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纪念日,九旬老兵诵读抗战家书

发布时间:2017-09-04 15:50   本文被浏览过: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民政局等单位主办,现代快报协办的南京“抗战家书” 征集暨第四场诵读“抗战家书”活动走进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三位抗战老兵——96岁的张修齐、94岁的冯宗尧、89岁的何竞以及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沈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4位现代快报小记者齐聚一堂,深情诵读了6封“抗战家书”,带大家穿越回火线,感受当年的家国情怀。现代快报·ZAKER南京对活动进行了多平台直播,引起网友们一片“致敬”“点赞”

        现场

        感动!

        三位老兵站着诵读

        尽管活动要10点开始,但三位抗战老兵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了现场。尽管都是九旬老人,但个个精气神都非常好,耳聪目明。三位老兵见面后,互相问候起来。何竞得知张修齐已经96岁,连夸“厉害”!

        开始朗读前,主办方特意征询老兵们意见:要不要坐着诵读?他们一致要求:站着。冯宗尧诵读了《谢晋元致连襟书》,张修齐诵读了《张修齐致同学书》,何竞诵读了《赵一曼致子书》。老兵们诵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染了现场所有人。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周涛特别提议,用掌声向三位老兵致敬。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沈浩,诵读了《潘涛致妻书》;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诵读了《金方昌致兄书》……这些家书,贯穿14年抗战史,成了历史的永恒见证。

        “这是我第一次诵读‘抗战家书’,能在胜利日这天参与这场活动,我感觉很有意义。”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沈浩说,对于他们纪念馆来说,能参与这场活动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他们有一个机构叫“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位于南京鼓楼区傅厚岗66号,是八路军设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第一个公开办事机构,对推动全民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也是第一次参加诵读活动。他说,很多人都曾邀请他去参加诵读活动,但他都拒绝了。这次参加诵读,恰逢抗战胜利日,感觉义不容辞。
 

        

          诵读......

        “我听过赵一曼的故事,读来心痛”

        老兵何竞 89岁

       “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89岁的何竞深情地诵读着,她的手微微颤抖。

        “赵一曼的事迹,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这封信是‘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在被日寇押往黑龙江珠河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当天赵一曼就被杀害了。”何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赵一曼的故事让她感到心痛。“每每想到赵一曼在监狱中受折磨,我都感觉心里很难过。再说,我自己也是一名抗战老兵,所以,读到这封家书,心痛得不行。”

        回忆当年,何竞总有说不完的话。1944年,只有16岁的何竞的工作是组织熟悉地形的群众站岗放哨。“一有敌人的情况,我们就带领孩子、乡亲们一起转移到后方安全的地方。”何竞说,当时谁也不敢放松警惕,因为不知道敌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曾经有个战友几天几夜都没睡觉,就在一个村里的河边睡着了,结果被敌人发现,一枪打死。”

        重写家书,遗憾的恋情感动所有人

        老兵张修齐 96岁

        “瑞徵,美中不足,三年分别后,又能到府上拜望。既是件好事,却又因为去前线报到,行色匆匆,未能畅叙旧情。我已在‘忠勇’ 部队当了排长……爱你。”和别的诵读者不同,老兵张修齐诵读的是,抗战时期自己写给初恋女友徐瑞徵的一封信。信中,张修齐讲述了自己在前线的情况,并大胆告白“爱你”,遗憾的是,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在那样的年代,既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有美中不足的小遗憾。”张修齐告诉记者,他于1940年春节后从军校毕业投身抗日前线,跟随步兵部队,在浙江萧山与日军对峙,阻止日军渡江南下。而这封信,就写于1940年。当时张修齐大病痊愈,匆匆和青梅竹马、初恋女友徐瑞徵见了一面,别离时,虽然两人依依不舍,但能在烽火中相见已非常不容易。

        “徐瑞徵和我是邻居,我母亲也非常喜欢她。那时候,她在老家当老师。我把信寄到了她学校。她收到了信,还给我回了信。”张修齐说。收到信后的刘瑞徵还给张修齐织了件毛线背心,并询问两人的未来。“部队不方便携带家属,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战事发展如何,生命安不安全。我就劝她,如果愿意的话,就在家乡金华嫁人。”后来,徐瑞徵真的嫁给了同乡,两人也渐渐失去了联系。

        张修齐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他重写的家书,现场捐给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最大遗憾没有亲手打日本鬼子

        老兵冯宗尧 94岁

        最大遗憾没有亲手打日本鬼子

        “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现场,抗战老兵冯宗尧为大家深情诵读《谢晋元致连襟书》。为什么诵读这封家书,冯宗尧表示:“谢晋元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我是十八期。这么算起来我还是他的老弟,这封信必须我来读。”

        与谢晋元在前线奋战不同,冯宗尧是抗战后方优秀的坦克教练。冯宗尧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的集训,到达缅北之后,就被派往印度兰姆伽,那里是中国军队和同盟国军队的后方。“我只学了两个礼拜,就当了坦克教练,因为我教得好。”虽然当坦克教练是光荣的事,但冯宗尧一心想去前线,几次打报告都没批。“上级要我留下来教人开坦克,教会更多的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手打日本鬼子。”冯宗尧告诉记者。

        冯宗尧教出来的学生后来都去了战场。对此,冯宗尧很得意地说,缅北日寇最后消灭的功劳,就是坦克兵的。


       互动

     
         快报小记者诵读 获老兵点赞

      

       在征集“抗战家书”和诵读者的过程中,很多市民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家长打来电话报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参加诵读“抗战家书”活动。

       经过前期精心选拔培训,此次诵读“抗战家书”的4位小记者是分别来自南理工实小的汪奕、南师附小的李子轩、五老村小学的张俊涵和晓院附小的沈奕馨。诵读的《吉鸿昌写给亲友的家书》是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写给亲友的3封短札。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小记者声情并茂地诵读出了吉鸿昌光明正大、从容赴死的心态。诵读后,抗战老兵对小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我在家反复读了这篇家书,想象着吉鸿昌先辈是抱着什么样的信念和情感写下这3封信,心里很难过,也很想帮他把情感抒发出来。”李子轩说。

       “张爷爷,您当时多大参军的呀?”“冯爷爷,您坦克开得这么厉害,每天训练很辛苦吧?”“何奶奶,您会跟子孙说抗战的故事吗?”……诵读现场,3位老兵被来自南师附小的吉宇翔、南京力学小学的蔡丰泽、南京金中实小的刘雨桐、南京市五老村小学的刘原霭4位小记者团团包围。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啊,不像现在。过去战场上,伤员只能用纱布简单包扎。”抗战老兵何竞现场回忆自己在战场上救人的经历。

       “那您作为女兵害怕吗?”蔡丰泽问。“不怕!”何老斩钉截铁地回答。


         编辑:小鱼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