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血滴下担架拖了好长一段路

发布时间:2024-04-25 14:52   本文被浏览过:

       _dsc7904.jpg

老兵档案
       梁丹:宝应西安丰镇人,1925年7月生,现住龙冈。 1942年参加新四军,2师4旅11团1营,通讯员、侦察员、警卫员。 抗战期间参加过过天长、六合、韩庄等战斗,多次受伤。 1956年回到龙冈,在商业公司工作。1983年离休。
       8月27日,记者来到盐都区龙冈镇凤凰桥附近的老兵梁丹家中。老人和儿子一起住在不到80平米的平房里。为了这次采访,梁老将两枚勋章认认真真地别在胸前,腰板挺得笔直。 “在部队,我神气呢”,老人用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自己的叙述。

孤儿参军,说不尽的辛酸
       时至今日,梁丹对父母的长相依然没有印象。在旧中国,身处底层的梁丹一家备受煎熬。他3岁时母亲就撒手而去,随后几个兄弟相继得病,在无钱治病的情况下,也先后离世。再后来,父亲也病逝了,梁丹只好跟着舅妈来到盐城秦南。 然而,舅妈家的生活也非常困窘。没过几年,舅妈也去世了,临终前嘱托妹妹抚养梁丹。于是,梁丹再次随着舅妈的妹妹移居到龙冈。谈起往事,85岁的梁老两眼噙满泪水,“在旧社会,人命真不值钱!” 1942年,不满17岁的梁丹参加了新四军,2师4旅11团1营通讯员。每当说到自己参军,梁丹眼中总会绽放出异彩。在部队,像他这样的穷孩子有很多。人生中的许多大事,都是部队教给他的,部队就是他的家。 “在部队,我神气呢”,老人多次满怀骄傲地重复这样的话。在部队里,由于机灵、胆大,他一口气当遍了“三大员”:通讯员、侦察员、警卫员。其中尤以通讯员干得好,被任命为通讯班班长。

交火5分钟,就有担架抬下来
       不久后,部队在安徽天长和日军交锋。梁丹知道,这是一场硬战,鬼子不好打。他要求通讯班里的战士们,扔掉多余的包袱,轻装上阵,随时准备向各个连队传送军情。 指挥员一声令下,敌我双方接上火了。梁丹带着班里8个兄弟站到指挥部前沿,等待着送信的命令。交火不到5分钟,就有战士受伤了。担架队赶紧跟上去,把伤员抬下来。 “血啊,一直从担架上滴到地上,拖了好长的一段路”,梁丹回忆说,当时鬼子火力实在太猛,不少战士入伍才几天,冲锋没经验,刚冲上去,就被撂倒了。 送信命令下来,首长要求通讯班将信送到一个连队去。送信的路上,一条窄巷子是必经之路,而鬼子的狙击手就埋伏在巷子尽头,来一个打一个,好几个通讯员都受伤了。 “还有谁能上?”首长问。 “我去,”梁丹大吼一声,接过命令就冲了上去。 他用竹竿把帽子一挑,沿着一道矮墙一路向前冲。“啪啪啪啪”,一阵枪响。梁丹管不了那么多,一路冲刺,过了危险区抬头一看,帽子已经被打烂了。 “通讯员在战斗中受伤,是常见的事”,梁丹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他班里一共9个人,天长战斗打下来,只有4个活了下来。 在战斗中,一发炮弹击中了新四军阵地,炸中了梁丹和几名战士。战友都牺牲了,梁丹的肚子被弹片擦中,伤了好大一块,肚肠子都流了出来。好在抢救及时,一条命才保了下来。

晚年终于找到了家
       抗战胜利之后,梁丹随部队北上山东,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大战,一直到1956年,才从山东回到龙冈。由于没有文化,他只能在乡里的商业公司做事,1983年离休。 晚年生活虽然有政府优抚,但梁丹始终有心结未了:他想回家,想找到自己的老家。然而,他只记得,自己的家在西安丰,家附近走三步有两座桥,其他的都记不得了。 在儿子和儿媳的努力下,2004年夏天,全家出门前往宝应县的西安丰镇寻亲。建国几十年,西安丰镇早已物是人非。踏入镇子,梁丹没有任何印象。在多方打听下,才得知的确有“三步两桥”的说法:这里的确是梁丹的故乡。 遗憾的是,父母的坟已经找不到了。儿时的记忆只有残存的印像,没有现实的依据。好在找到了一位叔伯妹妹,还能续起一点缘分。无奈之下,梁丹花钱买了一本梁家的家谱,在家谱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终于找到家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梁丹满怀伤感。 

        (采访者:姚梦  采访时间:2010年8月27日  采访地点:盐城盐都区龙冈镇梁丹老人家中  来源:《盐城晚报》)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