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说抗战殉国将军之(2)

发布时间:2022-11-29 15:36   本文被浏览过:

 印说抗战殉国将军
(1937年—1945年,以殉国时间为序)

       作者简介
       自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22次大型会战,1,117次中型战役,38,931次小型战斗,伤亡321余万人,其中254名将军喋血殒命。他们以其血肉之躯,保卫国土山河;以其天地浩气,感知国人后世。我无以表达,今以篆刻之形式,记之。(因本馆能力有限,一些将军照片尚未能收集到,深感遗撼。若有读者或其后人能够提供者,我们不甚感激!
      篆刻作者简介:童迅 字茂父 号心斋,江苏南京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印社副秘书长。


 

5.睦宗熙少将:(1904—1937),江苏丹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第1队,在学期间任孙中山警卫工作。先后参加第一、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见习官、连党代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士教导队政治指导员,第1军第1师第2团党代表,1932年任第90师少将交通处长,后任第54军98师政训处少将处长。1937年抗战爆发后,第98师开赴上海参战,奉令于上海罗店、月浦、宝山、吴淞等地阻击日军。1937年8月17日上午,睦宗熙奉令向前线补给弹药,不幸在进至罗店地区时遭到日军海军航空队侦察机扫射,伤及臂膀动脉,因出血过多不幸殉国,时年33岁。


6.曾庆敏少将:(1898—1937),又名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南京陆军第4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第4期毕业。历任援闽粤军总司令副官、第2师步兵团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3师第38团团长、广东第1集团军第2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抗战爆发后任第3战区第19集团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8月17日担任江阴、镇江一带的防守任务,为保卫江阴炮台要塞与日军激战时殉国,时年39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7.张树桢少将:(1898—1937),字启大,又名树一、峙轩,河北河间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历任晋绥军军官教导团教官、太原警备旅步兵团连长、陆军第19军第72师第209旅第417团第1营营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战区第14集团军第61军第72师416团上校团长,随部参加太原会战。“七七”事变后,奉命率部在怀来县镇边城、横岭城、骡子圈一线阻击日军。1937年8月22日骡子圈失守,他率部驰援,在与敌血战中受重伤,但仍从容指挥,最终与所率官兵一起殉国,时年39岁。1937年冬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8.蔡丙炎中将:(1900—1937),又名炳炎,字洁宜,号孑遗,安徽合肥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历任上海警备司令部补充第5团团长、陆军第1师第8团团长、陆军第8师司令部参议、徐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安徽警备第2旅旅长、第18军第67师201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25日于淞沪会战罗店狙击战中,指挥所部沉着迎战,并下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进生退死,不得畏避。”全旅将士都抱此决心,勇猛反击,直至全军覆灭,蔡丙炎壮烈殉国,时年37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1985年1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9.张本禹少将:(1900—1937),字文衷,张治中胞弟,安徽巢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副官、教导第2师警卫营营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学生队区队长、陆军13军4师12旅少将副旅长。1937年8月中旬,奉令参加北平南口战役,后奉命前往太原催运弹药,并负责押运回北平南口。8月下旬,弹药在车站卸车时,遇敌机轰炸。张本禹一面指挥紧急卸车,一面指挥车头诱开敌机,因车箱中弹爆炸,张本禹不幸牺牲,时年37岁。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0.路景荣少将:(1902—1937),原名路精荣,别字静吾,江苏武进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1937年淞沪会战时任第98师583团上校团长、第98师少将参谋长。1937年8月奉令于宝山及狮子林炮台一线阻敌,9月10日,在所部守卫的月浦阵地,在又一次暴雨般倾泻而来的炮弹爆炸气浪中,路景荣倒在了他的指挥所里,鲜血溅满了全身,手中还紧紧地抓着电话筒。之前,他曾用电话向师长聂楚中报告:“师长,请放心,有我在就有阵地在!”时年35岁。1983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11.李友梅少将:(1908—1937),号竹三, 广东五华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4军41排、连、营长,抗战爆发后任第1军1师第2旅4团上校团长,参加过东征、北伐。1937年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出发前,曾以诗咏志:“右肩有担当,国耻不可忘;誓把满腔血,遍洒太平洋。”1937年9月18日,在罗店与日军的争夺战中,不幸中弹殉国,时年29岁。1938年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12.尉迟凤岗少将:(1903—1937),名毓鸣,字凤岗,山西朔县人,曾任陆军第7师第21少将副旅长兼第41团团长。“七七”事变后,尉迟将军奉命开赴河北涿州前线。1937年9月22日,尉迟将军又接到上峰命令火速率部到满城县布防,行经保定附近的董村时,与南口战役后向南推进的日军主力师团突然遭遇,奉令率部阻击,掩护这一地区其他友军迅速转移。在激战中,身先士卒,不幸身中数弹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34岁。


13.梁鉴堂少将:(1897—1937),字镜斋,河北蠡县人。毕业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三期炮科。曾任冯玉祥部炮兵团长、晋绥军第二保安纵队第六旅旅长、第203旅旅长,抗战期间任第2战区第33军第69师203旅少将旅长。“七七”事变后,参加忻口会战,奉命率部在雁门关茹越口正面阵地布防,配合友邻诸部迎击日军。时以援兵不至,粮弹尽绝,不幸颈部中弹,但仍不欲退下。随从护兵强行背其后撤,头部又中弹,伤重殉国,时年40岁。


14.秦庆武少将:(1903—1937),湖南浏阳人。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 ,历任 排长、连长、营长、第70军19师57旅步兵113团上校团长。1937年9月23日,奉命率团开赴淞沪战场。10月3日起,在敌强我弱、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身先士卒,率全团官兵在大场以北,藻浜以南的万家牌楼一带与日军展开血战,击退日军的数次疯狂进攻。战至17日拂晓,全团1400余名官兵,仅幸存50余人,自己也多处负伤,仍率领官兵死守阵地。三次从日军手中夺回阵地。最后,当阵地上仅剩下13名官兵时,他大声疾呼:“今天是我团官兵为中华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之秋……”话没说完,顽敌已冲入阵地,秦团长和12名官兵同时殉国,时年34岁。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1984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未完待续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