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竞吾:七·七事变后大名(元城、元朝)政情述略(1938–1945)

发布时间:2024-04-23 15:33   本文被浏览过: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华北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二十九军)率军败经大名,曾驻在大名城内经短暂战斗,继续南撤,这时,大名县长马润昌亦跟随二十九军撤走,大名陷落,人心浮动,惶恐万状。
 

       一九三八年夏初,突于大名城东南方北张一带出现一股军队。当时人称“第三旅”,司令叫丁树本,旅长是陈明韶,还兼任大名县长。这位陈县长也很有些干才,也较有胆识。除招兵募马外,还纠集了马润昌县长时期的科部人员到政府任职,也拜访了卫河两岸的士绅为他鸣锣开道。如郭献卿(又名郭鸿章,郭庄人,已故)任财政科长、白瑞臣(北京人)任科员,刘长卿(又名刘治善,翟町人,已故)任区长,申镇中(又名申福辰,大城人,巳故)任公安局长,孙会菴(又名孙文库,魏县边马人,已故》……嗣后又添置了一个民训科、由解蕴山(名瑨,大名杨桥乡谢儿寨人,烈士)任科长。
       这陈明韶旅长兼大名县长经常游戈於卫河东岸的孟戈(南乐属)西付集、劝庄、张集、户村直到东临山东边陲的北峰等村庄,也喊起了“抗日”的口号。
       与此同时——一九三七年冬,沿卫河东岸:北自金滩镇,南到西付集一带,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纵火掠人,人心惶惶,莫知所从。
       这时各村、集的旧政府时代的保长、村长纠集一部分壮丁,组成了所谓 “民团”。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土匪抢劫、维护地方治安。所有枪支多系地、富家的,并配有一部分红樱枪,大刀片等武器。给养由各村长向村民摊派索取。一时日夜巡逻、声势也颇为红火,毗邻山东的股匪竟未敢前来骚扰。到一九三八年秋,也居然有些少数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参加了这“民团”进行了指导、宣传、歌谣、也唱些当时流传来了的歌曲,如“东北流亡曲”又“农工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也可听到“国民党和共产党现在站在一条线上……”的清澈响亮的歌声,可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声言“抗日”,说是怕显露了自标,敌寇力量大,招来了围攻。当时这些“民团”计有三股:
       一股是张集“民团”,经常游弋于张集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郭贤卿(又名郭心良,甘露村人、已故)。
       一股是孙甘店“民团”,经常游弋于孙甘店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李呈祥(又名李北麟,马牧地村人,巳故)。
       一股是西付集“民团”,经常游弋于西付集周围十多个村庄,民团团长是熊益廷(小寨村人,巳故)。
       一九三八年冬,所谓“丁陈部队”的大名县长陈明韶,看到这三股民团,枪支较全,阵容也较整齐,很为眼红,想收编为他的正式部队,这时民训科长解蕴山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一九三九年初,所谓“丁陈部队”下的营长,如马如何、杨法贤等常来这里“阅边”,声言“打日本”,说是什么“正规军”,也有些政工人员来讲说些:“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道理。
       所谓“丁陈部队”这时在南乐县的千口村驻扎。轰轰烈烈在千口成立个所谓“千口训练班”,广泛召集了些青年学生参加训练,卫河东岸的部分青年学生参加了一些。
       这时,民训科长解蕴山也召集了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在民训科里进行抗日救亡工作,组织较为健全,人才济济,在宣传讲话上,很引动人,威望很高。
       也有少数青年学生,赶赴东昌“范筑仙部队”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如韩国宝(郑寨村人)后改名韩凤,烈士,张振声(大名城内人)后改名李肼,现在广东工作。
       这期间——一九三九年夏、秋,陈明韶的大名县政府也扩大了些组织,政府下设置了两个所谓“行署”,第一行署主任是郭宪卿(原名郭鸿章,郭庄人,原大名县财务局长,已故)。第二行署主任为崔炳南(国民党员、崔岳村人,已故)。郭宪卿活动在卫河两岸、崔炳南活动在万堤、金滩镇一带。
       在陈大名县政府的施设上,发行了一种“流通券”名为“大名县流通券”。
       在文教的开展上,成立了四处中心小学:金滩镇中心小学,张铁集中心小学,孙甘店中心小学,马陵中心小学。
 

       一九三九年末和一九四O年初,这期间正是冬季,人们都在准备过阴历年的时间。突然,所谓 “丁陈部队”不见了,传说是跟随所谓“石友三部队”南渡黄河投奔所谓“蒋中央”去了。当时这一带的“民团”枪支,大部分被带走。这“民团”的人员有跟随走的,也有留下没走的,部分青年学生也有走的,也有留下的。人民疑虑重重,又有些浮动,莫知所从了。
       从“千口训练班”回来的青年说,他们喊的口号是:“中华民族复兴万岁”,从东昌来的青说,他们喊的口号是:“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人们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又有些裂痕了。
       丁陈南走后,他的所谓“九区”区长刘长卿没走,来了一位接收九区区长的人,名叫王捷三(原名王乃敏、程道仙村人,已故),接任了刘长卿的区长。说是,卫东一带成立了一个卫东办事处,要来进行八路军工作。一天早晨大批“南下支队”进驻了张集一带,为首的人是解蕴山,说是从卫西北一带游击过来的,同时也进来了些干部,齐集在张集的西大寺(现在张集中学),选举了大名县长,解蕴山当选。

       解蕴山当选县长后,并未停留,继来的是带战士的李大磊和行政人员郭养之、李向哲、张作三、张静华等人,组成了“元城县抗日政府”在这一带进行工作。李向哲(原名栗汶塘、又名汇川,广平杜村人,七师学生,现在湖南卫生厅)任县长,张静华为秘书,张作三任公安局长,郭养之任救国会主任……。在南至西付集,北至金滩镇,南、东至毗邻山东的北峰一带活动。
       这时,这一带人的思想很庞杂: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对八路军共产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中央”还有留恋,于是所谓“正统”的说法,到处谣传起来。李问哲县长猛一到来,在筹措给养上,进行各项工作上,暗有阻力,不太顺利。所以他在游动到各村时,便召集村长、村民、知识界人士、青年讲说“什么是正统”。他理论精当,又善于辞令,就事论事,讲话通俗易懂。特别他在接近群众上,态度和悦,没有官僚架子,不论大会小会,街头,巷尾,各阶层人士都乐于和他接近。在讲说,批斥所谓“正统”观念时,说的头头是道,令人称道,他总是在讲:“正统是要有的。自古以来,大家想想看,谁能为老百姓办事,谁能叫老百姓过太平日子,谁能为国家的安全出力,谁就是正统,老百姓是要拥护的。现在八路军到了这里,要给老百姓办事,要组织起来,赶走日本,叫大家过太平日子,这不顶好吗?这还不够当个正儿八经地“正统”吗!?不错,大家曾认为蒋政府是“正统”,可他现在,不打日本,光往后退,把老百姓送到水深火热里边,还配当正统吗!我们到在这里,不是来当官,也不是来争什么“正统”,我们是跟大家商量,组织力量,共同起来,赶跑日本,过幸福日子的!可是,八路军是人,我们大家都是要吃饭的,要住宿的,都是老百姓,希望大家……”
       象这样的讲话,从一九四O年的春天直到夏天,几乎天天讲,讲的群众啧啧称道,对他可好了。各村村长也都渐渐听讲,很顺当地拿出给养,欢迎住吃,军民打成一片。
       这时金滩镇安有敌寇“钉子”,南边孙甘店也安了“钉子”距离张集以西八华里的郑寨村也安了“钉子”。敌伪非常疯狂,时出骚扰。
       针对这紧张情况,元城抗日政府,在李向哲县长的领导下,成立了县武装大队,配合当时的“卫东支队”(支队长王嘉善,首要领导人秦振、赵云山、孙继刚等)日夜巡逻,打游击。
       李向哲县长这时除辟谣,对敌斗争外,对文化教育也大力发展,首先召集了当地知识分了、青年学生组成“文化救国会”,协同郭养之发动群众,进行宣传,还在北峰成立了“抗日高小”,专一拜访聘请了张集宋慕雍,马牧地的罗怀周担任教员,招收学生,进行讲课,旋任张作三为校长,继聘了刘敬之、唐继圣等人任课,一时来入学的青少年十分踊跃。
       一九四二年初,李向哲县长调离元城,继任县长的是张樾,县秘书是陈毅(女)。
       张樾县长到达以后,正值自然灾害空前严重,这年——一九四二年因天气大旱,麦秋二季比乎颗粒未收。敌寇合围扫荡也极频繁。伪顽小股部队在敌人卵翼下也时常出动“抢粮”。加上毗邻山东的股匪,地方上的饥民,也时常出动偷窃,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张樾县长面对这恶劣环境,并没有丝毫畏缩情绪,仍然坚强奋斗,率领县队,配合卫东支队,日夜游击,几乎没有睡过一夜安生觉。在日常工作上,召集士绅座谈,畅述世界形势,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道理。这时正值“增资增佃”“二五减租”,“填平补齐”工作繁重,还在大力号召全体军民实行“坚壁清野——藏粮,挖路,站岗放哨严防敌伪抢掠,组织各村民兵,严阵以待。
       记得在一九四三年的春末,张县长和陈毅秘书在距离敌伪八华里的司庄开会,突然被驻铁卜营的汉奸队包围,但张、陈沉着应战,村民兵队长任家振,任有真父子闻讯赶到村东北,
用手榴弹袭击敌人,陈毅秘书伏在巷口,向敌人射击,敌人受到内外夹击,旋即狼狈败退。
       当“卫东支队”闻讯赶来时,战斗已告结束,这次事件后全体军民,乡老群众,都夸陈秘书是能征善战的女英雄。
       张县长、陈秘书除对敌斗争、发动群众之外,特别对“抗日高小”的创建、发展总是一贯大力协助。郭养之、任笑凡主持该校,带领师生,游动於各乡村,进行宣教。食宿缺乏,几乎每天不得一饱,张县长总是生尽百法开掘所储粮食,给予额外补贴。
       张樾县长和陈毅秘书,在敌伪的扰乱下,对有的边陲村庄,时常出没的盗匪,张、陈以铁的手腕大力给子了惩治——关、押、杀,很得当时广大群众的拥戴。特别在这时——一九四三春夏间,灾荒严重,加以敌伪抢劫,环境更是恶劣,而张、陈日夜奔波,并未稍加喘息,为安定人心出了大力。
       一九四四年初,张樾县长奉命调离。元城县政府定住在北峰村,为了工作上的方便,毗邻山东萃、朝两县,部分朝城西陲村庄并归元城县领导,改成元朝县。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大名完全解放,张樾担任了大名市长,宣讲了党的各项政策,并镇压了大汉奸刘庚寅,人心称快。这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解放区的天,是睛朗的天……”的欢快歌声,响彻了大名城周围和卫河两岸的广大地区。
 
        (来源:《大名文史资料》第2辑)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