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耀:抗战期间曲江学生救济委员会工作简述
香港沦陷后,流亡到韶关的学生更多,有些已从广州迁往港澳的学校亦纷纷迁到粤北复校。这就使曲江学生救济委员会工作大大扩展,当时在该会救济范围的大中学校如下:
在乐昌县内的有:
中山大学、文、理、工、农学院(在坪石)
师范学院(在管埠)
岭南农学院(在坪石)
中大医学院(在乐昌)
培联中学(在坪石)
在曲江内的有:
省立文、理、法、商学院(在桂头)
岭南大学及协和神学院(在仙人庙)
东吴大学(在仙人庙)
侨三中(在韶关市郊各处)
华英中学(在韶关市郊各处)
仲元中学(在韶关市郊各处)
省立女师(在韶关市郊各处)
中德中学(在韶关市郊各处)
琼崖中学(在韶关市郊各处)
培英中学(在韶关市郊各处)
在上述大中学校中,不少学生是从广州、香港、澳门及其他沦陷区流亡来的。许多已和家庭失去联系,经济来源断绝,生活困难,急需救济。因此全国学生救济委员会曾将曲江学生救济委员会列为重点单位之一,拨给较多的救济款项。
由于范围广阔,义务工作的青年会兼职干事人员太少,经常奔走于坪石、乐昌及曲江之间,任务太重,照顾上有困难。后来青年会又分别在坪石及桂头两地成立了学生服务处,另派有专职干事在服务处工作。故以后就将该两地区的学生救济工作交由这两个学生服务处兼管。坪石学生服务处由卢秉良(先)、许碧璋(后)负责,桂头学生服务处由冯联惠、关杰才负责,分工之后工作更为顺利。
为了把救济款真正发到需要的学生手上,我们采取如下方式:①对各校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了解每校流亡学生人数。②按实际人数分配各校救济名额。③公布名额后接受各校生申请,申请学生填写申请表交教会审查。④由本会干事在整理资料后与申请学生面谈。⑤与学校有关方面商谈研究批准救济初步名单。⑥将调查资料及救济名单提交学生救济委员会作最后审查决定。⑦按月将救济金送到每个学生手上。
初期由于经费上的限制,在申请人数中只能有30%~40%获得批准。当时政府虽然也给予大学生及侨生一定的“公费”,但往往未能准时发放。有时还克扣,寒暑假期间又不发放,所以许多学生生活仍很困难。因而我们的学生救济金对他们确有一定的帮助。除了发给现金之外,我们还举办了下列各种救济及服务工作:
(1)不少学生从沦陷区经无人区时,行李财物常常给土匪,大天二及所谓“地方自卫队”抄掠殆尽。到达韶关后衣单被薄,有些简直身无长物。粤北一带冬天奇寒,夏天则蚊虫为虐,传染疟疾。曲江学生救济委员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即举办寒衣,棉被及蚊帐救济,向韶关被服厂订购了一批棉衣,棉被及蚊帐,发给确有需要的学生。
(2)暑期工作救济。每年暑假国民党政府都停发学生的经费,不少学生在这段期间连一日三餐都有问题。曲江学生救济委员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又举办了暑期工作救济。申请的学生可以参加我们的农村卫生工作队,为农民注射防疫针,种牛痘,及进行卫生宣传工作(主要由医学院学生担任);或参加我们在农村中建立的识字班,担任教师教儿童及成人识字、扫盲;或担任农村中各种服务工作。另一些学生还可以到青年会、坪石学生服务处、桂头学生服务处协助各种体育、夏令会、时事报告、国际问题研究会、图书馆、学生浴室、暂住处、合唱团、墙报、文书、事务等临时短期工作。工作期间由学救会发给生活费及一些零用费,使这些学生能渡过没有公费的暑假。每年暑假参加这项工作的学生有150~200人。
(3)学生服务处。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迁韶关)为了加强学生服务工作,特别在学校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坪石、桂头两地分别与中华圣公会及中华循道公会合作成立了两个学生服务处。这两个学生服务处除了进行青年会的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各种活动之外,并由学生救济委员会拨款合办了阅览室、学生暂宿处等方便学生学习,沐浴及临时住宿之用。收费极为低廉,工作人员均由两公会派人义务兼任,并吸收一些工读学生协助日常管理工作。
(4)其他救济服务工作:
(a)夜读团——在坪石的中大各学院均没有电灯,学生夜间自修都靠一盏灯光如豆的小油灯,许多学生视力衰退。我们发现这一问题之后,就搜购了十多盏汽灯,在一些学院中组织夜读团。每盏汽灯由两名学救会的工读生负责管理,将参加晚自修的学生集中在指定的课室内自修,入夜灯光明亮,学生称便,也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b)医药救济——曲江学生救济会曾与河西循道会医院、万国红十字会医院取得联系。凡因患病而申请医药救济的学生,经调查后可由学救会介绍前往两院医治或留医,医药费可以减免或由该会交付。粤北一带为疟疾多发区、学生由于营养不良体质不佳,易受感染成疾,所以患疟者不少。除了一般疾病可以申请医药救济外,有些学生视力衰退患深度近视,对学习失去信心。学救会为此增设有特种救济,拨款为他们配眼镜。
(c)旅费救济——当时有不少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取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等地的大学。战时交通困难,旅费昂贵。有些学生无力支付,难以入学。学救会又拨款办理旅费补助救济使一些学生得以升入这些大学继续深造,完成大学学业。
(5)枫连线救济工作。1944年冬,日军进犯粤北,各校纷纷疏散。有些学校不少学生与家庭失去联系,没有疏散费用。学校领导为此到学救会请援。学救会曾拨款7000元关金券交夏楚章先生带返乐昌协助培联中学疏散;交6000元关金券给梁竞尧校长带仲元中学学生疏散;另由我带10万元关金券星夜赶赴坪石拟交学生服务处许碧璋协助中山大学学生疏散。惜许以兵荒马乱之间携巨款恐有不测,拒不接受。不得已由我将款带返韶关。翌日韶关沦陷,许多学生投奔枫湾。学救会及时拨款50万元关金券与青年会战时救济会合作开辟“枫连线”抢救难民。一方面吸收部分培联中学,岭南医学院,河西护士学校等校学生参加救济难民工作,一方面协助许多学校学生参加疏散队分批经“枫连线”转往兴梅一带。经“枫连线”疏散到东江的有中山大学各学院师生,岭南大学各学院师生,培联中学,仲元中学,岭英中学等校师生近2000人,该线工作情况已另文介绍,故不再详述。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