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同志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济南、北京、福建的大地上。他像播种机,所到之处,革命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他像火种,燃到哪里,那里就会闪耀革命的火焰,越烧越旺。他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五三”前夕,我们访问了他的胞妹、济南五中原校长郭庆娥同志,她虽已82岁高龄,但思路敏捷,记忆清晰,深情而具体地讲述了李铁鲜为人知的革命一生。
在济南读书的日子
李铁的小学、中学教育都是在济南完成的。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成绩优异,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他与山师大严薇青教授是济南高中同级同学,又一同考入清华大学。严教授回忆说:“李铁老成持重,功课很好”。
1928年5月,李铁在济南读高中时,日寇强占济南,在占领期间,肆无忌惮地炮轰我居民区、商业区,凌辱、杀害我外交人员,驱赶、射杀手无寸铁的民众,军民死伤近8000人,制造了史无前例的济南“五三惨案”。一时间,马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一天,日寇一颗炮弹落在了水胡同东口,李铁身受重伤,抬回家,床上的被褥全被鲜血浸透,连续两年在齐鲁医院、济南医院(现省人民医院)开过几次刀,仍未痊愈,影响了他的发育,以后个子也没有长高。从此,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
民族矛盾日深,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愤懑的李铁拿起战斗的如椽大笔,撰文抨击反动势力,取笔名“劫后生”。1930年,以“郭俊青”为笔名,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小道士》的短篇小说,鞭笞旧社会;也曾用“沐谛”“腾泻”的笔名,著文抨击旧制度,激发人们的抗日觉悟与热情。他利用在济南《晨光日报·儿童周刊》《平民日报·再励副刊》任业余编辑的机会,联络进步青年,探讨革命真理,传送《斯大林传》《铁流》《母亲》《子夜》《欧洲文艺思潮论》《中国金融资本》等进步书籍,启发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据李铁高中同学林一山(国务院长江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回忆,李铁以实际行动实践理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义愤填膺,高举爱国大旗,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收复失地,李铁积极参加,在他的影响、带领下,他就读的高中是参加请愿人数最多的学校。愤怒的学生冲入济南车站,并占领了车站。请愿学生越聚越多,声势越发浩大,韩复榘反动当局派来武装部队,层层包围学生,但被智勇的学生粉碎。山东请愿团在南京高举横幅,喊着响亮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他们不顾腊月严寒,睡在地上,顶住了国民党政府的物质诱惑,到外交部示威。在斗争风浪中,李铁探求革命真理的思想日益坚定起来。
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
1932年,李铁在北京同时考上了清华、北师大两所大学,从此,掀开了李铁革命生涯更加灿烂的一页。
李铁先入清华大学读书,但他不堪旧生模仿美国大学学生用“拖尸”的手段侮辱新生,况学校又不加制止,又因清华学费太高,家庭负担不起,他离开清华,入北师大地理系,旋即转历史系。他参加了进步同学组织的“近代史读书会”,深入、细致地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书,认清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懂得了“反动的东西就要用革命的行动推翻”的道理,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人生观。
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李铁第一个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它像山洪暴发,像汹涌的波涛,迅速传向上海、武汉、南京、济南,吼声振动天地,响彻云霄,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在严寒的北京,马路上滴水成冰,李铁不顾反动警察的皮鞭、水龙,赤手空拳斗争。继“一二·九”运动之后,李铁又积极参与、组织1935年“一二·一六”抗日游行、1936年“六一三”慰问灾区(因日军军事演习受灾的地区)的活动,1937年慰问绥远抗日将领的募捐活动。李铁的生活充满了革命的激情。1936年北师大成立秘密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的时候,李铁被选为队长兼文学院党支部书记,任校外“民先”区队队长,领导北师大、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民国大学、新闻专科学校、师大附中“民先”成员,进行顽强而卓有成效的抗日救国斗争。
李铁的活动,震惊了反动派。北师大有个右派学生组织,是国民党反动派CC派的外围组织,美其名曰“诚社”。他们视李铁为眼中钉,千方百计陷害、谋杀。一天,“诚社”收买了李铁同班同学乔介林,欲向李铁下毒手。晚上八九点钟,乔介林手执藏剑手杖,冲向李铁宿舍,大喊大叫“要杀共产党。”因宿舍门是反扣着的,乔介林用手捶破门上玻璃而流血,右派学生反咬一口,纠集起来,乔介林剑已出鞘,左派学生赶来支援,双方剑拔弩张,气氛极其紧张,乔见势不妙,未敢贸然出手。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刺杀,校方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第二天贴出布告要开除所谓“闹事”者闫世臣、刘作琪等6名学生。李铁忍无可忍,立即写声明登报澄清事实,证明真相,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师大四百余名学生联合签名,要求校方“收回成命”。山东、安徽、江苏等同乡也联名致电南京,请校长李蒸公平处理,全国学联也有力声援。李铁始终站在斗争的风口浪尖上。
在福建战斗的岁月
李铁革命的壮丽画卷一页页展现在福建的大地上,放出耀眼的光芒。
遵照党的指示,1937年李铁南下,克服“地方陌生、语言不通、情况不熟”的困难,他欣然受命,去福州开展城市抗日工作,任福州工委书记。
在天儒中学授课之余,亲自帮助学校图书馆清理书籍,剔除坏书封存,挑出好书供学生阅读。组成学生“读书会”,指导学生读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的著作,不少学生从武侠小说中解脱出来,爱上了新文化,接受了新思想。他常对学生说:“学习才能使人不断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做好工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组织校内外青年联合演出话剧《父与子》,歌颂深明民族大义的儿子,痛斥罪大恶极的卖国汉奸父亲,用文艺形式歌颂、鼓励、教育青年。以后,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都称李铁为“启蒙老师”。
在紧张的战斗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家庭中的青年,李铁也极尽培养之责。他的妻子程宝兰、胞妹郭庆娥都比李铁年小十几岁,对他们要求很严格又很关心。工作中,程女士与李铁并肩战斗,在护送省委主要领导、传递消息,发动群众向国民党政府“借粮”“借肥”,春耕生产等项农运工作中,李铁都是反复叮咛,严密部署,不许出任何差错。一次,李铁让程宝兰去执行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正值天下大雨,路上泥泞难以行走,两腿陷入泥泞之中拔不出来,连鞋子都掉到稀泥底下去了,泥水、雨水、汗水交流在一块,遮住了眼睛。路边一老人痛惜地说:“孩子,这样的天气,连狗都不出门,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受得了”,说着搭把手,将她拉出泥窝。程宝兰只好说家中有病人谢过老人,准时回到住处。李铁说:“干事就得这样,分秒的时间都不能耽误,否则不知要遭到多大的损失。”另一次,让程女士去了解一个入党对象的情况,汇报后,李铁说:“还必须再进行了解,对其远亲近邻的情况都得搞清楚才行。”长期跟随李铁干革命的程宝兰,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由地下革命者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现已离休,经常作报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继续做着贡献。郭庆娥同志是李铁唯一的胞妹,在李铁的鼓励下,从事了中学教育事业。他常常寄书、寄刊物、写信说明教育对青少年有多么重要:“你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要多关心穷苦人家的子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非常赞同的”,“对镜自照,我已添了不少白发,皱纹也多了几道,但这只是自然规律,工作起来,全然不顾这些,工作是多么美好”“虽然学者的梦没能实现,没能过所谓舒适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后悔,为什么,就是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奋斗着其乐无穷,奋斗着是美丽的”。……如此谆谆教导,饱醮浓浓的亲情、深情,洋溢在给妹妹的几十封家信中。这些信件,都已献给福建省革命烈士纪念馆保存了。郭庆娥同志谨遵长兄教导,1948年参加工作,兢兢业业在教育战线奋斗,教书育人,成绩突出,早年就被吸收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虽离休二十来年,她仍心系教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济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关心青少年先进个人”。
李铁转战南北,将身心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所不幸的是在福建城工部事件中遭受冤案壮烈牺牲;所幸的是在毛主席、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指示下,于1955年平反、昭雪。老一代革命家、原上海市委书记王一平同志,时常怀念北师大的同学李铁同志,于1985年6月写了一首《七律·悼李铁》,对李铁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的概括,给予准确的评价:
苦斗曾经万里程。
浩气于今留海宇,
英魂依旧绕山城。
暮云曾掩奇葩色,
夜雨如闻落叶声。
不是豆萁燃釜底,
只因极左丧忠贞。
(来源:《济南文史》2005年第4期,总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