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教育概况
民国廿七年秋,日敌进攻华南。本县大部沦陷,仅余东高、灵山两安全之乡,敌扰区有十五乡。县府北撤派潭区东洞。继续展开战地施政工作,教育事业亦不容偏废。当时县府尚未改制,仍设置教育科、实施国民教育。敌扰区常遭敌犯,县府撤迁东洞后,推行国教始终不懈。而群众虽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着艰险的岁月,犹能深明大义,不畏艰辛,千方百计致力谋求恢复学校培育儿童,以免失学。县教育部门亦因势利导,普遍发动设立乡保学校,实施全面深入推行国民教育,同时严密防范奴化教育渗入。可是连年战祸,民生困苦不堪、各校经费来源筹措不易,所以办理方面,以着重管教培育青少年的知识为原则。对设备方面,因应各地方财力措施,因陋就简在所不计。卒能陆续达成每乡一所中心小学,每保或联保一所国民学校,也不致儿童失学。计乡中心小学共十七校,每保有国民学校七十余校。其中也有办高级班。实施以来,至抗战中期后期,全面日趋发展,大部分设施,亦颇有可观。从而升学初中生递增、殆缘官民合作,共赴时艰,才有此优良成就。各乡保学校亦有半数举办成人、妇女识字夜班。对于扫除文盲工作,实效良多。
安全区实施教育概况
东高、灵山,是陷余的安全区。该两乡接近县府所在地,环境较为安定。虽不免时有敌进犯侵扰,幸为时亦暂。实施教育筹款办学较为易举,两乡均能悉力以赴,普遍设立乡保学校。县当局又随时派员督导协助一切,故办理以来,能较理想,可供敌扰区之校为示范之鉴。
中等学校方面
本县自遭沦陷后,增城中学停办。经过一段时期,县当局在东洞利用黄家祠为校舍,草创复校招生。派陈殿杰为校长,陈系本县人,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是饱学多才者。抗战前已曾任增中校长及省立两阳中学校长,对教育事业具有相当经验。此次亦是重长增中,可谓得人。按当时情势环境,只能先办初中一年级一班,招生四五十名而已。翌年秋季续招新生一班。师资就地取才,地方人士均能体念时艰,各尽所长,愿为教育大业服务。初创之始,百无一备。尤其处于漫天烽火,风雨飘摇的战地危区,军事政治统筹兼顾,实非易事。毕竟事在人为,先行解决复校基本条件,徐图分别因应缓急,采取措施、复校告成。从此战地青年学子,不致升学无门。后来递年各乡小学毕业人数渐增,每期考生亦众。敌扰区青年,闻风纷纷前来升学,班级随增,学生达百余人。复校以来,曾办两届初中毕业,人数有九十多名。1944年来,敌扰区之乡保,已陆续发展小学教育普遍设校,战地师资缺乏,难以分配。当时县长李友庄乃在增中举办附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一班,以应当前急需。招考初中修业两年或相当程度者,肄业期满,考试成绩及格者,给予毕业证书,由县分派各乡保学校充当代用教师。甫办两期毕业便传来抗战胜利喜讯,即告停办。但又值秋季初中招生工作,不容缓办,另由统招会专责办理。先在东洞办理统招,随后迁校回城再招新生和各级插班生,以因应战后的措施,同时实施正本清源的教育工作。
战时增中创办临时高中班
民国卅四年秋,日敌大举进攻粤北,本县不少赴韶升学之高中生,突遭战祸影响,疏散回乡,顷告停学,继读无门。当时县长李友庄有见及此,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在增中扩建简单校舍课室,举办临时高中班,招收本县及邻县停学来归之高中生以免辍学。设备虽简,务求能解决当前之急为大前提。办有高一高二两班级,共招收学生人数有六七十人,教师均向外择优聘请。但战祸不息,升学高中的学生,无法负笈外地求学,势必局限于此。于是又发起筹建校舍,先行成立增中建校委员会专责其事。邀请地方名流协商筹措进行工作,获得热情赞助,即行动工奠基,加紧建造,历时仅三两月,已成其半。后任县长邓琦昌继续进行,方谓指日落成。旋闻抗战胜利,便须转向准备迁校回城事宜,建校遂告中止。回城后仍继办高中。
战时备案设立的私立初级中学
在正果区灯芯冚有东山初级中学核准备案开办(后改东岭中学)。该校地处山僻,战时因陋就简,利便区内各小学毕业生就近升学而设,初中有三个班级,学生一百三十余人。该校附设高小班,附小有八九十人。该校在人力物力财力贫乏的条件下创办而成,难能可贵。办理以来,又能循序渐进。抗战胜利前,曾办两届初中毕业,小学亦然。初中毕业生人数共有八十多名,首任校长陈庆薰,后来先后接替有王鉴中、王冠球等担任校长。
在抗战胜利前一年,派潭区有梅都初级中学,亦核准备案开办。该校设在派潭附近之西竺寺,校舍环境幽雅,最宜办学,地方亦足用。原属梅都私立小学,于抗战胜利前一年,扩办为初级中学,设备虽未尽完善,系统亦具规模,小学仍附设办理,由原小学校长陈冠中主持。中学方面,由该校校董会推选原任战区教育督导赖卓洲充任校长,越年继由萧佩兰接充。初期办有初中一年级一班,后增办二三年级,学生人数约有一百三十余人,高小班约一百五十余人。
文化部门
抗战初期,在东洞县府所在地,设立民众教育馆。设馆长一名,干事二名,职员不多。经费支绌,书报刊物、图藉,未能购置多量。所列供览的多属断简残篇与明日黄花之本,亦不盈架。阅览人稀,形同虚设。对于发展文化事业,推广群众教育,更限于人力财力,是可理解的。设馆之始,由赖梅芳兼任馆长,后由郑煜权、汤朝创、颜某等先后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并文化局。
县教育部门对学校行政管理的措施
人事方面,乡保学校设立基金保管委员会。组织机构,有主任委员和委员所组成,管理学校经费事项。成员由当地人士推举负责,呈县备案。至学校校长的任用,因应地方情形,或由县直接委派,或由各校基管会荐委,教师由该校会同基管会聘请报备。
私立学校,成立校董会,设有主席、校董成员组织而成。关于人事经费,概由校董会负责办理,呈报备案。
管理方面,每学期县教育部门派督学分期分赴各校进行督导考查施教工作情况。分别优劣奖惩,成绩优良受奖者有正果、梅都、贵章等小学。
公私立学校应届毕业班举行毕业试时,事先报请派员到校监考阅卷。其成绩及格者,由校填具毕业证书,送县验印发还转给领取。
中等学校方面,公私立中学应届毕业班生,是由县定期集中会考毕业试。命题阅卷,由县制订保密施行,并由县指派会同各校负责人或代理人共同评阅,以昭慎重,而求实际。毕业证书由校填送县转呈省教厅,验印发还转给领取。
抗战时举办小学教师检定登记
民国卅三年秋,县教育部门曾举办一次检定各校教师资历。经审核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其不合格者,分别甄别或准予暂行代课,以提高教师质素。使教学臻于良好效果。
办理中等学校统一招生
公私立中等学校招生,由县按照省教厅规定组织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命题、阅卷、取录、分配等事项。主管教育部门领导及公私立中学校长等,为当然委员,县长为主任委员。另外并邀请地方教育名流及各校教师协同担任统招工作,以杜绝徇情滥取之弊,亦起收效作用。
学校内党团活动概况
在过去各校原无党团的组织机构,抗战时才有此组织。乡保学校简直漠不相关,但上级对公私立中学,规定要成立支党部及三青团。支党部由校长为当然负责人,三青团以训育主任掌握联系学生自治会进行发动入团和活动工作。可是各校对此项工作,实非重视,徒具虚名。而教师忙于功课,学生缺乏政治认识、视作等闲,故作用不大,此中情况,众所共知。
战地举办体育学艺比赛运动会
在1943年间,县长李友庄为求振兴战地体育运动及提高学艺学习精神,奖掖先进起见,在东洞地区,曾举办元旦体育比赛运动及学艺比赛大会。规模相当宏大,引动敌扰区各校学生踊跃前来参赛,盛况空前。并请63军政工处、粤剧团远道前来义演昼夜助兴,热闹气氛,轰动遐迩。群众咸认为与民同乐,永留深刻印象。后任县长邓琦昌亦如前举办,盛况已不如前。自经此两次举办比赛运动,大大鼓舞起学生们奋发学习情绪,精神为之一振。评奖方面,由县府聘请地方教育、体育界名流,分别评奖。并分别个人和集体奖。其奖品来源系向上级及各方面机关团体和私人征集。获优胜奖者,结队鼓乐荣归。在战地饱受苦难的岁月当中,尚能有此庆典欢乐,诚为难得的。
战时与复员之本县教育部门组织机构
1940年战地县府改制,本县裁撤教育科、并政治科统辖。只设督学四名,负责教育行政事务,以下人员亦缩减。及至胜利还制,复设教育科。
人事方面,复员之始,以萧藜羲为首任科长,后调秘书职务。改派黄宝绣接充数月,值更易县长,随任卸职。新任县长刘起时,复派萧藜羲兼任。嗣因不暇久兼,乃改派李自兴接任。但不久李另有别就辞职,先后有司徒扬、汤梦畴、熊耀培等接充。
战时增中和东岭中学发生不寻常事件
增中学生大部分来自敌扰区和沦陷区,间关前来就学的,多数寄宿,自办伙食,常要利用民间节日回乡取食用接济。校方虽无例外假日,但其所带食用,自有预算支持的限度,到时便要回家携取,否则中断。民国卅四年秋,学生乘着星期例假及节日,大部分请假归去。校方明知实情,不得不因应通融允许,因此所余人数寥寥,只好暂行停课。旋为驻东洞63军随军杀敌队指挥部闻悉生疑,便误认为事态严重,其中必受中共地下党所诱惑,煽动罢课,非彻查不可。先向校方调查,再通知县府会同彻查究竟。县府乃派政治科长赵仲恺偕同督学萧藜羲两员到增中查明究竟原因。校方据以实告,而督学萧藜羲原是在增中兼课教师,平日对学生情况直接了解其惯例行动,停课原因,并无别故,敢保证待学生回来,当可真相大白。该指挥部聆后、才释疑团,其事遂寝。此乃由于敏感过甚,自起猜疑,造成自扰而兼扰于人的杯弓蛇影心理。其次东岭中学于民国卅四年春,县长李友庄据报该校有中共地下党人潜在活动。乃派自卫中队长率兵前往该校,深夜进行围搜,结果只搜获一些中共书报。但附小教导主任王冠寰,藏有驳壳手枪一支,搜出被缴(王原系地下党),当场受拘捕带府。此外还有附小教师王世模、女学生王若冰二人,认为可疑,亦一并押解县府审讯。王世模、王若冰到府经讯问后,随即释放,转带到国民党驻东洞增城县党部办理自新,然后回去。王冠寰则入狱待讯明确,越两月才开释还家,后该三人仍继续在校任教。
沦陷区教育概况
日敌所占领县属的地区,也有其设立主管教育部门,秉承敌伪政制,推行奴化教育。在敌伪县府所在地新塘,设有县立中学,陈黄荫、顾伯礼先后任过校长。各乡亦设立小学,但不普遍。其中私塾蒙馆较多,以讲授《四书》及《三字经》红皮书等老的一套教学方式,别于中小学的奴化教育课程,尚不致普遍受流毒所沾染。学校方面,管教无方,放任自流,师资大都滥竽充数。一切设施,徒具形式,肄业三年也得不到一些致用的知能。当复员后前来投考之学生,与我有之校考生相比,程度大相悬殊。中学如此,小学皆然,概不足道。
敌伪奴化教育文化宣传
沦陷区内学校所采用之课程,皆具奴化教育意义。文化宣传方面,触目皆是张贴着奴化书报画图,并利用墙壁涂写什么日支亲善友好的愚民漫画。藉以扩大宣扬,实施麻醉人心的作用,其使我灭族亡种而后已。
复员后对光复区实施教育概况
除战时本县属敌扰区,为全区之乡保已全部设有乡保学校,继续按照原则实施国教外,对光复区之乡保,实施教育原则。分两项措施:(一)在沦陷时期所办之小学,现遗留下来的,须重新调整革新,遵照现行规章办理;未经设立学校之乡保,应即筹办。(二)厉行取缔私塾,凡所有遗留下来的私塾,一概撤销,不得复设,并通令各区乡切实执行。
此外,原有公私立中小学(属我有之乡及敌扰区)照常办理。增中迁回原校址,再度复校。续招新生,扩充班级,进行有计划步骤的发展,以应当前需要,作有系统的措施。复校之后,新生入学人数激增,同时也要增聘合格教师。对于复校经费,还须增加及临时费等,由县府拨复员善后规定提拔办理。除原有高初中外,并增办简易师范,规定免费入学,并给补助生活谷,每人每月领四市斗,先行招收一班,总计全校共有学生七百余人,实为前所未有的数字。复员后,仍以赖观生继续担任校长。至1949年秋才改派陈殿杰为校长。至解放时,暂仍保留,延至寒假学期结束,改调他为文教科副科长之职。遗缺由首任增城县人民政府县长罗声兼任校长,增中由复员至解放时,曾办两届初中毕业。
复员后发展私立初级中学概况
县属福和、新塘两地区,距城离省均遥远,青年升学大感困难。县当局应地方人士之请求设校方便,分别准许先行组织成立校董会负责照章进行筹办工作。当一切筹办就绪后,虽未经转报省教厅立案,县方亦根据实际情形、因地制宜,核准该两校先行招生开课,容再办理立案手续。两校又得地方贤达大力支持,基本设施问题及时解决,日趋完善。福和区定名为私立福和初级中学,新塘区定名为私立菊泉初级中学(是纪念湛甘泉意义)。至解放时,该两校亦由人民政府接管分别调整归公办。
复员后县城镇办学概况
原县立第一高小,在沦陷时停办。复员后增中校友发起办学,于是推举地方人士陈徐亮、汤朝创,萧藜羲、萧衍年、邓松煜、李炼荣等负责筹办。拟恢复县一高,但当时规定,不设县立小学,故改名筹办私立增光小学。基金由各校友各尽其力资助,并请各界热心教育人士赞助认捐。集资虽不大,略事修葺校舍,校具一切从简、初创筹办,教师由校友半义务担任。于民国卅六年春筹备就绪,招生开课。收费从廉,学生亦相当众。仅办一年,规模粗具,达成完全小学。由于校友们共同努力,以公而忘私的精神、克服困难,谋求发展,才渐臻完善。开办伊始,以陈徐亮为校长,将解放时,改由汤朝创担任校长,后归接管公办。
复员后的幼稚园
复员后翌年,县妇女主任赖汝珰,利用公园之侧塌余的走廊,简盖葵蓬,作儿童游戏室。面积可容纳六十个儿童娱乐活动,乃举办幼稚园,收费甚微,自任幼师管教工作。实为利便城镇一些幼儿有乐园之地。虽是破陋,而管教善循善诱,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至解放时结束,
复员后肃清敌伪奴化教育文化的措施概况
抗战胜利后,县府还城,展开各项工作。即行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及文化的有关课程图书报刊等,遗留问题不少。沦陷区内,触目皆是张贴图画及宣传文字,在广场与公共场所墙壁上,处处满布。当局通令各区乡严限扫除,彻底肃清具报,并派员分赴各地巡检,毋使贻留遗毒。
复员后县城镇范围举办的运动会概况
复员后翌年春,县城中小学曾联合举办一次小规模的各项体育运动及爬山比赛大会。当时只限于县城镇范围内中小学校参加竞赛。故规模不大,各类项目虽多,赛事未见精彩,场面亦不觉热闹,很快便告结束了。只有爬山一项比赛,引人注目。
增中及增光小学举办文艺展览会概况
复员后二年,增中在校内举办文艺工艺展览会。文艺有学生作品图表等展出;工艺有多类品种及动物标本等,可算是琳琅满目。陈列供览,制作尚称精致,标本亦栩栩如生,饶有佳趣。增光小学只有工艺和各种玩具的制作品展出。其中以制作增江大桥模型技巧维肖,其余玩具制作品,亦堪悦目。该两校所制作的展览品,当经一番精心设计,刻意制作而成就的,自非朝夕之功,颇有欣赏的价值。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