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初,当北伐军占领湖南、江西及湖北武汉后,蒋介石的反共面目逐渐暴露,开始“清党”,并屠杀共产党人,背叛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这时,郭沫若写出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由周恩来介绍参加了共产党。因此,蒋介石对郭沫若发出了通缉令,郭沫若不得已于1928年初流亡日本。
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为了他和妻子儿女们的生活,不得不努力写作,以所得稿酬维持全家人的生计。但因为国内正陷于白色恐怖之中,左翼文艺作品难以刊出,所以郭沫若开始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流亡日本的十年当中,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大量史学著作,并在中国出版,这些著作在国内外史学界得到关注和称赞。
可是当郭沫若在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时候,1937年7月,日本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日战争遂全面爆发。
这时,郭沫若的挚友郁达夫在福建省政府任参议兼公报室主任,他找到了省主席陈仪,想请陈在蒋介石那里疏通一下,让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陈仪找到了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陈布雷,请陈去在蒋处转圜一下。陈布雷早已仰慕郭沫若的文名,出于“惺惺惜惺惺”之意,陈布雷便带了郭沫若在日本写的一大叠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著作去见蒋介石,说:“郭沫若已在日本呆了十年,写了一些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书,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现在,中日战争爆发,郭想回国参加抗战。郭是日本通,一定能做出一些对抗日有益的事,是不是允许郭回来?”同时,蒋介石的密友、郭沫若的四川同乡张群,以及国民党的左派人士邵力子等,也在蒋介石处说项。有这些人说项,并从政治方面考虑,蒋才交待陈布雷去办理郭沫若回国的事。
不几天,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收到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的电话,要陈通知郁达夫,说蒋介石已允许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要郁通知郭,并找有关方面办理郭沫若回国手续;同时,陈仪也电请中国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帮助郭沫若回国。
1937年7月下旬,郭沫若收到郁达夫的信,乃与中国驻日本大使许世英取得联系,吻别了十年来与他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妻子儿女,登船回国。
七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到了上海。当他踏上一别十年的祖国的土地时,心潮澎湃,于是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诗原韵,写了以下这样一首七律:
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
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
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
同心同德一戎衣!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被日本军队占领,国民政府西迁四川重庆,西迁途中政府各机关暂驻武汉。这时,蒋介石想在这次国共合作抗日中恢复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的政治工作,于是于1938年4月在武汉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由其嫡系将领陈诚任部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民主人士黄琪翔任副部长。政治部下辖四厅,即总务厅和第一、二、三厅。第一、二厅由其亲信康泽、贺衷寒任厅长,第三厅由郭沫若任厅长,负责宣传工作。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安排,其用意在于一方面将这个要害部门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里,以防尾大不掉;另一方面想借郭沫若在中国文化界的声望,以招揽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以装潢门面。郭沫若看了这个阵势,觉得这个厅长不好当,于是他向周恩来表示,他不愿当这个受人控制的第三厅厅长。周恩来鼓励他说:“我们可不要把宣传工作看轻了,说实在的,正是因为他们让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当他们的副部长的。”周恩来既然这样说,于是郭沫若就任了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不过他向政治部部长陈诚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第三厅的工作计划由第三厅自行制定;二、人事问题应有相对的自由;三、预算由第三厅提出,事业费要确定。陈诚对郭所提条件完全同意。
郭沫若按照周恩来的意图,组织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三厅,把大批文化名流延揽到第三厅内。他提名由范寿康任副厅长,阳翰笙任主任秘书。第三厅下辖的三个处,分别由胡愈之、田汉、范扬担任。处下各科也由各界文化名人担任,如戏剧家洪深、画家徐悲鸿、作家冯乃超都担任了该厅的科长。正由于第三厅从厅长、处长到科长、科员,都是文化界名流,所以当时的第三厅被称为“名流内阁”。后来郭沫若甚至把日本左翼反战人士鹿地亘、绿川英子、池田幸子都延揽在第三厅内作对日宣传工作。
在郭沫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他领导第三厅人员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如庆祝台儿庄大捷,抗日献金运动,甚至把抗日传单用飞机撒在日本三岛等等。四十年代初,由于国共摩擦加剧,国民党对第三厅的工作处处掣肘,不予配合,直到国民党政府将第三厅取消,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
(来源:《济南文史资料》2004年第2期,总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