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发生在沦陷时的员岗惨剧

发布时间:2025-01-17 10:28   本文被浏览过:

       1938年底,日寇沦陷广州。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着禺南一带,番禺员岗村也逃不了这场民族的浩劫。回忆起日寇及汉奸在家乡的残暴肆虐,我这个70多岁的老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当时,日寇侵占了新造之后,便从新造公路沿线推进。日寇途经我村员岗,我村的抗日自卫队和村民,个个敌忾同仇,奋起阻击。

       当时,由村里的抗日自卫队队长肖汉率领,有崔番炒、崔二、九叔等骨干与其他自卫队员近100人,以及有枪的村民崔应威、崔新华、崔邑生、崔容、崔添和家父高佬昭等几十人一起埋伏在村边阻击日寇。日寇遭到突然袭击,立即散开队伍向我方还火。不久派来两架敌机,对我村进行低空盘旋偷袭。日寇在飞机配合下,使用机枪和掷弹筒向我村发起猛烈攻击。当时,在敌我火力和武器悬殊的情况下,我方被迫退却撤到村外。

       相隔约一小时左右,日寇便进攻村内,村民纷纷逃躲,逃不及的都惨遭日寇杀害,据我所知,被日寇杀害的有我的堂叔父崔镇湘,还有一位从广州逃难来员岗的人,在斌华场同时遇害,日寇还将他的尸体投入屋内的井里。日寇攻进村内,见人便杀,并随意纵火。被日寇烧毁的民房有崔添、崔德玉、咸鱼安、崔三九、黄景、崔礼泉、权记木店等七间房屋。当天的员岗村,到处腥风血雨,惨不堪闻。日寇直至黄昏时候,才集队撤离员岗,向大石村进发。

       沦陷期间,日寇经常从水路用橡皮艇登陆进入员岗村施暴。据我所知,在东作门楼脚,石溪祖破祠堂内就有一妇女被日寇强奸;还有一名妇女被捉进橡皮艇内进行奸淫。此女痛不欲生,投河自尽。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员岗村是富庶之乡,村内有榨油厂四家,工人过百以上。大茶楼四家,米机两家,药材铺五家,杂货店、米店等各类商店不少,圩市十分兴旺。还有闻名海外的民间艺术“员岗飘色”,每逢“出色”兼做大戏,热闹非常。所以,南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十日四圩朝晚市,有女唔嫁员岗听(等)几时。”由此可见员岗的兴旺景况。但是,自从广州沦陷后,员岗村便一落千丈,大多数的店铺、油厂被迫关闭,大量在外做工的村民都失业回乡。一时间,大批靠做工维生的、手停口停的村民,生活无着,饥寒交迫,只好待毙在村内的街头。村内的圩亭、三房祠堂、保大堂、朝峦祖、昌大堂等五处地方,村民称之为“升仙亭”,各处躺着数不清的饿殍,天天都有村民饿死,最多的一天饿死多达七人。当时饿死的人,都是用草席卷起抬到村外的大岗顶、二仙地等地埋葬。当时,有些年轻人因饿得难以抵受,入夜挣扎爬到岗地偷挖番薯充饥,如被治安队发现便拉去枪毙。最多的一个晚上,被治安队枪毙的有七人之多。

       日寇横行,民不聊生,恶人当道。这其间,员岗村内拆掉房屋近一半以上。一小撮恶人,以维持治安为名,借风倒树,拆去祖厅祠堂38座从中得利。还有村民因失业生活无着,忍痛拆掉居屋,变卖材料换米下炊以救燃眉之急。其中村的右翼聚居着杜、何、陈三姓的鹏程坊的100多户人家,全部拆掉,夷为平地。村的左翼以冯姓为主聚居的龙湾坊50多户人家也夷为平地。员岗村被人称为“无烟砖瓦厂”。鹏程、龙湾两坊至今还未恢复。一条闻名县内的富村,顿见颓垣败瓦,百业凋零,惨不忍睹。

       日寇沦陷时期,员岗村屡遭祸劫,惨事连篇。继日寇入村烧杀之后,第二次大遭劫,终于在1940年农历六月十二日发生了。当时,由禺南大汉奸李塱鸡属下的护沙大队派出500余人,伙同当地恶霸,如官塘的哨牙贤,板桥的鬼廉、鬼彬,博厚的李堂等几十人,攻入村内。搜刮了三日四夜,挨家挨户搜掠,翻箱倒柜,将浮财抢劫一空,还将各家各户的家私及粮食抢走。仅被洗劫抬出村外摆放的酸枝台椅什物,就从板桥公路起,摆至湾头桥止,长达近1公里。土匪恶霸为所欲为,村内牲畜三鸟任意宰割,在茶楼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将劫来的留声机(当时的高级音响)大唱特唱,搞到乌烟瘴气,每户都被反复抢劫10余次之多,差不多把整个员岗村翻转过来。鬼哭狼嚎的三日四夜,这场大灾难,使富庶的员岗村,濒临绝境。从此,村民众说“六月十二,系员岗忌”,这天成为村民永远难忘的日子。日寇沦陷前,我目睹家乡拥有5000之众,沦陷期间,村民死的死逃的逃,造成村内人口剧减。时到今天,整整相隔数十年,我村还不满3000人口。由此可见,日寇侵华的罪恶深重,可谓罄竹难书,非我一人能尽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0年开放改革,员岗村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改善。全村重建的大小新房有100多间,村民出资和得到海外华人华侨与港澳同胞的支持赞助,重建了现代化的员岗小学校,新建了图书室、体育室,村前还建起一座大牌楼。近年来,村内经济发展较快,相继开办了花厂、彩瓷厂、粮食加工厂、珠宝行、茶楼,还有各类个体工商户,集体及个体经济实体得到较大发展。员岗村的经济不断发展,元气得到逐渐恢复。

        (来源:《广州文史资料》第六十四辑,广州出版社,2005.)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