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宽:沦陷时期的海山盐场

发布时间:2023-11-14 10:06   本文被浏览过:

      1941年,我在伪汕头市政府第三科审计股任股长,办理各机关经费收支的审核事宜。由于业务上的关系,与伪汕头市财政局局长许士达时有接触,得到他的信任。他遂委我兼任伪汕头市财政局庶务股长。1942年,许士达透过日本特务机关长矢畸,兼任海山盐场场长。我是许士达的庶务股长,所以他带同我一起前赴海山接任。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抗战的中国,严格地封锁米粮和食盐的输入,希望凭借这种手段扼杀抗战的中国。因此,中国内地食盐极为紧张,原日关于食盐供销的地区垄断制度,失掉平衡,引起内地食盐缺乏,盐价不断高涨,尤其是湖南、江西等缺盐省份,更为紧张,达到极点。
      在这种情形下,在香港逃难的一些国民党中央委员,看到了营运食盐,从汕头,过老隆,经韶关转运湖南、江西各地,有大利可图。而广东一省各盐场,绝大部分都为日军占据,只有海山盐场,远处广东东陲,尚未为日寇注意,遂组织一间同德公司,以许崇智、郑洪年领头向蒋介石申请,以所得作为“救济费”名义,取得专贩特权,除购买洋盐和向广州府属各盐场想办法偷运外,还注重海山盐场的盐斤。遂勾结驻海山对海的国民党游击挺进第一大队队长洪之政,向海山夺取盐斤。日寇获得这种情报后,在委出许士达为海山盐场场长时,由特务机关长矢畸亲见指示,不能有一斤半斤盐斤流入内地。并允许许士达有权得到驻海山盐场的少数日军协助。
      1942年7月,许士达带同助手潘孝若、一部分工作人员、伪军一个排(全部是汉阳造的七九步枪,没有机枪),向矢畸借到装甲电船一艘,拖带木船两只,开始向南澳海山进发。海山是处于南澳与大陆之间的三个小岛,岛上全部是盐田,最东的小岛为“东边”,北与大陆相对的是“北浮”,西为“南北隆”。
      海山盐场原驻有日本南支派遣军龟山小队的一个班,约十一个鬼子,十一支三八式大枪,三支歪把子机枪,还有八八式掷弹筒,战斗力相当强。太平洋战争发生后,在澳海东北所罗门群岛海战中,日本舰队中主力舰“陆奥”“长门”以及航空母舰2艘均被击沉,巡洋舰、驱逐舰大部被消灭,负责中国沿海的交通运输船只,包括经常行走广州、香港、汕头等地的“广东丸”,亦被击沉,交通运输一时感到困难。同时日寇驻汕头侵略军觉得分兵驻守海山、南澳、马屿口、确石等哨点,像个五指伸开的手掌,总不如攥成拳头有力,于是开始收拢远处和没有必要的哨点,稀里呼噜一下子撤走了七八个,海山也在其中之一。日寇撤离后,将防地交由许士达带去的伪军一个排接防。拖曳盐斤帆船的电船,却不见再到海山来(海山盐斤系装载在两艘三桅大帆船上,由电船拖曳回汕头的)。这两艘满载盐斤的大帆船,为国民党游击挺进第一大队洪之政部全部掠夺,转运韶关去了。后来我乘私帮帆船逃返汕头。三数日后,已悉洪之政部队向海山登陆,岛上一个排的伪军,就下落不明了。
      海山三岛盐民,照户籍册登记是三千人左右,实际名额是二千五百人,而当时只有三百人多一些。盐民每日起早贪黑,用旧式水车从海上抽海水到大片盐田,整日的劳动,只能抽上十多二十立方米海水。经过太阳蒸发,海水逐渐浓厚,成为卤水,从卤水坑流入卤水池。再经加工手续,抽到较高的盐田,复经太阳蒸发成为盐粒。每个盐民付出繁重的劳动力,方能获得最高额二十斤左右的盐斤。
      日寇规定盐斤系属军用物资,所有海山盐斤生产,全部由军部统制,军部以每斤五分作工资发付。而盐场方面,则支付盐民每斤三分。盐民将每日所得盐斤交到盐场收盐处过磅,决定重量,将数目登记在由盐场发给的一个小册子上,积存五日,计发工资一次。但只由盐民组长具领,领到后将木章盖在小册子上作为清算工资,均由小组长代办一切。而这些小组长,绝大多数是由盐场指派的,故盐民实领到工资若干,无从知悉。据实际情况了解,盐民靠以为生的是偷运少量盐斤到对海大陆市镇,售给洪之政等所设的商行,尚可得到高价。虽经重重剥削,所得无几,但比较上交给盐场为高。
      关于向日军报销和领取盐斤价值,盐场方面,自刻有小木章一千几百个,均为盐民姓名,盖在盐民领发工资的小册子上,作为盐斤工资已经清发。每个小册子填满之后,汇齐交给日军报销,再预领下次预付的工资。这项工作,交由庶务股办理。由我得到许士达同意,雇用一个汕头人许某,办理一切。计其填写五千多本小册子,雇用许某两个月,每月工资六十元。
      上述情况可见抗战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所述均为笔者亲历,但事隔多年,至今忆述出来,不无遗漏错误之处,希望知道详细情况者予以指正和补充。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八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