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采访者:姚梦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6日午后 采访地点:盐城东台市梁垛镇梁北村黄正才家 来源:《盐城晚报》)
黄正才,东台市梁垛镇人,1927年生。
1944年5月参加当地游击队,通讯员。后整编入新四军1师1旅。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多次战斗,但没有正面和日军交火。此后,参加过伍佑、李堡等战斗,光荣负伤。 1949年复员回乡,曾担任梁新乡乡长。 (图 张一轩/摄)
8月16日午后2时许,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东台市梁垛镇梁北村,见到了82岁的老战士黄正才。老人早早地吃了午饭,被村干部带到村部。屋里没有风扇,燠热难挡,但老人毫不介意。 黄正才耳朵不太好,更听不懂普通话和盐城话。于是,副镇长顾亚民做起了“翻译”,高声帮着记者传话,再把老人的土话转成普通话告诉记者。 在所有的对话中,只有3个字是不需要“翻译”的:新四军。听到这3个字,老人顿时身子一振,仿佛当年的岁月全回来了。
身背一颗超大手榴弹
1944年5月,不满16岁的梁垛少年黄正才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由于年龄小,跑得快,所以分给黄正才通讯员的任务,在各个部队之间来回送信。 黄正才告诉记者,原本他以为,既然抗日了,到部队总能发一支枪吧。没想到,首长分给他的,竟然是一颗大手榴弹。 老人比划着说:“那个手榴弹,个头特别大,听说是部队自己土造的。人家是挂在腰上,我只能背在身后。”手榴弹的用处,还不是用来杀敌人,而是防止被敌人俘虏用来自尽的。首长很严肃地告诉黄正才:“如果被敌人俘虏了,就把线一拉,临死时拉上几个鬼子垫背!” 说到这里,黄正才就感叹:“要不是鬼子侵占我们中国,谁会这么残忍,教一个孩子这种战术。小鬼子太坏了!”就这样,黄正才背着一颗大手榴弹,穿梭在各个队伍之间,送信、接信,监视敌人。后来游击队整编入新四军1师1旅,他才发到了第一支枪。
没打到鬼子,拿伪军开刀
黄正才发到的第一支枪,是老套筒,也就是初期的汉阳造。对于这把枪,黄正才的印象很深。“枪不好也就罢了,打不打得准也还凑合,就是经常会炸膛”。当时部队不少战士的枪都出现这种问题,黄正才运气好,没遇过炸膛。没有打到鬼子,是黄正才人生的一大憾事。虽然身在主力部队,但武器装备上和日军相差太远。有时候,一个团的新四军遇到一个大队的鬼子,也要考虑一下,甚至边打边撤。在这种情况下,黄正才身上的一支老套筒、3发子弹、4颗手榴弹一度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新四军越打越强,缴获增多,武器装备也不断改善。一次,黄正才所在部队遭遇一部伪军。鬼子没打着,那就拿伪军开刀了。黄正才和战友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枪声一响,手榴弹全部投掷向伪军,以图在气势上压倒敌人。 双方突然接火。面对飞蝗般砸来手榴弹,这批伪军吓得不轻,等回过神来慌忙开枪还击,已经失了先机。黄正才他们接连猛冲猛打,余下伪军被迫放弃抵抗,举手投降。 黄正才说,那一战,许多像他一样没打到鬼子的战士,打得特别带劲。 伪军无心抵抗,还因“靠山”日军已是强弩之末。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黄正才和一些参战较晚的战友既高兴,又遗憾。 战后,国内风云突变,根据地再次笼罩战争阴云。黄正才们被迫投入到保卫胜利成果的战斗中。在古镇伍佑,我军与蒋军重兵鏖战数日,打得极为激烈。敌方的工事都被打塌了,敌人就把尸体垒起来当工事。一战下来,黄正才换上美国货卡宾枪。“那枪,好啊!一扣扳机,嗒嗒嗒嗒,就是几十响!” 在海安李堡的战斗中,他的右胳膊被子弹打穿,负伤退下火线。建国之初,黄正才回到了家乡,20出头的他带领乡亲们医治战争创伤,做过梁新乡(规模不大)的乡长。 晚年的黄正才享受着政府的优抚,生活过得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