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富:弟兄俩都被鬼子抓过壮丁

发布时间:2024-04-25 11:10   本文被浏览过:

      _dsc7590_0.jpg

老兵档案
       高玉富,阜宁县沟墩镇郑兴村人,1930年出生。 1944年参加海南乡游击队,侦察兵。抗战时期参加多次地方游击战斗。 1950年复员,回乡种地,当了3年生产队长。
       8月18日晌午,太阳烤人,记者来到阜宁县沟墩镇郑兴村8组老战士高玉富家中,老人正在厨房里烧午饭。听明记者来意,他连忙洗洗手、擦擦身子,套上略皱的白衬衫,招呼记者进屋。说起鬼子,80岁的高玉富咬牙切齿:他们高家和鬼子不仅有国恨,更有家仇。 老人说,他和二哥都被鬼子抓过壮丁,但情况截然不同。

病中二哥被鬼子残杀
       1941年,高玉富的二哥高玉红被鬼子杀害在串场河畔,鲜血染红了河坎上的芦苇。 那时候,在东滩一带(现沟墩镇白水塘村),经常有鬼子巡逻扫荡。由于附近沟河比较多,鬼子经常开着小汽艇往来巡驶,艇尾挂着一面膏药旗,极为招摇。为了打击敌人,地方游击队和新四军时常在附近几条主要河流里筑坝,阻扰鬼子汽艇通行。如果碰到小股鬼子,还能捞几个鬼子打打。看到这些障碍河坝,鬼子也极为恼火,但也无计可施,只能到村里抓壮丁,帮他们刨坝。在郑兴村不远处有个龙王庵。一次,鬼子又到村里抓壮丁去龙王庵旁的串场河刨坝,在家养病的高玉红也被抓去,一同被抓去的还有同村的陈昌禾。 由于长年因病在家休养,在一群皮肤黝黑,满手老茧的乡亲中,较为文弱、脸庞白皙的高玉红格外扎眼,他的手上也没有一般庄户人应有的老茧疤。因此,鬼子就认定高玉红是“八路”。不顾乡亲们的辩解劝说,鬼子“宁可错杀、绝不放过”,最后在串场河边杀害了高玉红。 等老父亲听到陈昌禾的报信,赶到串场河边时,儿子的鲜血已经染红了岸边的河泥和芦苇。

为报仇含恨投军
       哥哥被杀害的时候,高玉富才11岁。三年后,虚岁15的高玉富为报国恨家仇,毅然投军,加入了当地的海南乡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被编入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 在游击队的时候,高玉富当的是侦察兵。由于年龄小,他开始扮得最多的是拾粪的农家小子。因为家贫,他在家的时候也时常拣柴拾粪、下地放牛。乔装侦察算是重操旧业,他穿着一套土布褂子,手拿粪筐和铁锹,行走在村镇之间,很少被敌人认出来。 当时,鬼子驻扎在沟墩,人不多,就十来个,主要是伪军。高玉富大多数时候,是在靠近公路、据点侦察,要是碰上路上过兵,就数着数,回去报告。有时候,也会和战友化装成小买卖的,混进沟墩镇里侦察。 让高玉富遗憾的是,由于游击队很少和敌人正面交锋,他一直没机会直接杀几个鬼子给哥哥报仇。

做侦察被鬼子抓壮丁
       一次,排长让他和另一个战士乔装去沟墩镇里打探鬼子、伪军布防情况。他们两人化装成拾粪的,背着粪筐,出了庄子往沟墩方向走去。没走多远,碰到七八个鬼子。高玉富并没有慌张,看到敌人的小木船和正在锯树的乡亲,他知道他们被临时抓了壮丁。 一起抓来的乡亲有10多个,鬼子打着手势,拿着枪撵着他们,让他们去锯树、扛木材。他和战友递了个眼色,然后乖乖地去锯树。等小船上装满鬼子要的木头,鬼子放了大多数乡亲,留下了高玉富等四五个人,让他们跟着一起进城,卸下船上的木头柴火。 高玉富一听,正中下怀,刚好可以去城里打探敌人兵力情况。摇摇晃晃,他们把船划进了沟墩镇,然后卸下木材。利用进出敌人据点的机会,高玉富暗暗记下镇上敌人的布防情况,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采访者:鲁加满、陈婷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8日上午  采访地点:盐城阜宁县沟墩镇郑兴村8组高玉富家中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