行动,被陈承伦出卖事泄被俘,被捕后不屈于汪,1940年3月2日于上海被枪杀殉国,时年32岁。
 

132.袁聘之少将:(1903—1940)字诏三,山东平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5期,历任排长、连长,抗战爆发后任山东省军事整编处参谋长、山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特派员、临清区团主任等职。1938 年12 月调任山东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兼任山东省保安第22旅少将旅长。1939年3月,在著名的临清吕堂战役中,击毙日军浅野少将司令,使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受挫。1940年3月奉令率22旅一部南撤,转战于河南宁陵一带,与日军周旋,不幸于3月29日在毛家楼陷入日军重围,在激战中身负重伤殉国,时年37岁。后被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133.宋哲元上将:(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人。毕业于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历任哨长、连长、营附、团附、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抗战期间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1933年春奉命率第29军参加喜峰口战斗,因武器装备简陋,宋命人为每个士兵打造一把大刀。3月9日晚,五百名大刀队员夜袭敌营,抡起大刀向睡梦中的鬼子头上砍去。11日夜,再次出击。共砍死砍伤日军三千多人,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雄壮的歌声唱遍大江南北。宋哲元长年率军督战,日夜劳瘁,肝病复发,于1940年3月辞职离军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到西安蔡家坡休养,途中行至四川绵阳,病情加重,医治无效,1940年4月5日病逝于绵阳,时年55岁。1940年5月18日被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
 

134.罗启疆上将:(1902—1940),字封荣,后改效之,贵州松桃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第18期、庐山军训团第1期、陆军大学函授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卢沟桥事变后,率部在苏、皖、湘、鄂等地与日军作战,后在新余奉命整编为82师,被升任为中将师长。1938年6月参加武汉保卫战、1939年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4月初,在湖南岳阳病逝,时年37岁。1940年9月28日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未完待续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