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春:炸死两个拒降日军

发布时间:2024-04-25 11:08   本文被浏览过:

           _dsc7623.jpg

老兵档案
       杨树春,阜宁县沟墩镇雪泉村人,1928年出生。 1945年6月加入新四军,3师8旅22团警卫连。 抗战时期参加过解放淮安、陇海线战斗。8级伤残。 1952年复员,回乡务农,做过7年多的生产队长。

       8月18日中午,记者在沟墩镇民政助理鲁加满的陪同下,来到82岁的老战士杨树春家里。一到屋里,鲁加满就送上了200元和一箱牛奶,说这是镇里给老战士的一点心意。 老人刚吃完午饭,戴着草帽,准备去附近邻居家串串门子,“消化消化”。听说记者来意,老人说他参加新四军的时候,鬼子快投降了,不过,此前他就和鬼子干了一仗,炸死了两个鬼子。

不打鬼子就得等死

       老人说,过去生活苦得很,和现在没法比。那时候,日本鬼子杀到家门口,兵荒马乱,有田的人家也活不好,而杨树春家里没田种,一家人住在一间破茅屋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只能到处乞讨。“也是逼了没办法了,不去打鬼子干革命,就得在家等死。”1945年,他就报名参加了新四军。 参军后一年,村里土地改革,按规定家里有人参军的可以多分点田地,他家一下子分到了6亩田。由于他在部队里,每到大忙时节,村里还安排人到他家代工。 到部队没多久,因为长得精神,看起来也比较“精溜”,杨树春就被调到了团部警卫连。同村还有一个小老乡和他一起参军,不久以后就被分到了电话班。那个小老乡后来在东北战场被俘,直到打四平街的时候才又被解放了过来。 杨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口齿利落。他说有政府优抚,日子还不错,就是阴雨天气,身上的旧伤会疼。老人数了数,身上的战争旧伤有6处之多。“我参军日子晚,这些伤都是解放战争时候留下的,打鬼子那会仗打得少,基本没落下啥伤。”

打淮安保护团部
       1945年9月22日早上8时,我军对淮安城发起总攻,3师8旅22团奉命攻打北门。城高沟深,淮安城易守难攻,战斗极为激烈。后来,2营6连将埋在西南角城墙下的“大炸弹”引爆,将城墙炸出了7米宽的大缺口,才打破僵局。 杨树春所在的警卫连因要承担团部的安全工作,不能到一线杀敌。杨老告诉记者,团部除了首长外,还包括担架连、炮兵连、卫生队,大约有一个营的生死就担在警卫连身上。虽然不能与敌人真刀真枪地拼杀,但当攻城枪声响起的时候,杨树春和战友们也绷紧神经,生怕首长和团部其他连队的安全有任何闪失。直到中午12时战斗结束,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这是杨树春参加的第一次较大的战斗。虽然没有亲自攻城杀敌,但对杨树春来说,那个铁与火的清晨格外清晰。他站在后方指挥阵地上,清晨燃起的战火映红了淮安城,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不断响起。杨树春第一次如此靠近战火,感受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在那次战斗中,攻城部队营长以下142人负伤,排长以下30人牺牲。

一枚榴弹炸死两鬼子
       1945年9月底,警卫连奉命保护团部首长北上去东北。此时稻田大多已经收割结束,沿途可见农民烧稻草燃起的青烟,田里留着被烧成一片片焦黑的稻茬。 行至陇海线附近,他们与在巡视铁路的小鬼子遭遇上了。日本已宣布投降,这帮鬼子却奉蒋介石的命令“维持治安”,重新耀武扬威,拒绝向新四军投降。他们人不多,只有6个,但仗着火力猛,把机枪架在东侧铁轨上,隔着铁轨,与新四军军展开激斗。收割后的稻草堆被子弹打得片片飞扬,双方激战的枪声也一阵紧似一阵。 双方力量悬殊,没过一会,连里的机枪手就干掉了一个鬼子。班长对杨树春嚷道,“小鬼,用手榴弹轰鬼子。”刚参军3个月的杨树春也不害怕,右手摸出手榴弹用牙咬掉拉火环,数到1、2、3时候,将哧哧冒着白烟的手榴弹投向2丈外的鬼子。一声巨响,两个鬼子被炸飞了。事后,大家都翘起大拇指,“新兵蛋子一下子就炸死两个鬼子,了不起。” 后来,剩下的3个鬼子又被我军打死一个,跑了两个。结束战斗,他们继续北上。本来打算走山海关出关,但由于蒋军已经抢占关口,他们最后还是绕道从河北省的冷口出关。 

        (采访者:陈婷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8日中午  采访地点:盐城阜宁县沟墩镇雪泉村杨树春家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