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行动”关爱400名抗战老兵(一)

发布时间:2015-12-21 10:20   本文被浏览过:

“暖冬行动”关爱400名抗战老兵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一)


 

《江南时报》2015.12.2A04版

遇到“小五台”张志廉是个巧合,那是在一次给青年人讲述抗战故事的讲座中,志愿者们认识了这位老兵。 离休后,张志廉义务为青年学子们宣讲抗战故事。“我希望青年们牢记那段历史,时刻不要忘记战争的残酷。”张志廉说。

当志愿者们再次见到唐泽其老人时,他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室里,距离上次探望他才不到一个月。“10月底,我在老爷子家呆了半天,他当时身体很好,现在却竟然住院了。”志愿者袁健说,“老人躺在病床上,常常想起逝去的战友们,他希望更多人记住那些为国阵亡在异地他乡的烈士们。”

开栏的话
      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当中国梦的蓝图越来越具象,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民族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兵们。他们是英雄,曾扶华夏之厦于将倾;他们亦是凡人,也惧炮火硝烟,但他们却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神州不倒的长城。抗战胜利70周年了,老兵们生活得怎样?我们还认识他们吗?关爱老兵的生活,倾听老兵的诉说——由民建江苏省委主导的“暖冬行动”从这个冬天出发,伸出温暖的手,收获动人的故事。
      来自湖北、安徽、湖南等五省份的178名志愿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带着“暖冬大礼包”,对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约400名贫困老兵进行暖冬慰问。提供资助的“英雄之名·老兵未远”抗战老兵专项基金,是民建江苏省委主导的一项大型公益项目,江南时报全程报道支持“暖冬行动”。
通讯员 曹宏根 金思聪 交汇点记者 黄勇

八路军老兵张志廉:“小五台”的生死劫
19岁的小兵没多想,就接了任务

      “小五台”,真名叫做张志廉,山西五台人,14岁入伍,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他干活利索,深得首长们的赞赏,康克清在得知他是五台人时便亲切地叫他“小五台”。
      1942年,侵华日军驻屯军司令员冈村宁次在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冀中地区八路军处于日军严密监视之下,抗日活动空间被急剧压缩。为了拓展抗日空间,减小人员的伤亡率,冀中区党委决定将主力部队由内线向外线转移,试图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同时,大幅精简党政军机关人员,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分散隐蔽到可靠的农村,组织群众参加反扫荡。
      当时19岁的“小五台”还在参加训练班,副参谋长张学思(张学良之弟)一直在教室外踱着步,一副心神不安的样子,“小五台”凑上前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学思说上头交代了一个任务,要他组织一些精干的战士把冀中的机关人员安全转移到冀西农村去。他严肃地问“小五台”愿不愿意去,“小五台”没有多想,就应承了下来。

日本兵朝鸟群开枪,子弹擦到他额头
      第二天,天刚拂晓,“小五台”就跟着队伍出发了。借着芦苇荡和夜色的掩护,“小五台”躲过了日军的探照灯,穿过了白洋淀。下了白洋淀离冀中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经过铁路和防守严密的日军交通壕,张学思一路叮嘱战士们要注意隐蔽。“小五台”一路上猫着腰连大气都不敢出,张学思见状忍俊不禁,急忙给“小五台”做思想工作。听了副参谋长的话,“小五台”紧张的神态顿时镇定了许多。
      天刚蒙蒙亮,日军碉堡里的探照灯还在放肆地晃动着,要去冀中就必须经过平汉铁路。然而,该路段又被日本兵据守的碉堡严密监视着,要通过铁路,需要十分的小心。张学思又一次提醒队员们,如果探照灯照过来就立即卧倒,“小五台”心里记得牢牢的,走得更小心了。
      突然,一束灯光冷不丁地照了过来,“小五台”眼疾手快,向大家轻喊了一声“卧倒”,大家应声卧倒。“小五台”趴在草地上,看着身边草地上的一窝麻雀猛地窜了出来,几十米开外的碉堡探出了一门歪把子机枪,枪管在朦胧的光线里让人胆寒。“小五台”头刚埋下去,突然不远处响了一枪,“小五台”正纳闷,眼睛却被一股往下流的血遮盖了视线,副参谋长立刻匍匐过来,原来日本兵朝鸟群开了一枪,子弹却擦到了“小五台”的额头。
      而后,探照灯就打到了别处。“‘小五台’,你头流血了!”张学思赶紧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纱布,严严实实地在他头上缠了五层。“小五台”起初还坚持不缠纱布,因为缠了纱布就意味着要放弃任务,可是接踵而来的疼痛和眩晕不得不让他接受了包扎。张学思意识到“小五台”需要得到后方的紧急救治,任务不得不取消了。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廉转到了军事通信的教育战线,肩负起为军队培养通信人才和提升军事通信技术的重任。但每次回想起那次“生死劫”的经历,老人都不能释怀,“没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反而拖累了组织。”离休后,张志廉义务为青年学子宣讲抗战故事。“我希望青年们牢记那段历史,时刻不要忘记战争的残酷。”张志廉说。

93岁老兵唐泽其:我与战争的“死亡之吻”
赴缅作战,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

      1922年,贵州凯里的大山里降生了一个男孩,如果不是战争,或许这个男孩的成长可以像桃花源里的人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然而他生在了战争年代,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和战争难舍难分。
      16岁那年,国民党在乡里抽丁,因为年龄不够,抽到二哥,可是已经结婚的二哥躲了起来,唐泽其就顶替了二哥的名额。就这样,跟随同时被抽到的100多人,他从凯里出发走到了贵阳,加入了税警总团。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盟军部队遭受重创。为了保障滇缅公路和营救被困盟军,中国远征军应势而生,唐泽其所在的38师被编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此时他是名担架兵。
      刚到缅甸,前线就有无数的伤病员需要送到后方救治,一趟列车都装不下,上级命令,除了重伤的,其他人员一律不准乘火车。于是唐泽其就和同班的12个人一起步行到了目的地,后来得知该列火车在密支那被日军轰炸,全车无一人生还。
      “回想起那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老人面色沉重,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袁健说。

苦难需要铭记,胜利需要纪念
      入缅作战近半年,中国远征军38师成功解救了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7000余名英军、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仁安羌大捷后,远征军随即为日军围困,被迫进入野人山转向印度。唐泽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野人山呆上九个月,那也是他一生中最恐怖的九个月。当时野人山正值雨季,雨量奇大,战士们没有雨衣,也没有任何的救治药品,于是在潮湿的原始森林里一个个倒了下去,没倒下去的还得继续赶路,虽然并不知道路究竟在哪里。茫茫野人山,生命如草芥,九个月后,和唐泽其同行的100多名贵州老乡只剩下20多个了。
      1943年春节前夕,唐泽其终于走到了远征军设在缅北新维的接待站,随后又被马不停蹄地送往蓝姆伽,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炮手。半年后又被副营长李汉庭调去学开车,成了李汉庭的专职司机。可没想到过了几个月,他的部队再赴缅甸与日军作战。唐泽其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活着回来,因为在日军的炸弹下,他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4年的一天,他驾驶的吉普车遭遇日军炮火攻击,车内其他三人皆阵亡,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医务官头上的血溅了他一脸。“每当想起这个场景,老人都会很感慨。”袁健说。
      唐泽其老人最得意的事情,就是亲手把南京大屠杀头号战犯谷寿夫送到了行刑场,他见证了罪恶的结束。
      袁健说,老人一直想要一个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可是还未如愿。唐泽其老人在病床上仍然念念不忘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事情,因为苦难需要铭记,胜利需要纪念。
      值得庆幸的是,11月中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联系交汇点记者,表示特别关心这位93岁的老兵唐泽其,并同意赠送老人一枚2014年国家公祭纪念章,圆了老人部分心愿。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