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义:两兄弟参军闹革命

发布时间:2024-03-13 15:44   本文被浏览过:

老兵档案:
      陈必义,阜宁县沟墩镇三合村人,1929年出生。1944年初参加射阳中队。抗战时期参加过益林战斗。 1947年因病复员,务农,曾在生产队当过副业队长。
      八月十八日中午,记者来到沟墩镇三合村陈必义老战士家中。老人精神很好,只是耳朵有些背,有时候问他的问题,得凑到他耳边大声重复好几遍,他才能听明白意思。 陈必义今年八十一岁,但还经常自己去地里做些简单的农活。提起抗战的岁月,老人叹道,那时候上阵打鬼子,是拿命去拼,随时把自己的性命留下战场上,哪还能想到还能活到现在。
 
父亲送两个儿子去打鬼子

      陈必义兄弟五个,其中最小的弟弟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一家六口,靠租种地主的二亩半地过活。每年交完租子剩不了多少粮食,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到春季时没办法,只能靠挖野菜、树叶度日。 那时候,村里时常有些路过的兵。日本兵,到处是烧杀抢掠,其他土匪、国民党散兵拉起的各种名目的队伍,打的是抗日的旗,祸害苦了老百姓……村民几乎都不识字,凡是穿一色衣服扛着枪的,在他们看都是兵,都避之唯恐不及。不过对于每次过村都秋毫无犯的新四军,村里人都打心眼里欢迎。 穷人要翻身,就得闹革命。陈必义的老爹说,“新四军是打日本鬼子的,专门救咱们穷人的。”于是他先把自己的大儿子送到部队,后来又把二儿子陈必义送去参军打鬼子。1944年,陈必义参加了射阳中队,次年比他大五岁的哥哥牺牲在射阳。

哥哥的尸首都没找回来

      陈必义记得哥哥牺牲那年是二十一岁,听和哥哥在一个部队的同乡说,哥哥的部队在射阳的吴滩区一带和一队鬼子遭遇。 哥哥所在班负责断后,他们埋伏一个土窑洞里,和敌人打了三天三夜。子弹打没了,就和敌人肉搏,最后寡不敌众,被冲上来的敌人杀害。战斗结束,没有棺材,当地人只能用白布把哥哥的尸体一裹,埋在附近的山芋田里,坟上插了块刻着名字的木条,就算是墓碑了。 得到哥哥死讯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老泪纵横、分外悲伤。此时,陈必义刚好回家探亲。他和老父亲一路赶往射阳,想把哥哥带回家,让他能落叶归根。 可到了哥哥战友所说的地点,却找不到哥哥的埋身之所。“那块当作墓碑的木条大概被放牛娃捡走了,早不见踪影。兵荒马乱,也找不到当时埋哥哥的人,只能失望而返。”回到家后,没多久,他们接到了哥哥的烈士证明,以及四十四斤米的抚恤金。
 
打益林冲进小巷肉搏

      哥哥牺牲那年,陈必义所在连队正在攻打益林镇。他们驻扎在益林东边三四十里外的新沟镇。得到命令后,他们急行军了两三个小时,赶到益林镇外。 一到目的地,他们就用早就备好的铁锹挖战壕,筑工事。当时时值抗战后期,新四军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有了一定改善。陈必义所在连队有七八条机枪,陈必义用的也是缴获敌人的三八大盖。 晚上,挖好战壕没多久,碉堡敌人就发现了我军,顿时炮弹照亮了小镇夜空。我军干脆也发动攻击。敌人火力也很猛,开始很难攻上去,战斗持续了一整天。不过随着战斗持续,我军的火力逐渐压过对方,并打开了一个缺口。 连长一声令下,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 陈必义所在的突击队从缺口处冲进镇里,并在小巷内与敌人展开肉搏。“那时候,子弹都在耳边飞,可顾不了那么多,都一股脑往前冲,”陈必义说。看到冲进来的新四军,敌人也傻了,很快就溃不成军。“既然参加革命,就做好了时刻牺牲的准备,那时候谁都想不到能活到现在。”老人用手抹了抹眼角的泪,“只是每次想起哥哥那么年轻就去了,总有些不好受。” 
 
(采访者:陈婷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8日中午  采访地点:盐城阜宁沟墩镇三合村陈必义老战士家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