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李士往,滨海县天场乡秦桥村人,1924年10月生。
1940冬参加乡青年自卫队1941年春投奔新四军,历任战士、班长。抗战时期参加过蔡桥伏击战、狼毛墩战斗、瘦蛏洼战斗、八滩剿匪等。1950年复员回乡,曾在八大家做小学教师。1962年7月,精减退职回乡务农。
7月24日上午,雨不停地下,笔者如约来到327省道西侧老兵李士往的大儿子家,李老爹拄着拐杖走过来,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为救战友戳穿左脚心
本报7月19日《肚里还有日军的炮弹片》一文中,写到老兵潘开田最难忘的“李三庄血战”,巧的是,李士往也参加了这场恶战。事发1943年3月28日,一场透雷雨过后,连长王伟带队伏击一群合德移防东坎的鬼子兵,不料遭敌增援部队夹击。李士往说:“我们全连伏在坟头上打枪,潘开田受伤被救我也看到了。我在转移途中,看到战友严学高浑身是血,躺在地上动弹不得。他对我说,这次我没命了,你赶快走!”李士往怎能丢下战友?他当即驮起严学高往后转移,逢沟过沟、逢田穿田。怎料过河时一脚踩到大柴根,戳穿了他的左脚心,钻心疼。“我动弹不得,三排长王桂方叫我放下严学高,换上其他战友继续驮着他转移。勉强走了约半里路,哨兵报告鬼子又来了。我估计难逃活命,向王桂方要自己的枪,准备与鬼子决一死战。”“三排长考虑我不能负重前进,命令我随部队一起转移。当晚来到丁墩,司务长潘德喜安排我在群众家休养打埋伏,钱粮照付。就这样,我在丁墩休养了一个多月,才被老部队接回去。”
瘦蛏洼战斗中连长牺牲
李士往说:“1943年8月,我们一天打了五次游击,饭都顾不上吃。下午休点多钟,一连来到瘦蛏洼(现通榆镇境内),班长张汝友安排我去买辣椒,回头时看到爬在楝树头上瞭望的政治处副主任董伏汉向我挥手:‘鬼子来了!’只见黑压压一队人马向我们开来,鬼子有70多人、伪军有400多人,形成三面包抄。”“连长王伟果断组织战斗,首先占领有利地形,把两挺机枪架起来,封锁敌方火力。我们的机枪是加拿大造的,打了一阵点发,再拨快针,卡了壳。敌人发现我们的主火力点哑火,更是集中火力扑向我方机枪阵地。”“这次战斗,王伟英勇牺牲,才22周岁,是河南人,很有文化,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一同牺牲的还有刘加仁,通讯员,16周岁,射阳鲍墩人;翟士楼,射击手,通榆镇人;胡广仁,射击手,通榆镇人,因负重伤躺在河埠上,被当地一个奸细看到,把胡广仁推下河中淹死,此人拿走步枪投靠了伪军。”“我们过河跨沟来到刘簖,一排却不知去向。第二天一大早,司务长找锅煮饭,大家和当地群众四处寻找,有群众报告,发现遗体两具。我们到场一看正是连长王伟和射击手翟士楼遗体!”
打得海匪落荒而逃
1942年秋天,海下片海匪猖獗,他们投靠日寇,多次杀害八滩区的干部和抗日人员。阜东独立团决定到海下片去剿匪。李士往说:“当时我们住在沈滩,那天一大早,我们和几个兄弟连队一起来到废黄河东堤,海匪西堤,相互对峙,只要发现对方目标,伸头就打,僵持不下。中午饭都未吃,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为了打破僵局,直接消灭敌人,阜东总队王政委带领一队人员,悄悄过河,再顺堤向东,对敌形成包抄夹击之势。快接近敌人目标时,王政委亲自吹响冲锋号,火力压住敌人,我东大堤的指战员快步冲下大堤,乘船向对岸冲去。海匪见大势已去,丢下三艘海船逃跑。“我们打开海船舱门,里面花生米、糁子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至此,海匪依仗的海上老窝被新四军一锅端。”李老爹现在身体很好,牙齿不差,眼睛能看书读报。笔者把登载他的老战友潘开田的故事的《盐城晚报》拿给他看,老人看后说:“老潘和我一样,说的全是真人真事!”听说政府为老复员军人建立了看病救助平台,他朗声道:“我身体好着呢,这个平台现在没有我的事!”豪气不减当年。
(采访者:徐旭初、徐振理 采访时间:2010年 7月24日上午 采访地点:盐城滨海县天场乡秦桥村李士往老人长子家 来源:《盐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